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商鞅變法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一個人才,錯失的不僅是一名人才

世上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

魏國錯失商鞅,錯失的不僅是一名人才,更是一國之運!

戰國時代,諸侯爭霸,弱秦逆襲,力挽狂瀾最後統一天下,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商鞅在整個戰國時代的作用,我們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上來看,雖然不能說商鞅變法是完美的,他的一些措施,現在看來還值得商榷,但毫無疑問商鞅變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無論如何,我們站在上帝的角度上去評判,無容置疑的是,商鞅變法對歷史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戰國時代創造很大的價值,尤其是“依法治國”理念,奠定了我國曆史發展程序中的制度基礎,這也是秦國能夠富強壯大的本源,可以說,商鞅是戰國時代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曠世奇才商鞅,驚世駭俗的變法改變秦國,影響戰國格局

商鞅是秦國強大崛起的最大功臣,在他入秦之前,秦國靠著以戰養戰的政策艱難地維持著生存,而在他入秦進行變法之後,秦國陡然崛起成為整個戰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這就是商鞅的作用,也是人才的作用。

但值得一提的是,商鞅在進入秦國之前,首先選擇在魏國入仕,因為當時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為強盛的國家,魏國擁有著其他諸侯國所不具備的資源,一時之間,成為很多學子在成名之後首選之地;以便獲得更好的資源和更好的發展。

商鞅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卻在魏國不受重用

商鞅也不例外,而且商鞅比其他人的基礎條件還要好,商鞅在見魏惠王之前,就得到了魏國丞相公叔痤的賞識;公叔痤是魏國的兩朝元老,對魏國發展貢獻頗大,更重要的是,公叔痤是當時天下公認的具有識人之能的人(伯樂),簡單點來講,被公叔痤看中的人,幾乎都大有作為;所以,對商鞅來說,可謂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

可是歷史卻給商鞅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哪怕公叔痤極力地向魏惠王推薦商鞅,甚至還向魏惠王建議如果魏國執意不任用商鞅,那麼一定要殺死商鞅,以避免之後對魏國的發展造成影響。

可是哪怕公叔痤的話都說到這個地步,魏惠王還是對商鞅沒有興趣,甚至連殺他的興趣都沒有;公叔痤死後商鞅選擇了進入秦國,開始了他的驚世駭俗的變法,也向眾人展示了他的才能。可以說,魏國錯過商鞅是最大的損失和遺憾。

但令人不解的是,一個受到了元老如此推崇的人沒有得到任用,在其走後魏惠王卻開始了大力求賢,他先後找到了儒家、陰陽家等等,向他們討教治國之道,表現出自己尊賢重賢的謙虛謹慎。

魏惠王為何不重用曠世奇才的商鞅,而走彎路求取賢才呢?

魏國發展環境改變迫使魏惠王禮賢下士

首先,魏國的發展環境原因所造就;魏國是戰國首霸,在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之後,魏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原霸主,也是引導中原地區格局變換的國家,魏國獨霸的存在,給魏國統治者造成了一種假象,魏國的輝煌和強盛是無可替代的。

魏國獨霸時,魏惠王沒有發展和變法的心思

魏惠王又不是魏國打天下的君主,他出道即是巔峰,他沒有經歷過父親和祖父的艱難時代,他繼位起就是各路諸侯共同尊奉的霸主,所以,在國家發展方面並沒有安放很多心思,也就導致了魏國錯失了很多的人才。

簡單點來講,魏惠王不認為魏國需要繼續變法,他心目中的魏國已經足夠強盛,所以,當公叔痤向他推薦商鞅時,當商鞅提出變法時,魏惠王是不屑一顧的;但是到後來,魏惠王求賢的時候,魏國的發展環境卻大不相同了,那時魏國已經失去了超級大國的地位。

魏國跌落霸主神壇,又被秦國報復性打擊

魏國與齊國進行的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幾乎損失了魏國全部精銳,讓吳起時代遺留下來的魏武卒全軍覆沒,徹底將魏國從超級大國的地位上給拉了下來,這對於一個君主來講是很難接受的事實,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君主希望自己在位時期是這個國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而且魏國所面臨的壓力還不僅如此,魏國強大時,首先對秦國下手,秦國被魏國壓得喘不過氣,奪走了秦國大部分的河西領土,壓迫著秦國不斷地向西遷移都城,可是當魏國放走了商鞅之後,秦國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不僅扭轉了這種局面,還奪走了魏國曾經侵佔的領土,這讓魏惠王感覺到很尷尬。

魏惠王為洗脫嫌疑,被迫求賢

畢竟當秦國和魏國之間的強弱關係轉折之後,魏國很多人都會將責任推到魏惠王身上,很多人都會以為如果不是魏惠王放走了商鞅,那麼魏國不會面臨如此尷尬的境地,自然而然的就會對魏惠王的用人之能產生質疑。

在此基礎上,魏惠王為了表示自己確實有識人之能,也確實禮賢下士,他不得不進行求才。所以我們才說,魏惠王對人才的態度,由之前的置之不理變成了禮賢下士,是受魏國發展環境影響的,被迫而為之。

魏國用人制度,將人才拒之於門外

其次,因為魏國的用人制度;其實在整個戰國時代,魏國的用人制度就是一條僵直的黑線,這魏惠王之後,這個國家從來沒有尊重過任何一個人才。最開始是對於吳起的猜疑,讓吳起不得不投入楚國以保全性命,後來是對商鞅的蔑視,讓商鞅選擇了進入秦國發展,再之後是對於張儀範雎等人的羞辱折磨,還有對尉繚的置之不理,對樂毅等名將之後的放任出走。

統治者擔心權力被篡奪,排斥內外人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魏國是很排斥外來人才的,雖然沒有制度上的強加約束,但在君主狹隘的心思和權力的貪圖面前,人才顯人事不重要;君主擔心外來的人才會篡奪國家權力,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在阻止人才的任用。

魏國的統治者不僅對於外來的人才如此排斥,對於自身的王族所誕生的人才,也是束之高閣,對於這一點,信陵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無論是從治國能力上來講,還是從軍事能力上來講,信陵君都比歷代的魏國國君要好許多。

信陵君在魏國屢次被排斥

信陵君一生的悲哀也就在這裡,他雖然有著治理國家的能力,卻並不能得到國家的重用,竊符救趙之後,雖然以一己之力保全了魏國和趙國兩個國家,卻被魏國國君困在趙國十年之久,十年之後,秦國大舉進攻魏國,魏國不得已將其請回。

此後,信陵君再次展現了強大的軍事天賦,帶領六國聯軍兩敗秦軍,可是哪怕如此他依舊得不到重用,魏國的君主依舊擔憂他會搶走自己手中的權利,最終,信陵君對魏國心灰意冷選擇了酒色自毀而死,自此之後,魏國再也沒有了可用的人才。

魏惠王求賢有作秀的嫌疑

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講是非常悲哀的;從用人制度上來看,其實魏國排擠走商鞅和後來的禮賢下士並不衝突,魏惠王請來的所謂人才都是在作秀而已;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魏惠王所請的人就明白了,他請來的是儒家的孟子和陰陽家的淳于髡,這兩個人都是當時天下主要學說門派的代表人物。

對於這樣的人,持一種什麼樣的治國觀點,難道魏惠王不清楚嗎?就算是魏惠王不清楚,難道魏惠王手下的臣子們也都不清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在魏惠王請來這兩個人進行詢問時,實際上就已經知道他們要給予自己什麼樣的答案了,問一個早已經知道答案的人問題不是在滑天下之大稽嗎?

所以,魏惠王的本意並不是要真正地去尋找立國之道,而是給自己的失敗尋找一個藉口而已,想讓天下人看看,自己並不是沒有禮賢下士,證明自己這個君主做的是合格的僅此而已,說白了就是作秀。

歷史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總是能夠不動聲色地撕毀那些企圖迷惑它的面具,魏惠王如此尊賢重賢的行為,為魏國埋下了許多的禍根,讓排斥人才之風愈演愈烈,以至於錯過了後來所湧現的眾多人才,所以,魏國排斥人才也好,還是所謂的禮賢下士也好,並不自相矛盾,都是在為君主的無能找藉口。

商鞅自身背景不入魏惠王法眼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商鞅自身實力和背景問題;雖然魏國的用人之風非常不正,魏惠王如此的作為是在作秀,我們同時也分析了外部壓力對於魏惠王態度轉變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果商鞅是一個有背景,有名聲的人,魏國是不會連殺他的興趣都沒有的。

事實上,我們上面所列舉到的張儀範雎等等的人,也都是吃了沒有背景的虧,如果是真的說魏國就是排除所有的人才的話,那麼龐涓在魏國做到上將軍這件事又怎麼解釋呢?所以說,其實在魏惠王時期,魏國的用人之風還沒有偏離到特別離譜的地步。

魏惠王愛用有背景的人(看碟下菜)

但魏惠王所任用的人才都是一些比較有背景的人,像龐涓,他可能沒有很強大的家族背景,可是龐涓卻師出名門,這一點足以引起君主的重視,因為春秋時期就已經有百家爭鳴的盛況了,一些出身於名家的人總會引起各國的爭奪,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其實當魏惠王不僅想要任用龐涓,對於旁邊的師弟孫臏也有很大的興趣,只不過因為龐涓的阻攔導致了孫臏的悲劇而已。所以,商鞅這種沒有背景的人在那個時代很難得到賞識,這也是一個社會現實,畢竟在那個時候沒有科舉制度,沒有鑑別人才的客觀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這個人又沒有背景、沒有聲望,那麼他確實沒有值得讓君主信任的方面。

魏惠王沒有識人之能

如此一來,能不能真的選中人才,就要看君主的個人能力了,悲哀的是魏惠王確實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魏惠王沒有聽從公叔痤的意見任用商鞅,同時也沒有看穿龐涓的陰謀。如果單純去分析這幾件事,魏惠王對於魏國的影響也沒有太大,可是重點在於,魏惠王的這種做法嚴重的影響到了魏國後世的國君。

畢竟魏惠王是一個在位51年之久的君主,51年的時間足夠讓這個國家的風格進行轉變,也足夠影響下一任的國君,所以,魏惠王時代所造成的弊端不僅體現在這一個時代,對於魏國的後世發展來講也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其實是魏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最大悲哀。

魏文侯用人不看出身使魏國稱霸,魏武侯出現偏差

在魏文侯時期,魏國就能夠任用同為布衣之士的李悝進行變法,任用當時也沒有太大名氣的樂羊為將,甚至任意用遭到了很多人唾棄的吳起……,這些人都是魏國能夠強盛起來的跳板,李悝的變法讓魏國行政制度得以改善,讓魏國有了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經濟能力;樂羊的到來,幫助魏國成功地吞併了中山國,鞏固了魏國的發展;而吳起就更不需要多說了,魏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初期成為超級大國與吳起的戰功是分不開的。

甚至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吳起接連打下其他國家近百十座城池的戰功,那麼魏國哪怕是有十個李悝也難以到達超級大國的地位,所以,魏國的強盛其實就是依靠著這些外來的人才,可是魏文侯時期的這種風格卻沒有得到延續。

到魏武侯後期,魏國的用人之風就已經出現偏差了,因為魏武侯的疑心導致了吳起的出走,後來到魏惠王時期,這種偏差越來越大;魏惠王趕走了商鞅,又為了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而請來了儒家的孟子和陰陽家的淳于髡;而在魏惠王之後,魏國就再也沒有了用人之道這一說。

總結

魏國之所以放棄商鞅而向儒家、陰陽家等學派求賢,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這裡面既有來自於魏國發展環境的壓力,也有魏國君主開脫自身的嫌疑,同時也與當時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畢竟在春秋戰國時代,是非常看重血脈關係和社會地位的。

對於商鞅這種既沒有社會背景,出身也不高貴的人,在那個時代是很難出人頭地的,這也是商鞅前半生默默無聞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如果商鞅後來不遇到真正

禮賢下士

秦孝公

,說不定他也會淹沒在歷史的風沙中。

魏國的經歷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才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人才就沒有創新的動力,國家發展就會失去動力,同時,發現人才,尊重人才也是至關重要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曠世奇才還得需要伯樂的發掘,而是金子終究會發光的,這一點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