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辮子大帥張勳:明知復辟行不通,為什麼仍然迎出小皇帝鋌而走險?

一提到張勳這個人,大家對他的印象恐怕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個人愚忠。清朝都滅亡那麼久了,他還不肯剪辮子,甚至還帶著五千辮子軍進京,玩了場復辟鬧劇。

要知道,在張勳前面,權勢滔天且手下有數十萬北洋軍的袁世凱,復辟都沒能成功。張勳難道穿越到現代從梁靜茹身上獲得了“勇氣”,又穿回去,逆天下之大不違復辟?

要想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回過頭來談一下張勳,他為什麼始終對清朝忠心耿耿?

楊角風談晚清民國(原走向共和)第94期:張勳復辟背後的大秘密,明知這條路不通,他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

一、

張勳復辟是有個前提條件的,而這個前提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講,跟袁世凱當年稱帝是有相同點:

那就是,國家當時的情況確實是亂七八糟,整天開會,又整天爭吵,咋咋呼呼,嘰嘰歪歪,到頭來一件事也談不成。

以前的集權制,最終一個人拍板就行了,現在是誰都想拍板,又誰也拍得不算,所以每次開會都像是打架,一片烏煙瘴氣。

袁世凱活著的時候,好歹有北洋軍坐鎮,在國內還找不出第二個比他威望高的人,說話還有點分量。等到黎元洪接任大總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本身眾人給他的定位就是“窩囊”、“傀儡”、“無能”。他接任大總統,也是其他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無兵權也就無話語權,這句話不假。

黎元洪是總統,段祺瑞是國務總理,一開始這倆人還能勉強往一個壺裡尿。可是一旦涉及到大的國家政策,分歧就出現了,比如對待一戰的態度上:

其實一戰剛剛爆發的時候,西方列強就開始拉攏中國了,袁世凱是想加入協約國的。甚至提出出兵五萬,跟協約國一起進攻青島,以便收回膠州灣和膠濟鐵路,徹底驅除德國在華利益。

但是日本人不願意啊,他們的野心是取代德國,繼續獲取他們在華的利益。所以,他們自己出兵打敗了德國佔了青島,後面就是跟袁世凱籤“二十一條”了,這裡不展開討論。

再到後來,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戰交戰雙方都陷入了戰爭泥潭,段祺瑞開始極力促成對德宣戰。

二、

至此,民國第一次黎元洪跟段祺瑞的“府院之爭”正式進入高潮:

黎元洪不想參戰,段祺瑞很想參戰,當然,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考慮,肯定是參戰有利於中國。

為了迫使黎元洪簽字,段祺瑞還把自己手下的十幾個督軍都叫到了京城,組成“督軍團”,給黎元洪施壓,其實就類似於武力威脅了。

當然,黎元洪也並非軟柿子,也有自己的手段,由於開會的時候段祺瑞就犯了眾怒。再加上他向日本人借款的事被扒了出來,民情激憤,黎元洪索性罷免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因為《臨時約法》中有規定,總統是無權罷免總理職務的,所以段祺瑞當然不服啦,嚷嚷著要武力解決。在這種情況下,黎元洪自己引狼入室,邀請“督軍團”的團長張勳進京調停。

於是,張勳率領著五千辮子軍,浩浩蕩蕩開進了京城,隨後趕跑了黎元洪,拉出了溥儀,玩了場復辟的鬧劇。

1917年7月1日,天剛矇矇亮,北京城內到處都是跑動的辮子軍,挨家挨戶敲門:

“宣統皇帝重登大位,各家各戶立刻在門外懸掛大清龍旗。”

這下子整個北京城都沸騰了,尤其那些遺老遺少們,一個個興高采烈,急忙翻箱底,把自己當年剪掉的辮子又戴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