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不一舉殲滅趙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為爭奪韓國的上黨地區,秦趙兩國之間發生了整個戰國曆史上規模最宏大的戰爭——長平之戰。在這場戰爭之中,秦國的作戰勢力遠遠高於趙國。

為了避開秦國的鋒芒,趙國著名將領廉頗採取了堅守城池,不出城迎戰的方式和秦國打時間消耗戰,希望這樣能夠若讓長途跋涉的秦國軍隊因為物資糧草供應不及時而逐漸疲憊。

隨後秦國謀士使用離間計,使得趙王在陣前將廉頗替換下來,而將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提拔為軍隊的指揮官。與此同時,秦軍內部也進行了元帥更換,將大將白起作為元帥。

趙括一上任便將趙軍作戰策略由防守轉為進攻,結果可想而知,趙國的大部隊被白起分割為多股小勢力,隨後逐個殲滅。這樣的圍剿獵殺持續了整整四十六天。

最終趙括戰敗被殺,四十萬趙國將士投降於白起麾下,但白起並未接收,而是全部坑殺,場面十分血腥殘忍,無愧於殺神之稱。

經過這一場戰爭,趙國元氣大傷,短時間之內對於秦國這個強敵來說毫無反抗的能力,那麼白起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將衰敗的趙國一舉殲滅呢?

內部鬥爭,寧死不屈

長平之戰後,白起已經按照原來的計劃,將自己的將士分為東、西、北三路,做好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的計劃。

其中西南一路由左庶長率領攻打趙國的皮牢,北路人馬由司馬梗率領攻打太原城,而東路則由白起親自帶隊,直搗趙國首都邯鄲,進而對整個趙國形成包圍之勢。

這個作戰計劃原本就是天衣無縫的,具有極強的可實施性,奈何秦國宰相范雎對秦王的諫言改變了整個戰爭的局勢。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後,其他六國都擔心自己成為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對於白起這尊殺神更是恐懼到極點,於是韓趙兩國便暗中潛派使者前往趙國,斥重金收買秦國的宰相范雎。

范雎原本是在魏國中大夫府中做門客,奈何表現太過出眾,被奸人誣陷其通齊賣魏,幾乎被魏國相國用杖責而死。隨後好友鄭平安幫助其跟隨使者偷偷潛入秦國。

公元前271年,范雎對天下各國局勢進行詳細分析後,覲見秦王,向其提出遠交近攻的作戰計劃。

他建議在目前秦國勢力還沒有達到一家獨大的程度時,應該將韓、趙、魏三國作為自己主要合作拉攏的物件。與此同時,應當與齊國之間保持良好的鄰邦關係,隨後秦王任命范雎為秦國客卿。

在秦王執政時期,秦國得到快速發展,隨後的秦國對外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逐漸走向戰國霸主的地位,倘若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那麼實現六國統一也並非什麼難事。

前266年,范雎發現秦國內部的王權受到太后一脈勢力的影響比較大,這一系列的功績都並非是昭襄王所做出來的,他在當時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傀儡皇帝罷了。

朝堂之上由宣太后垂簾聽政決策政事,在朝堂之外一切事務則由魏冉決定,並且被後人稱之為王少,兩人相互配合,使整個秦國威震戰國。

范雎對秦王提及秦國王權過於衰弱,急需加強王權。隨後秦王將太后廢除,並將太后一脈的四大王權貴族趕至函谷關以外,此時的范雎被拜為相國。

范雎是愛恨分明又睚眥必報之人,在官拜相國之後,他先羞辱前來覲見的魏國使者,隨後又將當初在魏國時為難他的魏齊逼迫自盡。對於鄭平安這一恩人,范雎舉薦他為秦國的大將。

身居相國之位的范雎,為秦國建設作出眾多貢獻,他修建了褒斜棧道,使得秦國與巴蜀之地間相互貫通,最終形成了天下人沒有不畏懼秦國的現象。

在長平之戰中,范雎主張採取在外交上孤立趙國的政策,杜絕趙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實現合縱的目的。在經過長達兩年的對峙之後,范雎使用反間計,將趙國老將廉頗替換為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最終白起在這一戰之中才能夠迅速解決戰鬥。

范雎便向秦王諫言,如今秦國將士經過長時間的征戰,早已經疲憊不堪,如果以這樣的狀態繼續征伐的話,可能會出現極其嚴重的後果,請求秦王接受韓趙兩國割地求和的請求,將白起召回。

使者遊說,糧草短缺

原本秦王是支援白起繼續兵分兩路對韓趙兩國繼續乘勝追擊的,奈何秦王聽信范雎的讒言,中途改變策略,這使得白起錯過了最佳的出兵時機。

在趙國方面聽聞,白起親自率領東部將士準備直接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全國上下都心如死灰,因為他們知道無論如何也無法抵禦秦國鐵騎。此時蘇代站了出來,願意作為趙國使者前往秦國進行遊說,阻止白起進攻的腳步。

蘇代是戰國縱橫家蘇秦的族弟,像蘇秦一樣也極其能言善辯。在到達秦國之後並沒有求見秦王,而是覲見秦國宰相范雎。此時的范雎是秦王身邊的大紅人,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蘇代對范雎言:“倘若白起率領虎賁之師掃平六國,替秦王一統天下在秦王稱帝之後,白起必定是位列三公的權貴,到那個時候您可能就要被壓一頭了,難道您甘心屈居人下嗎?”。

這句話實實在在戳中了范雎的內心,一步步從普通人走到這一步的范雎自然是不希望有人會高自己一頭,更不希望失去秦王對自己的信任。

蘇代再言:“秦國曾經攻打韓國的上黨,之後上黨百姓都逃亡到趙國,天下的百姓都不想做秦國的子民。如今儘管白起能夠將趙國統一,但是能夠得到的僅僅是千里土地,百姓卻並沒有多少,這對於秦國而言又有什麼作用呢?”

這一席話說出後,范雎開始變得沉默。隨後蘇代便趁機提出自己的建議“直接讓韓、趙兩國割地給秦國以求和平,這樣既能夠得到土地和百姓,也能夠不讓白起取得滅趙的功勞,何樂而不為呢?”

范雎認為蘇代所言在理,便面見秦王,提出秦軍在長平之戰中所耗甚多,當務之急是養精蓄銳,發展財力,充盈國庫,讓將士們休養生息,以待到恢復到極佳狀態的時候再發起進攻。

次年,秦王重新計劃攻打趙國,而此時的白起因為負氣,以生病為由躲在家中不肯率軍作戰。此時秦王任命王陵作為軍隊的指揮官,然而此時出師並不順利,後期秦王多次為其增派兵力,可始終沒有任何轉機。

隨後白起患病治癒,秦王便再次要求其掛帥征討趙國,可此時的白起卻一反常態地拒絕秦王,不過隨後他也向秦王道出了其中緣由。

雖然說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元氣大傷,秦國將士也只是取得慘勝的結果,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將士尚未從損耗之中恢復過來,不適合再次出兵。

根據《史記·白起傳》中記載:“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秦國派出的將士多達六十餘萬,而存活下來的僅剩三十餘萬。

經過長平之戰的消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此時的秦國國內戰鬥力幾乎消耗殆盡,根本沒有辦法再對外發動進攻。

其次秦國在放棄對趙國進行乘勝追擊之時,就已經錯過了消滅趙國最好的時機,經過一兩年的休養生息,趙國的軍事實力也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恢復,若再次進行攻打,必然又是一場血可漂櫓的殘酷之戰。

在《呂氏春秋》中言:“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

趙國之所以在與白起對峙之時,將老將廉頗替換下來,讓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擔任軍隊總司令,是因為秦國將趙國城圍堵在中間,城內的糧草已經無法再繼續支撐他們苟延殘喘。

與之相對應的是,秦國也並沒有那麼好過。趙國戰敗,四十餘萬趙國將士投降於秦國,原本他們以為只要放下武器投降,便能夠苟延殘喘存活下來,但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白起下令將所有俘虜全部坑殺,僅留下幾百名小孩子回到趙國邯鄲前去報信。按理說這麼多將士補充到秦國軍隊之中必定能夠大大提升兵力,那為何選擇全部坑殺呢?

此時的秦軍參加長平之戰原本就是長途跋涉,漫長的物資運輸路線維持自己的消耗尚且緊缺,又哪有多餘的糧食來維持多達四十萬趙軍的消耗呢。

最基本的物質保障不能夠滿足,那麼趙國叛軍便有可能發動叛亂,此時最為簡單直接且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便是殺掉所有的俘虜。

唇亡齒寒,六國互援

趙國都城邯鄲位於當今的河北省,而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卻發生在山西省,從這樣的地理位置便可看出,攻打趙國都城必定是要進行長途奔襲,對於秦國軍隊的後方糧草補給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白起曾對秦王言:“邯鄲實在是沒有想象之中的那麼容易攻打,如果各路諸侯都及時援助趙國,那秦國將士將會陷入戰爭的泥沼之中”。對於秦國而言,邯鄲城並不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城池,想要對其進行攻佔本身就有極大的困難。

在經過漫長的路程到達邯鄲,無法以疲憊之

進行作戰,倘若在與頑強抵抗的趙國軍隊作戰時,其他諸侯國乘亂對秦軍發起圍攻的話,那必然是毫無勝算可言的。

秦國將士常年在外作戰,軍隊之中士氣低迷缺乏鬥志。其所佔領的地區百姓都是惶惶不安,遲早會有暴起反抗發動叛亂的危險。

在長平之戰中,其他五路諸侯國都是在坐山觀虎鬥,都在旁觀這一場戰爭,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他們想要的結果正式秦趙兩國打的兩敗俱傷,進而從中索取利潤。

但是經過這一戰,趙國兵力幾乎損失殆盡,國力更是下降到瀕臨亡國的境地。此時各諸侯國都意識到了秦國的強大絕對能夠威脅到自身的安危,因為他們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倘若今後再不聯合起來抵抗的話,必定會被秦國逐個吞併。經過商討後,魏國與楚國等聯合起來,積極支援趙國抗秦。

魏國國君春申君親自率領數十萬將士前來救趙,魏國信陵君更是直接將虎符取出來率領將士馳援水深火熱的趙國。這也是白起極其不願意攻打趙國的原因。

趙國在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後,不僅沒有履行割地作為賠償的諾言,在此期間還在邯鄲外圍修建一道堅固的防禦屏障,對於抵禦秦軍攻擊具有極其有效的作用。

白起知道秦國根本無法一口將趙國吞併,因此結合實際情況向秦王講述其中緣由,但早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且剛愎自用的秦王,怎麼會容忍手下的人違抗自己的命令反而對自己進行說教。

白起作出如此決定無疑是違抗皇命,秦王極其憤怒。公元前257年,秦王在與范雎秘密商討過後,以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定罪,派遣使者贈予白起寶劍讓他自刎謝罪。

自此,縱橫戰國的四大名將之首白起,以自刎的方式離開這個亂世風雲的戰國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