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何為“煉功”苦行其當行之時曰煉!意在求熟用“練”意在求精用煉

儒、釋、道三家的修持,都離不開對心的修煉。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心性者,本體也。

《呂祖全本涵三語錄》有語:“大抵修行人,不外修心,心為精氣神之宰。賢者希聖,不外此心。道人學仙,不外此心。釋氏造佛,不外此心。三教聖人,垂教後學,無非教人修此一心……” “道心”、“人心”、“真心”、“妄心”、“元神”、“識神”等等,都是要讓“人心”歸於“道心”,要返妄歸真。所以古人有說:三教教人,練己修心。 就是讓我們透過刻苦的自覺的修煉,找到並返回我們的“本然真態”。

歷史上的高僧大德,古聖先賢莫不是經歷了千辛萬苦千錘百煉,才得以悟道。達摩面壁九年,陽明於生死間龍場悟道,所以他說:“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的到此。” 悟道之心學,是真正的實學,凡實地用功於心學有“切身體之”的,都知道心學之體認心體是真的。如果沒有切身體會到,一切都是道聽途說而已。

宋代張載就講:“譬之穿窬之盜,將竊取室中之物而未知物之所藏處,或探知於外人,或隔牆聽人之言,終不能自到,說得皆未是實。觀古人之書,如探之於外人,聞朋友之論,如聞隔牆之言,皆未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室家之好。” 所以只有自己切切實實刻苦用功精進,才能有可能登堂入室,直至本源。雖說“悟道”是頓悟,需要時機,但是如果沒有平時平日的刻苦修煉和對“道”的孜孜追求,哪裡可以做到頓悟? 所以練己修心是三教對每個修行者的要求。

什麼是煉(練)?“苦行其當行之時曰煉,熟行其當行之事曰煉,絕禁其不當之時亦曰煉,精進勵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煉,割絕貪愛而不留餘愛亦曰煉,禁止舊習而全不染習亦曰煉”(備註:古文中“練”與“煉”通用。另外“練”,基本上都有著反覆實踐的寓義。意在求熟用“練”,意在求精用“煉”。) “何謂修身?為善去惡之謂也。吾身自能為善去惡乎?必其靈明主宰者欲為善而去惡,然後其形體運用者始能為善而去惡也。故欲修身者,必在於先正其心也。”——王陽明“夫修身者,非修其血肉之軀,亦非血肉能自修也,故正心,誠意,致知,乃所以修動威儀之身,而立國家、天下之大本也。”——李二曲

可見修身即是修心,練己即是修心。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其實就是在修煉意識。就是指如何集中意念,不斷排除雜念。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由我們的心來主宰的。“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說話,做事,動作,看事情,聽東西,以至於思想,都是心在主宰。修行的過程就是練心的過程。這個“煉”的過程要從這些方面去練,練到“一心問道”。一個心眼兒向道上來,一切的一切都符合道,就是說要使自己的意識和在意識指導下的一切行為都符合道的要求。 道的要求是什麼?是天理,是良知良能,是允執厥中,是廓然大公。一切的私心、小我,慾念,都不是“天理流行”,都不是道的本然,也都不會讓人靜下來。而虛一而靜,寂然不動才能找到我們的本體,才能悟得真理。所以才要求我們正心、誠意、致知。

清代大儒李二曲29歲開悟,見得真境。他在日常生活中就自警自勵,自己製作一塊“肘後牌”,日常生活放於肘後,時刻提醒自己。“終日欽凜,……,思之而得,則靜以存其所的。動須察其所的,精神才覺放逸,即提起正念,令中恆惺惺;思慮微覺紛雜,即一切放下,令永珍屏息。修九容,以肅其外;擴善端,以純其內。內外交養,湛然無適,久則虛明寂定,渾然太極,天下之大本立矣。” 練己修心不是說就讓我們日日靜坐,而是要我們把修煉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行走坐臥,工作學習,說話做事,起心動念等等等等都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鬆懈,像李二曲那樣,時刻自警自勵,正心正念。只有這樣煉性練心,長此以往或可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