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漢武帝時期也發生過大饑荒,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饑荒問題的?【圖文】

杜甫在《兵車行》中寫道:“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唐玄宗一直征戰,給百姓帶來了嚴重的危機,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甚至吃不飽飯。

在漢武帝時期,也發生過大饑荒。大饑荒的結果是“人相食”。人們已經餓到極點,不過卻也引發了一個問題:

古代鬧饑荒時,百姓為何寧願啃樹皮都不去抓魚?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是一個資源富饒的大國。在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盛行,更是實行了

“重農抑商”

政策,農業十分重要。

不過,古代的社會生產力有限,所以農業技術並不發達,若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農民就算一年工作到頭,也賺不了幾個錢,更顆粒無收,導致家家戶戶捱餓,由此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饑荒。當饑荒出現的時候,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可見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基,

一旦農業出現問題,糧食產量跟不上,自然會讓人口銳減,社會也會動盪。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依舊有饑荒發生,在那一段幽暗歲月中,

人們吃不上飯,甚至要靠啃樹皮為生。

在饑荒年代中,還出現了“觀音土”。觀音土相傳於古代王屋山,當地因為瘟疫的原因,讓百姓相繼去世,連郎中都沒辦法救治。於是,百姓們向上天祈禱,觀音菩薩顯靈之後,將上天的泥土帶到了人間,病人也轉危為安,這就是“觀音土”的來歷。

在發生饑荒時,“觀音土”也成為了百姓們所吃的食物。在“本草綱目”中有過記載,“觀音土”是廟裡牆上的土,放在鍋中炒,可以治療脾虛的問題,讓人產生飽腹感,但是在食物充足的時候,沒人會去吃牆灰,若遇到了饑荒,人們便顧不了這些,有吃的就可以,

所以“觀音土”也成為了饑荒是最後的食物。

既然饑荒年代中,人們可以人們吃樹皮、吃牆土,為何卻不願到河裡抓魚呢?

其實,當饑荒發生的時候,並不只有農作物受到影響。在天災來臨的時候,大自然的一切都不能倖免。饑荒會使蝗災出現,蝗蟲席捲,它們所到之處,讓莊稼們一點都不留下。蝗災產生的原因與乾旱有關,

既然剛發生了乾旱,導致農作物沒所剩無幾,水也會乾枯,更沒有了魚兒。

天災是一個連鎖反映,在饑荒發生的時候,不僅是蝗災氾濫,莊稼也受到影響。

因此不管在哪,只要饑荒發生就會牽扯到萬事萬物,讓人間成為了地獄,無論是地上的動物還是水裡的魚兒,都難以倖免。由此可見,當饑荒發生時,人們為何不抓魚,頗有點晉惠帝

“何不食肉糜”

的感覺。

晉惠帝得知饑荒發生,百姓們吃不上飯,於是便問他們為什麼不吃肉,這是一種非常愚蠢又可笑的想法。衣食無憂的晉惠帝,每天吃大魚大肉,不曾想百姓卻生活得水深火熱,連飯都吃不下,又哪來的肉呢,至此讓他鬧了一個大笑話。

就算有少部分的魚被漁民打起,但只能夠解決少數人的溫飽問題,大部分的饑民無法吃到,

因此就算是水裡有魚兒,也早已經被人們抓走了,根本輪不到更多的人,大量的饑民也吃不到。

從古至今,發生過很多次饑荒。饑荒發生時,人間如同煉獄一樣,人們吃不飽飯,只能啃樹皮吃泥土,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這些都是在當代社會不可想象的。

袁隆平院士研製出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吃飯難的問題,但是在雜交水稻沒有研製出來前,我們也有過吃飯難的問題。而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足的社會,可以衣食無憂,但回想以往的那段歲月,便會讓我們感嘆天災的可怕。

所以即便生活水平變好了,我們依舊要節約糧食,不能浪費。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勤儉節約是一種良好美德,無論何人都應該有這種好習慣。

參考資料:

《兵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