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提到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竟然是明朝,對付入侵者絕不低頭

明朝,

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提到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當然首屬明朝,面對入侵者,他們武力相對,絕不低頭。

明朝,有十六位黃帝,國家持續二百七十六年。從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明朝起,就從來沒有向入侵者低頭示好。針對北元的八次北伐戰役,提出“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的綱領,北伐蒙古殘餘勢力,進一步統一蒙古地區,穩定北部邊疆,把蒙古殘餘趕到中國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廣大地區。

朱元璋揮師北伐

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後,元朝的殘餘勢力退居嶺北行省,史稱北元。明太祖揮師北伐之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對中原地區構成了威脅。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加強對元朝殘餘勢力的鬥爭,曾以北京為基地

五次北伐元朝的殘餘勢力。

遷都北京影響至今

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封韃靼大汗阿魯臺為和寧王。 隨後明軍一直進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

永樂十二年,明成祖舉行第二次北伐親征,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擊敗據險而守的瓦剌首領馬哈木,追至土剌河,馬哈木逃遁。瓦剌戰敗,明成祖詔告天下。

永樂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臺所部,第三次北伐。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於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臺部大批輜重,發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回師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魯臺,擊敗之。

永樂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再次親征阿魯臺。聽聞阿魯臺為瓦剌所敗,大軍駐師不進。十月,於上莊堡接受也先土幹投降,封忠勇王,賜名金忠。十一月,班師回朝。

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韃靼部進犯邊關,朱棣組織進行第五次北伐。

五次北伐奠定王朝地位

明英宗時期,英宗聽信宦官王振,不顧朝臣反對,鼓動英宗朱祁鎮率20餘萬大軍御駕親征。由於準備倉促,途中軍糧不繼,軍心不穩,導致大敗。

大軍撤退至土木堡,被瓦剌軍隊追上,明軍被團團圍住,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虜,四位尚書,一位都察院右都御使喪生。

土木堡戰役後,明朝由盛轉衰

經過此戰,明朝由盛轉衰 ,但是大明王朝沒有因為國君被俘而放棄反抗,瓦剌本來想演一出“挾天子以臨諸侯”的戲份,誰知明王朝不接受,隨後瓦剌軍圍攻北京城,大敗。

北京保衛戰或稱京師保衛戰、明京師保衛戰、北京之戰、明保衛京師之戰

,是指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開始的一場首都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明王朝轉危為安。

崇禎年間,農民起義不斷,從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縱橫數千裡之間,白骨滿地,人煙斷絕,行人稀少。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城,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朱由檢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三月十八日,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命皇后嬪妃數人自縊,親手殺死自己么女昭仁公主,隨後自己也在一棵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崇禎自縊,身邊只有一個太監

南明時期,南明第二任皇帝隆武皇帝,因鄭志龍暗中投降清軍,隆武帝因此戰死沙場。南明第三任皇帝紹武帝,紹武政權被清兵攻破後,紹武帝自縊而死。

這就是大明王朝,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決心和勇氣。面對外敵,他們不畏生死,即:

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