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諸葛亮上臺後,魏延開始得到重用,為何依舊鬱鬱寡歡?

在劉備統治時期,

以馬超、劉巴為代表的外附勢力在派系眾多的蜀漢政權中不為重用

,最終在章武二年時馬、劉二人先後鬱鬱而終。

但隨著蜀軍在夷陵之戰中戰敗,大量精兵強將戰死,加之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法正、許靖等一批文武重臣也在這幾年中先後離世,

蜀漢政權突然面臨著極為嚴重的人才斷檔。

諸葛亮上臺之後,由於之前相當一部分的元從宿將、荊襄新銳離世,

他不得不適當地提拔一些益州勢力以及外附勢力的人才來填補空缺。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備時期就嶄露頭角的魏延、漢中戰役中收降的王平以及第一次北伐時收降的

姜維等人逐漸得到重用

,這其中又以魏延最為典型。

01

魏延、楊儀爭端始末

雖然魏延在仕途上春風得意,但實際上其在蜀漢政權內部卻過得卻越發不順。

劉備在時,魏延官職尚低

,可那時劉備對他另眼相待,破格提拔魏延鎮守漢中,魏延也豪氣萬丈,

眾將“鹹壯其言”

,那時魏延得到足夠的信任與尊重。

然而劉備去世之後,雖然魏延的官職越來越高,可是他在人際交往方面卻顯得相當慘淡

。劉琰是漢室宗親

,早在豫州時期就追隨劉備,以賓客身份不斷升遷,最終官至車騎將軍。

不過他雖領著武職“

然不豫國政,但領兵千餘,隨丞相亮諷議而已

”。魏延對這樣一個身無寸功只憑口舌就位居車騎將軍高位的文人心中充斥著不屑與鄙夷。

性格高傲自負的魏延既然連身為宗室的劉琰都敢得罪,那他就更不會介意與其他人爭鋒相對。不過由於魏延才幹過人,因此雖然眾人與其關係不佳,但也都認為他很有可能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故而

大部分人對魏延都是採取避而遠之的態度

,所以他在建安年間離開了荊州刺史傅群而轉投關羽,之後逐漸得到重用。

諸葛亮執政以後,將其招入丞相府中。由於楊

儀在參贊軍務保障後勤方面能力極強,因此諸葛亮對其極為信任

。但楊儀性格上較為偏激。

經常出現“

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

”的情景。諸葛亮對他們之間的矛盾糾葛感到相當頭痛,為此他曾安排費禕盡力調解魏延、楊儀間的矛盾。

但是一旦諸葛亮去世,兩人間持續惡化的關係便會成為蜀漢政權內部的一大隱患。

02

魏延“子午谷奇謀”的擱置

魏延感到並不如意的第二個原因在於諸葛亮對其的任用上。諸葛亮執政後,在軍事上非常倚重魏延。但在北伐的路線問題上諸葛亮與魏延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子午谷奇謀”是國力較為弱小的蜀漢政權自北伐以來少有的獲勝良機

;或支援諸葛亮,認為在群山險阻之間兵少不足以成事,兵多又承擔不起損失,蠶食涼州的戰略對於蜀漢政權來說才是最為合適的策略。

建興六年,沉寂已久的蜀漢政權突然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魏雍州地區的“

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

”。

由於蜀漢政權自劉備死後已經許久沒有向中原進軍的動靜,

曹魏政權也相應放鬆了對西線戰場的警惕

,而將防禦重心放在了南方的孫吳上。

對於蜀漢此次北伐,曹魏政權毫無防備。當時隴右地區的天水、南安、安定、隴西、廣魏五郡中已有三郡投降,若隴右地區完全為蜀漢政權所據有,

曹魏政權極有可能失去對雍州以西區域的控制權。

此時曹魏政權中負責西線戰場的統帥是坐鎮長安的夏侯楙。可見,魏明帝並不信任夏侯楙的能力,他

瞭解夏侯楙只是一個安於享受的皇親國戚

,指揮大軍與蜀軍作戰對其而言根本不現實。

從戰前曹魏的戰備情況以及魏守將的安排上來看,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如果蜀漢第一次北伐並不是僅僅將目標放在隴右地區的話,蜀漢

卻有

可能收穫更大的戰果。

我們由後來的歷史發展也看到了,

因為馬謖的指揮不力,蜀漢丟失要地街亭,最終第一次北伐失敗

。此後曹魏政權意識到蜀漢較孫吳威脅更大,便將防禦重心移至西線戰場,從此北伐愈發困難,這也更襯托出第一次北伐時機的珍貴。

魏延也對“子午谷奇謀”作了相應調整,將最終的戰略目標放在了潼關上

。學界在分析“子午谷奇謀”不可行時,常常以《魏略》說法為主,以長安守將未必棄城、守將棄城也未必能夠攻下、曹魏聚兵未必遲緩等理由來反駁“

子午谷奇謀

”。

但若以本傳說法來看,這些反駁理由就不再成立。

03

“子午谷奇謀”存在的風險

當然,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非絕無問題,如前所述,

蜀漢若要分兵襲取關中,兵少不足成事

,兵多則風險巨大且保障困難。之所以曹魏對於子午谷一路疏於防範,正是因為子午穀道路艱難不便行軍。

在之後的太初四年,

曹真曾數路併發,進攻蜀地,結果碰上大雨三十餘日

,連子午谷都還沒走出去就不得不退兵,子午谷路況之差可見一般。

當奇襲軍在谷中因地勢艱難而放緩速度之時,奇襲便很有可能淪為被圍剿

。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考慮,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

如果任由魏延率軍由子午谷奇襲,一旦失敗不僅要付出奇襲部隊全軍覆沒的代價,對蜀漢政權來說更為嚴重的損失是失去魏延這樣的頂級將領。

戰爭是一場國力的較量

,曹魏可以承擔得起失利,而蜀漢卻不行。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重任,自然要從全域性角度來考慮。

相比於冒險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更偏向於隴右戰略。

隴右地區靠近羌、胡,自劉備時起蜀漢政權便利用馬超等人的影響力籠絡羌、氐等少數民族,而

佔據著雍涼地區的曹魏政權因為與其直接接觸,時有摩擦發生,

因此該地區對曹魏政權的向心力值得懷疑。

同時隴右地區民風尚武、盛產駿馬,如果能將此地據為己有,那麼

對蜀漢來說將是極大的國力補充

。奪下隴右地區後,便可以以此為進攻關中的根據地。

因此以諸葛亮的角度觀之,隴右戰略更為穩妥、長遠,是更好的方案。

其實魏延與諸葛亮的方向之爭更多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諸葛亮以統帥的角度考慮問題,未免保守;

魏延以武將的角度考慮問題,未免激進。

兩者間並無打壓之說,對諸葛亮來說魏延仍是他眼中值得信賴的第一大將。但是對於人際慘淡,倍感孤寂的魏延來說,難免感到不滿和抑鬱,自視甚高的他便“

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

人際關係的不佳

以及仕途上意見未被認可帶來的抑鬱也

為之後魏延的悲劇埋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