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拯救,長年位列高分榜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前言

我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專職寫過許多有關“教育”的專欄及文章。

也曾煞費苦心,去生活中,校園內,身邊普通的家庭裡,進行過諸多調研

從中發現了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在我身處的社會,許多家長,甚至是教師,對於“教育”的定義和理解都是單一而籠統的。

絕大多數人認為知識的傳授就是“教育”,行為的規範就是“教育”,道德的標準就是“教育”。

言簡意賅地說,很多成年人覺得“教育”是一種單方面施行的方針,而從沒有以孩子的角度,思考過他們是否能夠接受,要以怎樣的方式去接受教育的問題。

從講座,到電影

而就在不久之前,我曾經在網際網路上瀏覽過一場談論“教育”的線上講座。

那位老師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實驗,他

拿出一支空紙杯,紙杯的邊緣被戳了無數個小洞,他告訴鏡頭前傾聽講座的家長們,這些小洞就如同孩子的“逆反心理”。

接著他往紙杯裡倒入清水,顯然,清水很快便從邊緣的小洞裡漏了個乾淨。

那位老師再說,這些水,就如同我們強行想給孩子們灌輸的知識、理念、思想、做人的道理等等。

只要這些小洞還存在,水就會不斷往外流逝,

有些家長把水凍成冰,以更尖銳、強硬的方式,逼迫孩子們屈從。

也許能夠在表面上暫時解決問題,但最終冰還是融化成水,從小洞裡流逝,甚至會因為急凍,對紙杯造成更大的損傷,而那個洞依然在,孩子也不是真的心服口服!

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做的是想辦法,將那些被戳破的小洞全部彌補。

講座的最後,這位老師向在場及線上的所有家長朋友們,

推薦了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於是我也隨著這場深入人心的講座,開始重溫起那部記憶中的美好影片。

在記憶裡閃光的溫柔教師

這不是我第一次觀看《放牛班的春天》,顯然如此,

這部於2004年上映的法國影片,在無數中小學生的音樂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為它的音樂和歌曲實在是太動人了。

孩童們天使一般的嗓音,相稱著絕美動人的音樂,靈動而跳躍的音符,以及影片中深意又溫情的故事,

讓每一個看過電影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為之動容。

即便當時我還個剛上小學的孩子,卻依然難以忘記,那一顆顆音符裡,在記憶中閃光的溫柔教師。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戰後恢復時期的法國,那個年代,無論是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還是忍受著各種心靈創傷的孩子,都讓人不忍過多去遐想。

故事的舞臺設立在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校園中盡是些在成人看來,過於頑劣的問題孩子,當然也包括一些戰後倖存下來的孤兒。

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但卻懷才不遇的音樂家,

因為在那個戰後重建的年代,幾乎沒有多少人關注藝術與音樂,於是馬修只得沉寂下來

,為自己找了一份助理教師的工作,而工作地點,就在“池塘之底”。

孩子們的頑劣震驚了剛剛到任的馬修,但令他更為驚詫的,卻是

以校長為首的一眾教師,對於孩子們殘暴高壓的管制手段。

於是這時候,

他決定改革,要用自己的方式,利用音樂,來開啟孩子們長久被封閉的內心

,而與此同時,他也在這段獨特的音樂之旅上,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完該片,我便對教師馬修抱有著強烈的憧憬,總是在想,

如果哪天,自己也能遇到這麼有趣又溫柔的老師就好了。

也許對於孩子來說,恰到好處的溫柔往往比過於的嚴苛要有用得多!

那個無法被拯救的孩子

看過《放牛班的春天》的人一定都記得,在影片中除了可愛的佩皮諾,天使一般的皮埃爾,淘氣的科爾賓,還有一個孩子,也是

片中唯一一位最終沒有被馬修拯救,甚至變本加厲,毀掉了學校,造成了悲劇的那個孩子,他的名字叫“蒙丹”

小時候在看有關蒙丹的片段時,我

覺得這個男孩兒無可救藥,覺得世界上沒有比他更壞的人,因為他以怨報德,害得馬修無法再留在學校

,同那些與之建立了深厚友誼的孩子們繼續一起徜徉。

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重看此片,卻不得不因小時候自己單純的想法而忍俊不禁。

其實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拯救,也都可能被拯救,蒙丹亦如此

,如果不是因為此後校長接連的汙衊,他也許已然得到了救贖。

人總是這樣,特別是成人,在生活中,我們何嘗沒有像影片裡自負且自私的校長那樣,用有色眼鏡去隨意定義他人,貼上標籤,而當我們這麼做時,便已然將那個人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正如同如今校園裡許多教師的錯誤做法,

他們單純而籠統地將學生們劃分為優生和差生,學霸和學渣。

而當他們開始如此做的時候,

那些被輕易定義為差生孩子,便會在消極的態度下更為迷茫,甚至覺得自己無可救藥

,這無論是對於一個孩子的學習或者成長,都有弊而無利!

結語

兒時,《放牛班的春天》在我心中留下了動人的影子,使我的童年亦平添了一絲溫暖,一絲感動

而現在,它在我的內心又變得不同,更為深刻,更為現實。

如此,讓我們將話題再次回到那位線上講座的老師所舉的例子。

影片中的蒙丹就如同那支千瘡百孔的紙杯,甚至可能比它還要殘破,當馬修想用膠水將之一點點粘合之時,校長卻用一把火,將之燒成了灰燼。

這也隱喻了現實生活中的“教育”,

任何強硬的措施,刻板的方式,隨意的偏見都不是對待教育最好的方法

,一支已經殘破的杯子,則應該細心呵護,小心對待,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