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文明小喇叭】清明時節,梨花與花同在,文明之花更應綻放

梨花風起又清明!此時花滿枝頭,綠萌大地,一派盎然生機,青色、花色映滿眼簾。清明集節氣、寒食、上巳日等傳統於一體,節日習俗更加精彩紛呈,既有緬懷祖先、英烈的祭祀感恩禮俗,又有踏青、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郊遊探春習俗。

清明風俗中富含調暢身心的健康理念和人文情懷,體現著尊重自然、妙用自然的中華文明。

悲苦傷懷宜節制

SPRING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掃墓祭祀,近鄉情切,人們追思遠逝的親人故舊,悲痛、憂苦湧現心中,淚流滿面可宣洩情緒,親友關心可化解煩惱。過度悲苦、壓抑的負面情緒若持續過久,難免傷心傷身,影響健康。

自古以來,中國提倡“祭之以禮”,用文明、有序的儀程,配合肅穆、韻律的表述與動作,傳達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感恩心緒,又可抒發情感、節制傷感,減輕悲苦情緒對身心健康的損傷。

以情勝情的移情法可用於緩解清明的悲苦情緒。嚴肅禮儀之後,郊遊踏青的歡娛之旅旋即開啟。或如《論語》所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灑脫不羈,曲水流觴、詩文唱和的儒雅交集,遠眺春和景明、放飛沙燕紙鳶的輕鬆自在,相約蹴鞠、拔河、追跑的快意酣暢,皆有助於積極向新,平復心緒。

動則生陽祛陰霾

SPRING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清明進入暮春時期,天氣愈暖,春景清和,萬物茂盛,鼓舞陽氣。男女老幼充滿了外出活動、擁抱自然的衝動,遊子尋春半出城,盡情享受著陽光溫熙,呼吸著甜嫩的草花清香。適當的戶外活動不僅能促進人體陽氣的振奮,調動機體功能,還可驅散因陰雨、思親而致的陰霾,安撫悲傷的情緒。

盪鞦韆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文體運動,唐代就已盛行,明清時期又將清明稱作鞦韆節。《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站姿者用力蹲踏,坐姿者用力擺腿,巧妙利用位置的落差發力,高高蕩起,綵衣飄逸,既是體力、技巧的展現,又是勇氣、自信的凸顯。

清明是播種希望的時令,適度的農耕勞作與運動異曲同工。民諺說“清明時節,點瓜種豆”,小朋友會模仿著農民伯伯的樣子,用小鏟子翻動泥土,種下一粒粒小種子,期待著萌芽、成長,盼望著收穫的喜悅。

清明是植樹造林的理想時節。“無心插柳柳成蔭”,適宜的溫度、雨水護育著新植的樹苗。多植一棵樹,可為綠水青山的美景出一份力,為碳中和的氣候願景盡一份心。

咬青品茗散鬱熱

SPRING

春風輕撫,草長鶯飛,新鮮青嫩的食材應時而生,為美食家們備足了滿足味蕾口福的鮮貨。脆嫩的春筍,草綠的馬蘭頭,泛紫的菜薹……令人應接不暇。踏青途中,順手採摘青嫩野菜,巧手製作美食,美其名曰“咬青”。

青嫩時蔬能清散春季體內的鬱熱,兼具疏肝健脾的功效。最負盛名的當數南方的青團糕、北方的薺菜餃,還有清明前綠茶。

清朝大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糕團,色如碧玉”。江南水鄉老人採摘鮮嫩的鼠麴草,在石臼中搗爛,擠壓出汁,用來拌和細膩的糯米粉,再包以糖豆沙製成的餡心,入籠蒸熟食用,色澤碧綠,甜糯軟滑,獨具青汁香味。鼠麴草可調中益氣、祛時氣,還能緩解火鬱於內、寒覆於外的咳嗽。沒有鄉間野菜的城市,也可用新鮮南瓜葉、芹菜葉等青菜替代,粉碎後過濾取汁,製作青團,追憶兒時的家鄉味道。

北方的山野中,成片的薺菜青翠欲滴,採摘清洗、剁碎後,加入肉餡,製作成水餃、蒸餃,引人食慾大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讚

薺菜

“明目益胃”,尤其適合肝氣不暢、雙眼癢澀的人食用。

清明出好茶,氣溫適中、雨量充沛保證了茶色翠綠,茶質柔嫩,香高味醇。西湖的龍井,洞庭的碧螺春,黃山的毛峰,信陽的毛尖,峨眉的竹葉青等搶灘春季新茶。新茶稟土中清氣,兼得春之生髮,更能清利頭目、消除熱渴。

氣候變化勤換衣

SPRING

按照中醫五運六氣理論,今年春姑娘腳步匆匆提速,華夏神州氣溫上升迅速,但氣溫波動大,晴雨交替,北方時有大風揚沙,日夜溫差偏大,考驗著身體的調節適應能力。這種氣候變化更易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需要格外注意,外防感冒、咳嗽、發熱,內防血壓波動、情緒波動以及老年人的心腦功能狀態變動。

晴朗日子,白天升溫迅速,年輕人換上輕薄豔麗的新裝,老年人也不必春捂,避免過熱大汗。夜晚和陰雨時,降溫明顯,需及時新增保暖外衣,避免受涼傷風。此時因自然環境的暖溼條件有利於致病微生物繁殖傳播,外寒內熱狀態易加大外感“瘟疫”的疾病風險,應繼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切莫掉以輕心、懈怠放鬆。

民間有“清明吃艾,勿怕雨澆”的說法,可食用以新鮮艾葉製作的糕點——

艾饃饃

,藉助艾草昇陽氣、散寒溼的功能預防外感。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此時人與天地相應,身體隨陽氣升騰,功能較為亢奮,內火易鬱,常見頭痛、心煩、雙眼乾癢、口氣重濁等不適,

火氣旺盛的青壯者可適當“寒食”,多吃新鮮青菜、清淡素食,而小朋友則可選喝甘蔗汁、椰汁,有助調整身體狀態

【來源:健康福建】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