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中國頂級投資機構怎麼看動力電池

工業領域不要做過高估值預判。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宵

編輯|米娜

頭圖來源|受訪者

10月10日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紅杉中國合夥人富欣剛從常州回來,作為中創新航的早期財務投資人之一,她參加了後者在10月6日舉辦的上市儀式。

自2015年投資蔚來汽車並關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起,紅杉中國在這一領域陸續進行了盤點和佈局,先是2019年參與遠景收購動力電池企業AESC,一經出手就沒有停下,一口氣迅速鋪滿了整個賽道,從電池廠商到正、負極材料,就連粘結劑、新增劑等輔材都沒有漏下。

富欣說自己是一個相對保守的投資人,“不會說大家覺得特別好的時候,我也覺得好的不得了,我不是那種跟著往裡衝的人”,在加入紅杉負責工業科技投資之前,她在能源領域和製造業已有15年的工作經歷,

主導她投資決策的,不是風口,而是“工業的基本邏輯和路徑”。

在動力電池這個已然熱得發燙的領域,富欣如何看待其中的投資機會?如何把握投資時點?所遵循的基本邏輯和投資路徑又是什麼?

以下為《中國企業家》對富欣的獨家採訪內容:

生態搭建很重要

《中國企業家》:從公開資訊來看,紅杉中國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佈局並不多,原因是什麼?

富欣:

這裡有個比較大的誤解。因為很多專案我們確實還沒有公開。

紅杉中國本身在電芯廠商就投了三家公司,各有特色:第一個是參與遠景收購動力電池公司AESC,也就是現在的遠景動力,也是透過這個專案,我們跟遠景集團開展了全線合作;另一個寧波利維能,是我們和杉杉股份一起投資的儲能電池早期公司。

投資中創新航時,也有其他即將上市的電池公司找過我們,而且當時很多人對中創新航還有一些疑慮。但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我們判斷:第一,它的產品質量非常好了;第二,它的客戶基礎起來了;第三,大家覺得它有點掉隊,但我們認為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很強,能夠很快把產能拉起來,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從規劃產能到最終實現產能是需要時間的。所以那時,我們就參與了它的混改,也參與了它的戰略輪融資,

後來當大家都看清楚了,往裡衝的時候,估值就很高了。

《中國企業家》:很多投資機構認為動力電池領域如今已經沒有太多投資機會了,你怎麼看?

富欣:

投了這幾家動力電池公司之後,我們在電池上游基本上全佈局了,投了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粘結劑、電解液等。

永遠不存在哪個方向、哪個產業沒有特別大的機會了——我從來不這麼去看一個問題。只是說在有特別多的系統性機會的時候,你可以多下些單,如果系統性機會沒有那麼多時,就要非常有選擇性地去下單。

我們在動力電池產業鏈上的深度佈局是在2020年到2021年這兩年,當時我們這個組有時一週會上投委會三個專案,原因很簡單,就是估值合理,有上升空間。

今年我會要求團隊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整個投後管理上,這是生態圈建立的一個過程

——幫助電池公司進到我們投資的車企裡,幫助材料和裝置公司有機會進入到好的電池公司。

工業領域不要做過高估值預判

《中國企業家》:相比網際網路領域的投資,工業領域的投資有何不同?

富欣:

工業領域的投資跟網際網路領域還是有差異的,網際網路公司在很熱很火的時候,即使估值比較高了,也還是有投資價值,因為最終很多方向都會是一枝獨秀,贏者通吃;工業在這一點上還是不同的,就算領先的企業,畢竟是製造業,建產能擴大生產都需要時間和週期一點一點地做。所以網際網路起來的時候,是數量級或指數級的增長,工業最好也只是倍數級的增長,

不能說它不賺錢,但投資回報通常沒有那麼高,所以投資時點就變得更重要了。

從這個邏輯上來講,工業領域的估值一定更加理性,從投資角度來看,就不要做過高估值的預判了。

《中國企業家》:如何準確把握其中的投資時點?

富欣:看任何一個產業方向起來的時候,不能太孤立地去看,要看一個產業鏈條,

我們對產業一直在持續跟蹤。例如在看汽車產業鏈時,我們會與所有大的車企保持一個非常好的關係和合作,所以這個行業一有風吹草動,我們就能提前做出預判。電池產業也是一樣,像我們之前投中的一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公司,就是因為跟電池公司的深度交流和產業跟蹤發現的,並且在一個估值低點投進去的。

我一直認為不要想著在熱點行業裡邊,立刻就出成績,那是很難的,它真的是一個長期積澱的過程。

我們在進入一個主戰場的時候,不是說投進去就完了,而是會持續在裡邊,像電動汽車我們從2015年到現在跟了7年,新能源從2011年、2012年跟了有10年——這些年的積澱不會白費。當然

在投任何一個方向的時候,都有運氣的作用,但我是相對保守的一個人,不是很喜歡碰運氣。

《中國企業家》:對於那些開始關注動力電池領域和新能源領域的投資機構,你有什麼建議?

富欣:

如果剛開始投資這些領域,肯定需要時間去積澱,早期要容忍“交學費”,這個沒辦法。

前些年投得相對零散時,我也是有困惑的,但後來逐漸一點點構建起生態體系之後,投的就很順了,準確度也很高。

其他機構一是可以去找一些行業裡能力比較強的老兵,搭建一個更專業的團隊;第二,確實要允許自己犯一些錯誤;第三,要能沉得住氣,工業領域確實要有一個非常長時間、持續性的投入,這或許也是我們在很多專案時點上抓的比較準的原因,因為紅杉的工業團隊建立時間很長,雖然之前投資的專案並不多,但紅杉一直花時間和耐心培養這麼一個團隊。

還有一點,我對工業投資一直存在非常大的敬畏之心,我不是激進的投資人,在工業投資裡還是會遵循基本的邏輯和路徑,甚至會相對保守地評估未來發展。

即使有好的投資標的,在工業裡更多獲得的也是幾倍的收益——這裡面要做好投資真挺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