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臨清燒麥,綻放在籠屜中的美食藝術

臨清,作為一座典型的運河古城,幾百年的繁榮景象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古老文化的痕跡。無論是運河鈔關、舍利寶塔、鰲頭磯和中州古城等人文景點,還是運河宴、什香面、八大碗和燒麥等美食小吃,每一樣背後都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尤其是美食,甚至有人說,臨清的美食,吃的就是故事!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臨清的美食燦若星辰,一時半會說不完,三天五夜嘗不完!所以今天不講人盡皆知的高檔宴席,不講遙不可及的玉盤珍饈,我們選擇一個市井街巷裡的小吃,開啟一段茶餘飯後的舌尖美談。

臨清燒麥

這道小吃就是臨清燒麥,它是當地的傳統名吃,因形如石榴、潔白晶瑩的外觀和餡多皮薄、清香可口的美味而備受廣大食客喜愛。臨清燒麥還入選了“到山東最想品嚐的100種美食”,與竇家蒸包、徐家煎包、武德魁肉餅並稱為為臨清麵食行業的四大名吃。

關於燒麥,我們一定要從它的名字說起。一般小吃的名字裡總是包含著許多食物的資訊,比如食品的做法、材料等,所以我們平日裡去餐廳點菜也多是根據菜譜上的名字來決定的,可恰恰燒麥就不盡如此。

據說燒麥起源於明末清初歸化城(今呼和浩特)的茶館,作為一種“捎帶著買”的中式下午茶小點心,而被形象的稱為“捎賣”。到了清代,晉商把燒麥傳到了北京、天津等地,後來慢慢的流傳到全國各地,漸漸成為了備受人們喜愛的小吃。

乾隆皇帝的詩裡還提到過燒麥:“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看來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的餐桌上,都出現過燒麥的身影。燒麥在中國南北方都有,在南方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方則將它稱為燒麥、捎麥等。

臨清燒麥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介於包子和餃子兩者之間的小吃。其製作過程十分考究,在整個調餡料、做麵皮、包裹和蒸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有兩點:做餡料時,肉末加水要朝一個方向攪拌成糊;做麵皮時,麵粉要邊加沸水邊攪拌。然後將餡料包入麵皮,邊緣向上收攏,做成石榴嘴狀,放入籠屜旺火蒸15分鐘即可上桌食用。

製作燒麥講究熟能生巧,拿皮,放餡,麵皮把肉餡兜在一起,擱在籠屜上輕巧一捏,整個過程要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

這樣的技藝沒有長時間的反覆練習是做不到的,為保護這一美食瑰寶,臨清燒賣製作技藝已被列入聊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臨清燒麥的口感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餡香鮮嫩,不腥、不羶、不膩,在民間既是快捷美味的小吃,也是節慶宴席上的佳餚。

美食,是飽含人文資訊的生活智慧寶庫,品嚐美食可以體驗一方水土的獨特之處。所以透過一道美食,我們可以瞭解一座城市和生活在這裡的人,讓我們的旅行充滿情趣。臨清燒麥,就像綻放在籠屜中的美食藝術,點綴著每一位食客的舌尖生活!

【來源:文旅聊城】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