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mazm:歌劇魅影》:一部讓人痛苦的電影,一部讓你懷念的遊戲。

在強忍著愈發強烈的焦躁完成了遊戲的兩個章節後,我特意帶著感時傷事地感慨中花了些時間在網上尋找了一翻,然而最終確定如今像《MazM: 歌劇魅影》這樣,曾風光一時的文藝改編類遊戲已經不可避免地徹底沒落了。

一點兒都不奇怪,在某種程度上,剛剛三個多小時的痛苦經歷儼然已經再次提醒我這類遊戲沒落的原因了,作為純電子小說畫面表現力得到有限加強的特殊細分,這類遊戲“生動形象”的最大優勢已經在遊戲技術的進步中漸漸消弭於無形了,而缺乏遊戲性,文字量過大,非粉絲沒興趣,粉絲或嫌棄一成不變或嫌棄改變幅度過大等等等等一系列問題也愈發明顯地浮現出來,此消彼長之下堅持這類遊戲的製作組們若想逆流而上重回頂峰,要麼像當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那樣在不保留主體故事不變的前提下對關鍵細節進行精彩而令人信服的改編,或者乾脆像新新福爾摩斯系列那樣另起爐灶只借用其鼎鼎大名講一個全新的故事——只是稍有不慎又會把人物的文學形象破壞得面目全非,從而適得其反。

然而,儘管《MazM: 歌劇魅影》幾乎一個不落地踩到了上述“文藝改編”遊戲中的所有陷阱但毋庸置疑,其製作組Growing Seeds的創新能力已然相當值得肯定,反正我是真的沒想到,Growing Seeds從選材入手,居然也硬生生地了創造出了全新的可能——然後又給了我數小時的遊戲時間,讓我徹底明白了為什麼這條路一直以來都被遊戲人們敬而遠之。當然在嘗試向大家解釋這種無比矛盾的現象之前,我們有必要花上幾分鐘時間瞭解一下曾經風光無限的《歌劇魅影》。

儘管《歌劇魅影》(也譯作《歌劇院幽靈》)最初是1911年加斯通·勒魯的長篇文學作品,但真正讓這個名字家喻戶曉的上世紀80年代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創作的現代音樂劇。這部作品講述了“美好時代”巴黎歌劇院中恐怖的“魅影”傳說和與女主克里斯蒂及其青梅竹馬勞爾夏尼子爵之間的愛情故事,似乎和那些屢屢在百老匯重映的遠古經典別無二致;但和大家印象裡完全不同,韋伯大膽地在這部作品莊嚴肅穆,頗具古典氣質的管風琴主旋律中加入了為數不少的電子樂元素,又在佈景上大做文章為音樂劇融入當時最新的聲光電等高科技舞臺特效,不僅又為令人聞之色變的“歌劇魅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也恰到好處地迎合了新一代觀眾的需求因此也得以在世界各地專業劇院多次重映,並於2004年被改編成為同名電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實現了雅俗共賞。

行文至此,想必大家應該對Growing Seeds選題之精妙有所瞭解了:一方面《歌劇魅影》劇本紮實邏輯嚴謹,故事撲朔迷離跌宕起伏,表現手法兼顧古典與現代氣質,配樂唱段尤為驚豔傳唱度頗高,以至於玩家即便對這部作品知之甚少,也至少對《The Phantom of the Opera》、《Think of Me》、《Angel of Music》或是《All I Ask of You》等經典曲目有所耳聞,從而產生莫名的興趣;另一方面,由於作品最後一次登上銀幕還要追溯到數年之前,若非如數家珍的死忠恐怕早已對故事細節完全失掉了印象,自然也就為Growing Seeds對故事的改編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有著諸多利好加持,《MazM: 歌劇魅影》取得口碑銷量的雙豐收似乎易如反掌,然而事實證明,至少返璞歸真藉著音樂劇的噱頭再把《歌劇魅影》的故事改回成為純粹的二次元畫風電子小說是行不通的。

沒錯,在這部作品中,同樣肅穆的管絃樂在和幾乎不存在的唱段在遊戲中成了若隱若現的背景,雖說Growing Seeds很細緻地為遊戲不同場景下的配樂做出了明顯的區分,使其最終呈現出了玩家親臨現場欣賞劇集的神奇即視感,但如此處理仍不免有了買櫝還珠之嫌;而由於本作故事中完全沒有對話配音,且缺乏傳統電子小說自動跳過對話的選項,還總是出現為表現戲劇性而刻意為之的停頓,讓本就的冗長文字也就顯得繁瑣。

更要命的是,Growing Seeds非但絲毫沒有意識到缺乏音樂唱段將對遊戲節奏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本著完全沒必要的“管飽”原則,反手將原作不到十個場景,一個多小時就能講完的故事硬生生拉長到了原版的六到八倍,其造成的結果便是故事裡原本只有兩個鏡頭的劇務布蓋不僅有了自己的獨立故事,甚至可以說成了遊戲第一章節的線索人物;原作中一曲《Angel of Music》和《The Mirror》(加起來不超過五分鐘)就交代清楚了的內容,到了遊戲中則成了橫跨兩大章,涉及十小節內容的“長篇史詩”;而這一段段本就需要玩家狂點滑鼠不停跳過的對話中,還包含著大量對推進故事塑造人物毫無幫助的廢話甚至不明所以且難度可忽略不計的無聊謎題……想象一下,如此臃腫的遊戲之中,玩家體驗到的將是何等的焦躁不安。

不過平心而論,Growing Seeds對《MazM: 歌劇魅影》的大規模“擴寫”,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填充,比如說上文新增的情節雖然冗長繁瑣,但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歌劇院幽靈”不為人知的故事,不僅布蓋先生的粉絲(真有這種粉絲?)會大呼過癮,不滿於安德烈和勒菲弗——不相信“歌劇院幽靈”的傳說,接手巴黎歌劇院的兩位新老闆小丑形象的玩家們這次在遊戲中也將大飽眼福,在他們身上看到“初代資本家”冷血與奸詐的另一面。

只不過我個人倒是對勞爾的新形象頗有微詞,相比於原作中那個專情,自信,進能以子爵身份讓劇院老闆惶惶不可終日,退可力挺愛人克里斯蒂,放“魅影”一條生路的熱血青年,遊戲中的勞爾完全是一副冒失鬼愣頭青的模樣,在遊戲遊戲三頭身的“可愛”畫風的描繪下更顯得無比幼稚,氣場全無不說,居然能被門房傭人趕出經理辦公室,哪怕真的是為了表達對底層民眾無可奈何的理解和善意,如此卑微的姿態也足以讓全法蘭西的貴族顏面掃地了。

不僅如此,相比於“歌劇魅影”的多個版本,這款《MazM: 歌劇魅影》顯然對音樂劇藝術的門外漢們更加友好,Growing Seeds不僅完全刪掉了“原首席女高音”卡洛塔在《漢尼拔》中那段扯著脖子的精神汙染,還以收集品的形式為大家科普了包括法國曆史、國家地理、劇院百科、理化常識等等等等涵蓋方方面面的“歌劇魅影入門指南”,絕對能手把手地帶著有耐心的玩家從零開始欣賞音樂劇,甚至從此以後登堂入室,主動開始哼著《Memory》的旋律由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另一部代表佳作《貓》入手,重新領會新音樂劇的別樣魅力,也算是這部讓人煎熬的《MazM: 歌劇魅影》為音樂劇藝術的推廣事業做出了自己遊戲之外的卓越貢獻。

此外遊戲中還有著若干與原作完全不同的其他改編,比如將勞爾強硬的一面被單獨提出,作為勞爾的如父長兄,成為了這故事的又一名主角;原作中另一位丑角,與克里斯蒂勢如水火的 卡洛塔(目前看來)也與女主角相談甚歡,只是在新老闆們的挑撥離間之下才與之克里斯蒂漸行漸遠(可能老闆是想要少唱一段《Prima Donna》?)。這些設定上的改變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故事細節上的走向,賦予了原作角色更生動立體的人物輝光,由此產生的,複雜的人物關係網路也許真的允許玩家過把福爾摩斯的癮,在遊戲最後親自揪出藏在暗處中的魅影——我完全不確定這一點,畢竟在早已對被劇透了的前提下,這個確實相當複雜的關係網真的對我沒什麼意義;而與此同時,我也不怎麼相信Growing Seeds會有魄力直接對主線故事進行進行如此大刀闊斧地改動……

那既然如此,還是降低標準,期待Growing Seeds能在後面的章節裡把因故事改動而產生的邏輯漏洞處理乾淨吧,如此無功無過的改編至少不會破壞遊戲堪稱驚豔的影音表現和那些內行小彩蛋的可愛“笑果”,從而辜負了製作組的一片苦心。

所以說,如果這片苦心要是能值上50塊錢,那該有多好,至少我就不用為如何評價《MazM: 歌劇魅影》而左右為難了。

誠然,我相信Growing Seeds熱愛藝術,喜愛《歌劇魅影》,也為自家遊戲作品費盡了心思,也掉了不少頭髮,才能將臉譜化嚴重的原著改編成為這樣一部集科普,改編,故事細化,人物重塑與一身的鴻篇鉅製。但顯然,製作組拙劣的表達能力根本無力駕馭如此空洞的敘事,亦或是設法挽救作品無比孱弱的遊戲性,因此從玩家角度看《MazM: 歌劇魅影》無疑是一部與合格標準相去甚遠的遊戲作品,除非您和製作組一樣對《歌劇魅影》有著深沉到足以接納一切衍生作品的愛意,熱愛平面藝術超過一切,並有著遠超常人的耐心,否則絕不建議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