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在佛教中,學佛需要遵守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也是成無上菩提的基

在佛教中,學佛需要遵守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五戒是成無上菩提的基礎,也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五戒即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戒也是做人的準則,雖然其規範與世間道德很接近,但是佛弟子修行根本為三皈五戒,而非世間規則,切忌以世間善法的要求代替了佛法的規則。五戒的道理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遠。五戒的究竟處,是了生脫死的正因,若能受持五戒,則能保住人身不失。皈依的佛弟子,因緣成熟時,都應受持五戒。

淺說五戒的戒相

第一、不殺生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皆然。

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不殺生戒正制的是不殺人,兼制不殺一切眾生,以殺人為重,殺旁生異類為輕。

不殺生戒是維護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的一個前提,佛弟子亦可由持不殺生戒來培植慈悲、仁愛之心。

第二、不偷盜

錢財是眾生的外命,不偷盜戒是針對財物來制定的。偷盜有很多種,例如假公濟私、順手牽羊、偷漏國稅等等,概括來說就是明知是他人的財物,卻以不正當的手段故意將它佔為已有,這樣子叫偷盜。

如果這些財物是國家的、單位的、老闆的,自己隨便佔用、浪費、揮霍,這其實也都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報。福報是積來的、修來的,佛弟子修行佛法,不僅不能偷盜他人之物,更應將自己的東西佈施給三寶以及需要幫助的人,在在處處積福、培福,從而廣結善緣,增長福慧。

第三、不邪淫

除夫歸之間的男女關係,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均稱為邪淫。

邪淫的範圍,不僅是不與夫婦以外的男女發生關係,即使夫妻之間,亦有非時、非地、非處、非器的限制需要遵守。

第四、不妄語

凡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等皆為妄語。

妄語不但欺人傷害別人,也是自欺傷害自己。佛陀為了救護人的口業,特別制定不妄語戒,教導我們說話要誠實,不可以因貪求名利而妄自誇大,自贊毀他;不可以因嗔恨對方而粗言惡語,破口大罵;不可以因妒忌別人而挑撥離間,妄言中傷。

第五、不飲酒

酒,指所有迷亂人心的東西,酒除了液體之外還有固體的。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則不管是白色、紅色還是其他顏色,都稱為酒。

酒的本身,並無罪惡,因為飲酒之後可能造成罪惡,為了遮止因飲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惡,所以不飲酒。

受持五戒的意義

戒為續佛慧命之所依

戒為修學佛法之基礎

戒為解脫輪迴之根本

《華嚴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受戒是守法、是保護,受戒可以增加功德、福慧,持戒可以斷除煩惱習氣,能夠認識、受持五戒的人,享有真正的自由。

戒是防止義,能防非止惡。剛剛學佛的人,一聽到戒,可能會擔心害怕,“做不到怎麼辦?”“犯戒了怎麼辦?”“受戒後,會不會不自由了?”諸如此類的問題接踵而來,促使自己認為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進而不敢受戒。

事實上,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後不再造,罪過較小,還是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犯了戒,不知懺悔,罪過加重,則會漸漸沉淪三塗惡道。

如何受持五戒

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寶。受持三皈、五戒可參加正法道場舉行的“三皈五戒法會”,禮請大德法師證盟,傳授戒體。

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大智度論》中有言:“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在家居士如果暫時不能受全五戒,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戒分批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甚至因緣成熟進一步受持八關齋戒、菩薩戒等,增上菩提。

關於受持五戒,其戒條戒相、開遮持犯等細分起來有諸多規範,限於篇幅略說如上,欲深入學習,仍需找尋相關書籍及高僧大德開示,以便更好地持戒。

受持五戒的功德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我們發心受持五戒,諸佛稱讚,龍天守護,功德不可思議。持戒功德,遠勝神通。即使是隻能受持一戒,清淨不犯,其功德亦不可思議,無量無邊。

持了五戒的人,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煩惱與兇險。每持一戒,即有五位護法神,隨身保護,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護法神,隨身保護,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雲:

自己不殺生,又能勸導他人不殺生,來生必得長壽的果報;

自己不偷盜,又能善說法要,令聞法的人,改變偷盜的行為,來生必得富饒,擁有無量財寶的福德;

自己斷淫,又能教人斷淫,或勸人尚節守禮不邪淫,來生必然相貌端正,莊嚴無比;

自己不妄語,又能說服他人,止息妄語,敬信三寶,來生必得善名遠播,人所稱讚的福報;

自己不飲酒,正智明瞭,又能說法利生,教人不飲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來生必然聰明大智,人所敬信。

能行一善,則去一惡,身為佛子,趨向佛道,若能受持五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