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春秋戰國時期最慘死的七位名人,他們是怎麼死的?你知道是哪幾位?

滄海桑田天下事,閒談華夏五千年。大家好,我是李師弟。

春秋戰國時期時局動盪紛爭不斷,但在這樣的局面之下,也促使了人才輩出,誕生了不少名將賢臣。然而這些人卻很少能得以善終,大多不是被冤死,就是被逼死。這其中武有戰神,文有改革家,甚至還有一位是世界級的名人,您知道都是誰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當時慘死的七位最有名的人。

第一位要說的自然就是上一期中的主角,大忽悠始祖蘇秦了。關於他的事蹟我們就不再多說,大家可以參考上一期。這位鬼谷子的高徒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竟然讓六國形成了合縱同盟,就算是忽悠吧,但也說明這忽悠術平的確達到了一定高度。

話說回來,忽悠歸忽悠,也是要建立在真本事之上的,如果蘇秦胸無點墨,再怎麼忽悠也不會讓六國國君都聽信他的話。實際上害死他的不是他的忽悠能力,而是他不懂得樹大招風的道理。你說你都成了聯合國秘書長了,羨慕嫉妒恨的人還能少得了嗎?可這時候的蘇秦不但不知道收斂,反而還膨脹放縱,和燕王的媽媽勾搭在了一起,不然也不至於要投奔到齊國去避風頭。到了齊國以後你就老老實實夾著尾巴做人唄,可他又在齊王身邊出謀劃策,風光得不得了,必然會遭到齊國本土官員的嫉恨,這才導致他們派出刺客刺殺蘇秦,蘇秦也就這麼不明不白死在了刺客手裡。一位叱吒戰國的大名人,以這種方式結束了一生,與其說是一種遺憾,倒不如說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典型案例。

如果說蘇秦的慘死頗有點自作自受的意味,那麼伍子胥的死就真是冤了。

這位大賢臣最讓人痛惜之處,就是一輩子沒遇到明主。伍子胥本是楚國本土的優秀人才,可是楚王昏庸,根本沒有重用他。不僅如此,老伍家一家子還遭到了佞臣費無極的迫害,導致伍子胥不得不逃亡吳國。這一事件也給楚國的大亂埋下了種子。楚國之後敗給了吳國,費無極成了楚國的出氣筒,被滅了全族,也算是給伍子胥出了口惡氣。到了吳國的伍子胥又和孫武一起幫吳國打敗了越國,按說絕對是吳國的大功臣。

伍子胥多次勸夫差應該殺了勾踐,可夫差不聽。他又勸夫差不要攻打齊國,要先徹底滅掉越國,夫差還是不聽。勾踐也知道想復仇就要先斷掉吳國的棟樑,於是利用美女西施成功打入吳國內部,離間了吳王夫差和伍子胥的關係,伍子胥最終被夫差賜死。臨死前伍子胥告訴門客,等我死了以後,你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放在城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吳國被越國滅掉。果不其然,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夫差落了個和伍子胥一樣的自刎死法。倘若當初夫差聽從了伍子胥的建議,恐怕歷史就不會是今天這樣了。

越國滅掉吳國之後,也有一位賢臣遭遇了和伍子胥一樣的命運,他就是文種了。可以說勾踐能成功,是離不開文種和范蠡的鼎力相助的。文種可以說是才華橫溢,為了幫助勾踐,曾經獻給他滅吳十策。這十策都沒有全部用上,勾踐只用了其中幾條,就直接把吳國徹底整死了,可見文種的計策有多厲害了。可是勾踐這個人實在是太陰險了,實現了理想之後,他就該考慮把知道當初他種種不堪和卑劣手段的人都除掉了。文種也是太相信勾踐的為人了,范蠡勸他一起功成身退,文種不聽,認為勾踐是可以同富貴的那種人。結果如何呢?在該和平還是該稱霸的方針上,主張先養民的文種和勾踐的理念出現了嚴重的碰撞。不可否認也許勾踐早想找機會除去文種,所以故意要和他產生矛盾。你主張養民,我就主張稱霸;你要主張稱霸,那我就主張養民,反正就是和你對著來,這才好有機會殺你。

換句話說,文種的死怎麼也是躲不開的,這就是王者之道和人之本性不可共存的必然結果。當初夫差怎麼賜死的伍子胥,如今勾踐也怎麼賜死了文種。這也許也是一種天理輪迴吧,文種當年為勾踐出策離間吳國,導致伍子胥被賜死的時候,恐怕怎麼也想不到他自己也會落得同樣的下場吧。

第四位慘死的名臣就是楚國的吳起,這個人可以說是能文能武的全才。論軍事,他曾經領著五萬弱旅戰勝了五十萬強秦軍隊,堪稱戰神;論政治,他在楚國的變法瞬間讓楚國走向了強大。然而在那個年代,變法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必然觸及到很多貴族的利益。吳起的變法也因為楚悼王的死而失去了支援。楚悼王的遺體還沒處理呢,貴族就等不及要殺吳起,放箭要射殺他。中箭的吳起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拔下箭插在了楚悼王屍體上。貴族們追趕過來,直接把吳起射成了刺蝟,但也因此射到了楚悼王的屍體。按照楚國法律這屬於重罪,繼位的楚肅王下令將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因此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而吳起的屍體也被加以車裂之刑,不但死得慘,連全屍都沒落到,真是讓人唏噓啊!

而在秦國同樣實施變法的商鞅,也沒能落得好下場。可見那個時候變法真是一件不能隨便做的事情。秦國能夠天下無敵,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商鞅的變法。然而變法得罪人的情況,商鞅也躲不開。當朝的太子一個不小心,違反了商鞅制定的法律,結果一樣受了懲罰,您說王族心裡能高興嗎?太子的老師也被用了墨刑,您說那些達官貴族心裡能高興嗎?結果這位太子繼位成了秦惠王,必然和商鞅有了過節。再加上那些權貴三天兩頭來聲討商鞅的不是,秦惠王剛好就新仇舊恨一起算,將商鞅車裂處死。兩位變法名人最後都是被五馬分屍,中國歷史上之後變法事件屈指可數,這兩位前輩悲慘的下場多少也成了心理震懾,不可說沒有關係。

秦國另一位慘死的人就是戰神白起。這位老兄一輩子勝仗打了無數,光是坑殺對手的人數就超過了百萬人。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士兵四十五萬人,就是他的經典代表作。戰國時期的總人口也就是三千萬以上,就是說差不多三十個人裡就被白起坑殺了一個,活脫脫一個殺人王啊!最後戰國諸侯一個個只要聽到這位大殺神的名字,就嚇得聞風喪膽了。白起統軍三十多年,攻城七十餘座,為秦國的一統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也因為功高震主,得罪了不少人,被接連貶官,最後被秦昭襄王賜死。自刎之前,白起長嘆:我本就該死啊,長平一戰,趙軍幾十萬人已經投降了,我卻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都活埋了。就這一條,已經足夠我的死罪了。說完便拔劍自刎。可嘆當世戰神,就這樣在歷史中謝幕了。

這最後一位,就是和哥白尼、拉伯雷、莎士比亞並稱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屈原。他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卓越的政治家。他留下的《天問》、《離騷》等作品流傳至今;他的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為了後世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的高尚精神。然而當時他的祖國楚國卻已經積弱不堪,秦國隨便就可以奪取600裡的楚國土地,楚懷王只需要張儀一張利嘴就被困死在秦國。屈原向楚王提出了很多治國方針,楚王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只信奸臣的壞話。屈原報國無門,帶著一顆赤誠之心,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盡。有人以為是因為屈原的去世才有了端午節,其實這是錯誤的。端午節早在屈原去世之前就已經有了,只是因為屈原剛好在這一天投江,因此端午節的很多習俗也和紀念屈原結合了起來。

剛剛我們說到了白起和長平之戰,也提到了趙軍被坑殺四十五萬人的歷史。但後世一直有一個疑問,在那場戰役中,趙軍真的有這麼多人被白起坑殺嗎?還是說趙軍的兵力被無端誇大了?長平之戰背後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我們下一期就來一起探秘這場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還請您多多關注我們,咱們下一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