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密封袋存白茶不懂這些,等於白存!5點細節帶你看懂家庭存茶技巧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中秋放假,少不了茶。

有了月餅這一現成的茶點,旁邊怎能不配上兩杯茶解膩?

泡茶時,不少人習慣隨意發揮。

找出裝著茶葉的密封袋後,直接扯開。

也不管有沒有洗手,也顧不得手上還沾有月餅的甜膩味道。

隨手抓出一把幹茶後,立刻放入蓋碗裡。

注入沸水,稍加浸泡,倒出茶湯,暢快品嚐。

將“隨手抓”的泡茶過程用慢鏡頭來講解,有不少地方值得多留心。

為避免袋內的茶葉受潮串味,沒洗手,沒擦乾就直接抓茶,有不衛生之嫌。

再說,隨手抓茶份量難以精準把握,多了易濃,少了味淡,還是用克秤稱重為好。

最後,取茶結束後,當務之急並非是立馬泡茶。

而是先將敞開袋口的包裝,及時密封收納。

原樣密封,及時封口,方能堵住水汽趁機侵入的風險。

密封袋內的茶葉,更能維繫自身的良好風味,不易跑氣。

密封袋存茶看似簡單,但這5點細節一旦疏忽大意,也會帶來不少糟心事。

《2》

一、及時密封。

前段有人提問:“茶葉圈子裡是不是有這樣的潛規則,罐裝茶葉往往上層是好貨,但底下卻是放次品?”

何出此言?這種故意摻假的惡意行為,絕非圈內主流。

密封袋裝茶也好,鐵罐包裝的茶葉也罷,完整一袋茶喝到最後,發現越喝下去,茶味效果越不理想。

香氣變弱,茶味變薄,整體品質日薄西山。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無非這三點。

剩餘底部的茶葉偏碎;每次取茶沒能及時密封,茶葉跑氣;存放不當會導致變質。

所以才會出現一前一後,“判若兩茶”的狀況。

針對這點,每次取茶時動作要儘量輕柔,避免將茶葉壓碎,將大量碎茶剩底。

另外,取茶之後,要及時密封。

千萬別等到茶過三巡,喝到最後要收拾整理時,才想起茶葉罐還沒密封。

到那時,為時晚矣。

鐵罐裝的茶取茶過後,及時夾緊/綁緊內袋,合蓋密封。

密封拉鍊袋裝的茶葉,扯開袋子取茶後,要牢牢捏緊袋口。

捏緊拉鍊條時千萬別馬虎大意,最好反覆捏兩遍,最後再輕輕扒拉,確保沒有崩開的小縫隙,方才穩妥。

二、及時喝完。

密封拉鍊袋包裝,達不到長期存茶效果。

日常臨時存茶,存放三五個月,尚且無妨。

長期藏茶,比如儲存老白茶、老普洱等,可得三思後行。

密封袋的密封、密閉屬性有限,達不到長期存茶要求。

對白茶來說,長時間儲存,用三層包裝密封更加妥當。

最外箱,選5層瓦楞紙厚的紙箱。

裡外兩層,選食品級、無異味的塑膠袋和鋁袋。

將茶葉裝入鋁袋後,輕輕抖動減少袋內空隙,綁緊袋口。

套入一層塑膠袋,重複上面的操作。

最後將紙箱四周縫隙用膠布封上,確保“有縫必封”。

層層嚴實密封守護下,長期存茶更加保險可靠。

反觀密封袋存茶,它的防潮密封屬性一般,常被設計成四邊形。

一方留有開口,加上了塑膠拉鍊條密封。

但這層拉鍊條,雖說方便取茶(一扯就能開啟),但時間久了容易老化。

橡膠塑膠老化後,彈性會下降,即便捏緊後也容易崩出縫隙。

平日多次取茶過後,捏緊又再次合上,反覆多次,週而復始。

時間長了,密封條也會產生磨損、損耗。

所以,用密封袋存茶,要趁早及時喝。

短短數月內喝完,更能避免茶葉跑氣浪費。

三、茶葉不混放,不重複使用。

不同的茶,香氣不同,小脾氣也不盡相同。

存茶時,最好讓它們儲存獨立單間待遇,不要隨意混放。

將煙小種和桐木野茶混合在一塊。

兩款不同風味的紅茶,容易受到彼此的氣息干擾,導致串味。

將今年的春壽眉和去年的秋白露混放。

春茶的清新清雅花香,秋茶的甜美飽滿花香,顯然會發生碰撞,喝茶時難以喝到它們的純料滋味。

用密封袋存茶,一茶一袋很有必要。

一茶一袋,分門別類,獨立存茶,才能一勞永逸解決串味問題。

不過,也有茶友提過一個細節問題。

買茶葉時,商家經常會贈送不少分裝密封袋。等到茶葉喝完後,能剩下不少袋子。

這些剛用不久的密封袋,模樣還保留著七、八成新,談不上密封條老化磨損。

“要是將它們扔掉,不再使用,未免太不環保。但再用來存茶的話,會不會串味啊?”

這得看具體情況。

大多數時候,考慮到串味影響,密封袋不建議重複多次使用。

再說,即便要二次利用,也要檢查袋口有無缺損。

並且,提前開啟袋子透氣,散散此前餘留的茶香。

再去分裝其它茶葉時,才能避免串味的尷尬。

四、適量分裝茶葉。

前文已經提了,密封袋只適合短期臨時包裝。

當你按箱成斤買入白茶後,建議用三層包裝密封。

又或者,收到嚴格按照三層包裝密封打包的白茶時,建議原箱儲存,別輕易拆掉紙箱、塑膠袋等包裝搭配。

平日想喝茶時,可從大箱內分裝適量幹茶。

分裝出來的白茶,放入密封袋後,平日取茶更加方便。

大箱封存用於收藏,密封袋分裝用於日常飲用。

既能避免頻繁開箱,降低好茶跑氣變味風險,又能方便平日喝茶,一舉三得。

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能弱化風險。

但需要注意,用密封袋封裝白茶時,千萬要適量。

至於何為“適量”?就得看個人喝茶頻率與喝茶習慣了。

如果平日茶葉不缺,經常是好幾種茶輪流換著喝。

那沒必要一下子用密封袋分裝半斤、一斤的茶葉。

取出二、三兩幹茶,確保一兩個月左右自己能喝完,足矣!

五、不用塑膠密封袋。

之前在整理櫃子時,翻出幾袋茶樣,那是用塑膠密封袋包裝的紅茶。

開啟後,往裡一聞,幹茶氣息雜亂。

很顯然,這些茶統統存壞變味。

究其變質原因,塑膠密封袋脫不了干係。

存茶講究避光,而透明的塑膠袋,沒有任何避光遮光功能。

選密封袋,還是選材質厚實、不易扯破,避光遮光的為好。

另外,這種薄薄的老式塑膠密封袋,檔次不高。

茶葉包裝店裡,僅需特別低的價格,就能買來一大疊。

但這種便宜的塑膠密封袋,質量糟糕。

一方面,它的材質很單薄,隨便一扯就能扯裂。

存入茶葉後,遇到個別凸出來的茶梗、葉片邊緣、纖細直挺的條索等,會有戳破風險。

另一方面,參差不齊的塑膠袋,未必能確保達到食品安全級。

萬一藏有難聞的塑膠橡膠味,反而會讓好茶串味!

《3》

看到一個提問。

“取茶時能直接用手嗎,是不是用茶勺會更好?用手抓茶是不是不衛生?”

這一連串的問號,得視具體情況而定。

吃了月餅,剝了柚子後,手上還黏膩膩的,留有水果的殘餘氣息。

這時萬不能直接取茶,不然,將水果汁液粘在剩餘的茶葉裡。

過了一段時間後,袋內茶葉即便不受潮,也會慢慢串味。

穩妥起見,取茶要確保乾淨衛生。

原則上,只要洗淨雙手,擦乾水分,直接用手抓茶並無不妥。

至於茶勺取茶嘛,它的使用範圍有限。

顆粒狀的鐵觀音、捲曲成螺的碧螺春等茶葉,茶勺取茶還有用武之地。

但對條索狀的紅茶、巖茶。

尤其是白茶裡梗葉蓬鬆的壽眉散茶,用茶勺取茶,只會將茶葉大量弄碎,並不現實。

若實在心有芥蒂,套上手套再去抓茶,也比茶勺要更好用!

說到底,如何才能將密封袋內的茶葉穩妥存放。

最核心的內容,在於細節。

點滴瑣碎細節做到位後,一款茶才能維繫自身的良好風味。

不跑氣、不串味、不受潮。

歷經多年,茶香茶味依舊能讓人驚豔!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