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警惕頸動脈斑塊!遠離卒中

【來源:健康報】

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剛看了一會就睡著了;晚上常常失眠,記性也大不如前;吃飯的時候不經意間,筷子經常掉在地上;眼前經常有一陣陣的發黑……諸如這些情況常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有人以為,這是些“人老變糊塗”的正常情況,其實沒那麼簡單。如果出現上述情況,要警惕一類可能引起卒中的常見疾病——頸動脈狹窄。

斑塊引發頸動脈狹窄

卒中又稱腦卒中,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型別。據統計,25%~30%的頸動脈狹窄與缺血性卒中有著密切的關係。頸動脈是向大腦供血的主要血管。頸動脈內斑塊形成就像水管生鏽一樣,一旦斑塊或碎屑脫落,這些栓子會隨著血流跑到腦血管內,斑塊較大時會引起頸動脈直接閉塞,就會導致卒中。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佔90%以上,好發於中老年人。人們所熟知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

超聲檢查是首選

大部分頸動脈狹窄患者早期沒有症狀,有症狀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出現短暫性的眼睛黑朦或看不清,頭暈、言語不清、四肢無力等症狀,大多數在數分鐘或24小時內恢復。嚴重的可導致失語、雙眼失明、偏癱、昏迷等。超聲檢查是臨床上首選的頸動脈狹窄篩查手段,可準確診斷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及程度、血管通暢情況,也作為長期隨訪的檢查方法。另外,為進一步明確診斷,患者可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計算機體層血管成像(CTA)等檢查。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

對於斑塊引起的不同狹窄程度的頸動脈狹窄人群,其治療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對於頸動脈輕度狹窄(狹窄度<50%)的患者,建議首先控制相關危險因素,並根據斑塊的穩定性和臨床症狀個體化考慮是否選用抗血小板和他汀類藥物治療。

對於頸動脈中度以上狹窄(狹窄度≥50%)的患者,一般均應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需要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1。8毫摩爾/升以下,同時加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對於頸動脈狹窄程度>70%的無症狀患者或狹窄程度>50%的有症狀患者,單純藥物治療是不夠全面的,需要考慮外科手術干預。傳統外科手術治療,即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標準方法。該方法是在患者全身麻醉狀態下,將頸動脈切開後剝離斑塊,再將頸動脈吻合。其手術創傷相對較大,有一定比例的手術禁忌證及圍手術期併發症發生率。

另外一種手術治療方法是透過微創介入的方法,在頸動脈斑塊狹窄處植入支架來防止斑塊脫落引起卒中的發生,稱為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的優勢,特別是伴有心肺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可以優先考慮。國內外治療指南提示,對於符合治療指徵的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可以更好地控制卒中及死亡的發生率。因此,多數情況下首選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可作為手術高危患者的備選治療方式。

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郭寶磊 李豔麗

編輯:管仲瑤 劉洋

稽核:徐秉楠 閆龑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