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2018到底買不買房,看了你就知道了!

我覺得需要知道的一點是:多重視價格,別過於重視政策

很多朋友都在認真糾結首套房的優惠政策被輕易用掉,但是請注意。

這些年,房價的價格變動是一直在螺旋上升的,但是政策卻是忽左忽右的,首套房的重要性在這種政策不穩定的情況下……真沒什麼太值得糾結的。

特別是在房產稅確定出臺的情況下,政府促使大家先上車、甚至鼓勵大家置換增購以達到納稅門檻,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房價到底是漲是跌?

你不明白,我也不確定

那到底是買還是不買呢?

如果你是剛需

其實就簡單了

告訴你一個最穩妥的辦法

買…個…小…的

比如丈母孃告訴你,二胎三胎都放開啦,你至少買個三室甚至四室的哇

也就是說,你的理想面積是100往上

打個折扣,你就買個60的

同理,理想面積60的,你就買個40的

這樣一來,

房價要是漲,你會想:總算是上了車,咱沒虧啊…

房價要是跌,你會想:跟理想面積的差價也縮小了,賣小換大,也不能算虧啊……

就算真是跌到賣不出去,你會想:誒,還好當時只買了個小的,不然虧大了……

看吧,這就是買房的終極奧義,其實跟股票建倉沒啥區別。

2018年棚改貨幣化安置獎勵取消對房價的影響:

2015年開始的這一輪房價上漲跟貨幣化安置有很大關係,從2015~2017年逐年升高貨幣安置比例,為房地產市場注入了大量資金。大家看到了大量全款買房子的人。

但是,大家有沒注意到2018年1月17日開始出現大量新聞,多個省市取消了貨幣化安置獎勵,這意味著政府不再鼓勵棚改貨幣化安置,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我看了一下貨幣化安置雖未完全取消,但比例下降了不少。今年很多城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棚改時,鼓勵貨幣化安置的字樣不見了(去年還都有的),取而代之的是安置房屋多少套。

關心當地房價的人可以關注當地棚改數量和貨幣化安置比例。

據我粗略看,貨幣化安置可能從平均60%,降為30%,這是重要資訊。

——————————分割線——————

摩根大通曾說2015~2017年中國房產去庫存,2018年開始推出房產稅,基本被言中。

個人覺得,有些地方房價會緩慢回到2015年附近的位置。

明眼人都知道近三年廣義貨幣增速降的厲害,去年基本是20年新低,近十幾年最高是2009年增速是28%,2016年只有11%,2017年則只有8。2%,這是相當低的,你們可以去查,看近20~30年有哪年這麼低過?市場上錢有點緊。

加一段(有人嘲笑我說物價還漲呢,你說沒有明顯的通貨膨脹可笑。那我再說一個,前面20年居民淨存款一直是逐年上漲的,如果通貨膨脹就是貨幣全面放水,市場上錢會越來越多,物價上漲,大家手裡錢會越來越多。

可是可是,從2016年2月開始,中國居民淨存款在變少,也就是說大家花的錢比掙的多,物價上漲是靠大家敢借錢消費抬上去的。到2017年還在減少噢,淨存款少了2。5萬億。

我查過了,同時期理財基本沒變。人均淨存款比最高位大概少了4萬億左右。本來按以前的行情,應該可以增加幾萬億。

我問一句,你們覺得2015年到現在工資漲的多麼?

至少通貨膨脹不是很多人看到的那樣,房子得用錢買,中國現在淨存款也就24萬億,我算了一下人均1。7萬存款,銀行又開始限貸,貸款利率在漲,錢從哪來,對不對?當然大家可以繼續花存款,那可能是從你爺爺輩就開始存的底子)

在2014年房產低迷的時候,央行設計了一種低息貸款,主要是給拆遷戶的。

然後政府推出了棚改貨幣化安置方案,而且逐年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以前拆了拆遷戶的房子200平,再給你賠200平甚至300平房子,拆遷戶就不用買了。

現在呢,拆了房子有一半給的是錢,拆遷戶一看我還得買房子去,沒越住越小的道理。

於是在房產區域性形成:

地方政府從銀行借款,

拆了拆遷戶的房子給他們發錢,

拆遷戶得到錢又去買房(去庫存),

開發商得到錢買政府的拍賣土地,

地方政府得到錢,還給銀行。

形成一個完整的區域性迴圈!

這是一種區域性放水,

所以這輪房價上漲的既猛且虛,不象2009年那會雞犬升天一般,新房舊房房租一起大漲。

這次是有一大波可以全款買房子的買家出現了,這樣當然猛了。但整個國家層面貨幣一直在收緊。就象2015年的股市,如果槓桿一抽……拆遷收入畢竟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續!

棚改總有結束的時候,全國大概一共4200萬戶,現在棚改已經完成2700萬,還剩1/3,今年開始縮減規模,少了20萬戶,明年應該會更少,這意味著能拿全款買房的人會變少,勢頭不可持續,工薪沒法用工資接這種盤,別說工薪,有幾個小老闆可以象拆遷戶那樣乾脆的拍出幾百萬買房子?尤其是中小城市。

注意,這次開會只提房產稅,卻沒提去庫存……中國房產市場現在膨脹到300萬億的規模,幾乎是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只要收0。5%,每年就是1。5萬億,收0。7就是2。1萬億,收1%就是3萬億。

所以不要認為地方政府要永遠拍賣土地,當初美國也是這麼過來的,經驗都夠豐富了。

(加一小段:其實香港就是收房產稅的,香港房產稅叫“差餉”已經收了大概170年,因為英國是世界上最早收房產稅的國家,香港在1845年是英殖民地,那時開始收的。香港現在每年房產稅收的不多,一年200多億吧,但不包括土地稅(土地稅另收)。稅率比較低,香港的土地一直不是私有的,英國也不是。所以注意,有人一直散佈沒產權就不能收房產稅,這個是忽悠大眾,房產稅從產生開始就跟產權沒什麼直接關係。

400年前,英女王為了籌集資金解決流民太多的問題和圈地問題,設立了房產稅。英國基本上土地都是國家的,是皇室所有。)

最能乖乖交房產稅的應該是公務員,國企職工和買學區房的人。我以前說過很多次,學區房這東西就是給房產稅準備的配套品,學區房透過房產稅給學區內的學校提供資金,這是國際慣例了。

很簡單,拿完稅憑證報名上學……簡不簡單?等你孩子上完學,你都交習慣了,只會想著租給別的上學的孩子家長,租金可比房產稅多得多了。好,房子盤活了,租售同權也達成了。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加一段:大家有看到最近中信銀行停了部分城市的房抵貸了嗎?以前大家覺得拿房子押給銀行就能換錢。現在銀行有不要房子的出現了,奇怪嗎?北京燕郊跌了,政府說啥了嗎?

炒作太歷害現在是不被支援的。

扯遠了,回到原來的話題,可以確定2018年貨幣不會太寬鬆,會上已經說了。所以不會怎麼通貨膨脹(其實我覺得不通貨緊縮就不錯了,別滯脹就好),房價,大家可以參看2015年的行情,再決定買不買。

加幾句人口和房價的問題:

中國現在房產增加速度大約是人口增加速度的5倍,人口一年淨增加0。05%,房產一年增加2~3%,每年增大約15億平米,這玩意是不是很稀缺,自己權衡。

別拿香港跟大陸比,香港人口一年增加0。8%,房子大概只增加2萬套,只有0。6~0。7%,所以房價高居不下。如果香港要以大陸的比例增加房產,那一年增加10萬套90平米,估計能廬山瀑布。

再過幾年,中國人口增長可能進入平臺整理期,以前包括2017年,每年還會增加600~700萬人口。

但是,中國第一次人口高峰是解放前後開始的,1952年出生的人口就達到了是1723萬,很神奇,跟2017年一模一樣。解放前每年基本不過1000萬,

1949年就1300萬了,

1954年1851萬。我可以告訴你們近十幾年,沒有一年出生人口達到過1800萬。

大家可以自己計算人口走勢,人口對房價的影響不言而喻,我就不多說了。

首套購房人群。結合自己需要,這裡只簡單分析一下一線城市房價。

就我目前關注和看了各種大佬分析來看,目前不是購房的好時機,不管是投資買房還是剛需。

賣房之人看漲,買房之人看跌。所以,任何時候,網上都會充斥著兩種聲音,最終,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甄別和判斷。

不說長期了,就短期來看,今年環京房價腰斬,政府無救市計劃和政策,反而各大銀行提高房貸利率,增加購房成本,降低房產交易。可見政策還是處於嚴格限制中,並無鬆懈可能。房價也不是像某些人說的只會漲不會跌的。只要有泡沫,就有碎的時候。而房價一年翻倍,你說沒泡沫,我不信。

而且,目前房價就算稍有降低,但是因為房貸利率上浮,實際購房成本是不降反升。

房產稅預計明後年實施細則就會頒佈。雖然細則不知,但是對目前房價來說,是一個不利的訊息。特別是炒房人群,接下來一段時間可能會有一批炒房者拋售房產出逃。

另外關注股市的同學,也可以發現,最近房地產股集體跳水也可以窺見一斑。一旦風吹草動,房產股會優先表現出來。

所以,就個人觀點,和我一樣2018想購房的同學,不妨再觀望一段時間。

另外,經常看到這些問題下面很多回答都是“剛需則買”。但是,我覺得說這些回答的人,肯定不是剛需人群之一,而是利益相關的人。

對於房子,買得起的才叫剛需,對於來一線拼搏的同學來說,“買房”也許是你的剛需,但是“在上海買房”不一定是。因為你還有很多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比如去老家買,去老家省會買,去老家附近強二線買等多種選擇。

另外,我想真正那些首次買房關注這些問題的同學很多和我一樣,既非富二代也非拆遷戶,東拼西湊,資金勉強夠首付。傾自己所有購一套房,你願意成為高價接盤俠嗎?

2018,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