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綠營兵:清朝前期的重要兵種,他們的能力如何

清朝之所以能在

白山黑水

間崛起,除了恰當的時機與明王朝的內憂外患之外,與其軍事制度的鼎革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明朝萬曆年間,

努爾哈赤

在女真

部落兵制

的基礎之上,創立了八旗制度。隨後,他便以

“七大恨”

為由起兵反明,在

薩爾滸

一戰中大敗明軍,顯示了八旗軍隊的銳不可當。

但是,由於滿洲八旗軍隊人數較少,並不能適應大規模的作戰。為了增強反明的力量,女真統治者便增設了

蒙古

漢軍八旗

。因此,八旗制度實際上是

二十四旗

,包括三個民族,但滿洲八旗仍最為貴。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之後,清朝在收編明軍和其他漢人兵種的基礎上,以營作為基本單位整編這些軍隊,同時又以

綠旗

為標誌,因此稱為

綠營兵

。綠營兵是獨立於八旗兵的。

設立綠營兵之後,清王朝開始對全國的兵制進行一次大變革。

首先

,針對八旗軍。清代前期,根據八旗兵地位作用的不同,主要負責

京營

駐防

兩大職責,二者地位意義均有差別,人數也是大體相當。清軍總的八旗軍隊約有二十萬左右,因此京營和駐防各自大概佔十萬人左右。

第一

,京營是用來

保護皇帝

拱衛京師

的,意義十分重大。其中,保護皇帝的叫做郎衛,即侍衛和親軍。侍衛都是主要是由上三旗中的滿洲、蒙古、漢軍子弟擔任,分為一等侍衛、二等侍衛等多種品級,最低達五等,人數穩定在五百人左右。

侍衛的工作,領侍衛內大臣及御前大臣掌管,御前大臣的地位尤為突出,在皇帝面前起到重要的決策作用。

親軍則主要在滿洲、蒙古八旗內挑選,不包括漢軍八旗,由領侍衛內大臣統領。拱衛京師的叫作兵衛,計有驍騎營等多種營房,分別防守皇城、北京內城和外城以及頤和園、圓明園等地方。

第二

,八旗兵在北京以外分駐各地,稱為

駐防

。八旗兵在地方的駐防,主要在全國各個軍事戰略要地上。每一個地方都是混用滿洲、蒙古和漢軍八旗兵員,再組成各自的統領進行管理與呼叫。

駐防地所在的官員分佈,最為重要的地方設定將軍,較為次要的地方設定都統或副都統,再為次要的地方設定城守尉或防守尉。層次清晰分明,井然有序。

其次

,針對綠營兵。總的來說,綠營兵的任務是配合八旗兵駐守京師和地方各省。

首先

,在北京的稱

巡捕營

,由步軍統領管轄。

其次

,在各省的,其最高組織為

,“督標”就是歸總督管理,巡撫管理的也叫作“撫標”,提督統領的同時稱作

“提標”,還有“鎮標”, “軍標”,“河標”,“漕標”

等等。各自的職責和管理範圍都十分的明確,顯示出清朝綠營兵軍事組織的嚴密性。

標的下面主要是

,其最高長官為副將。協的下面還有

等基層軍事組織。雖然綠營兵大多是收編漢人軍隊得來,但清朝統治者對他們加以嚴密的組織劃分,用來

震懾

他們,使其不敢妄動。

綠營軍主要是由

步兵

組成,而八旗軍主要以

騎兵

為主,這使得綠營兵在國家戰略地位上和八旗兵有著較大的差距。

畢竟在

冷兵器時代

,騎兵的重要性相比步兵更為突出,綠營兵的戰鬥力比較差也無可厚非了。當然,綠營兵中也配備有少量騎兵,起著特殊的用途,不佔據主要作用。

從順治初年設定之時,綠營兵並不怎麼受重視,甚至相當被冷落。因為在當時的人看來,綠營兵大多由

漢人

組成,且又多是步兵,戰鬥力非常低下,最多隻能充當

炮灰

來使用。

但是誰曾想到,到了

康熙、乾隆年間

,綠營兵的作用竟然得到快速提升,隱隱約約地超過了八旗軍隊,成為了清軍主力,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綠營兵的作用被快速放大,其中有兩個因素是相當重要的。

首先

,綠營兵的

數量

更多一些。綠營兵主要由漢人組成,大約有六十萬人。而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三者相當也不過才二十萬人左右,這中間的差距十分之大,使得綠營兵在針對大規模的戰爭之中十分有用。

其次

,八旗軍自身的

腐敗

,使綠營兵的地位快速提升。入關之後,清軍快速腐化,戰鬥力急劇削弱,不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