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九品巡檢暴式昭:一個蘇州府的九品巡檢,為百姓撐起了一片繁榮的天

題圖來源:新編豫劇《九品巡檢暴式昭》劇照

暴式昭,一位蘇州府的九品巡檢,精於做事,拙於謀身。他在世時飽受貪官、庸官的汙衊迫害,他的人生沒有出現反轉,沒有否極泰來,最終籍籍無名的死在了關外。但蘇州人民會記住,在百餘年前,曾有一個巡檢為他治下的百姓挺身而出。他高尚的品德,就如星辰般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萬年不朽。

01

清朝時的蘇州府屬於江南省,經濟繁榮,民生富庶,文教昌盛,稅賦貢獻為全國之冠。到了清雍正二年,蘇州府下轄五個縣的人口、賦稅已經十分繁多了,出於方便行政管理的考慮,部分轄縣被一分為二,如長洲縣分出了元和縣、常熟縣分出昭文縣、崑山縣分出新陽縣。其中吳江縣偏西地區也分出了震澤縣,與吳江縣同城而治,均隸屬蘇州府管轄,一直到民國元年(1912年)才再度併入吳江縣。

光緒四年(1878年),蘇州府震澤縣平望司迎來了一位新上任的巡檢——暴式昭。

暴式昭,字方子,河南滑縣人。在平望司當巡檢,是暴式昭踏入官場的第一份工作,雖然只是個九品芝麻官,但也不是普通人可以當上的。暴式昭出身官宦之家,祖父暴大儒是進士出身,曾任江西知縣,父親暴駿圖是一名貢生,曾任縣學教諭,他還有位叔父,也考中過進士。或許是科舉之路坎坷,在32歲那年,暴式昭最終選擇透過捐納的方式,補上了平望司巡檢的職務。

02

明清時期,鎮市、關隘等要害處都設定有巡檢司,主官為巡檢。平望依傍運河,境內還有頔塘、爛溪等河流,四通八達,是水利要害之處,因此設有平望司,職責是“緝捕盜賊、盤詰奸偽、督率徭役”,從職能上看大約是個加強版的“派出所”。一個九品的“派出所長”在清代官僚體系內居於末等,但設有巡檢司的地方都有著重要職責,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軍事上的關津要道;一類是經濟上地位重要的礦產或商賈往來之處;還有一類是偏遠荒僻、官府掌控薄弱的地方,巡檢司被作為官府力量的補充。

平望司位於蘇州府這“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境內有運河透過,商貿往來密集,在這裡當巡檢,位卑權重,是個熱門肥缺。暴式昭為官清廉,很有作為,在他的治理下,平望司境內社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就連社會陋習也得到一定改善。

如果說僅止於此,那麼暴式昭也能平平安安的當著巡檢,假如有幸遇上賞識的上官,或許還能得到升遷的機會。暴式昭出生官宦家庭,對官僚體系內部的潛規則並不陌生,但他卻天性有一點“好事”、“多事”,在當時的蘇州官場顯得格外特立獨行。

暴式昭上任後十分勤政,身負“除暴安良”的職責,即使夜晚也會組織巡邏。前文說了,震澤縣是由吳江縣分出的,而平望正位於兩縣邊界處,是歸震澤縣管轄的。一天,相鄰的吳江縣內有名孀居的寡婦範姚氏在夜間被歹人搶走。暴式昭得到訊息後,立刻帶人趕過去,將歹人抓捕,並把範姚氏安全送回。這本是一樁好事,卻犯了當時的官場大忌,因為暴式昭的行為屬於越境執法,侵犯了吳江縣官員的權力。事後,他被吳江縣令誣告,憤然迴應:“同食國家之俸,同任地方之職,平時可分許可權,若變生倉猝,稍縱即逝,豈可坐視不救耶!”

事急從權,人命與虛名孰輕孰重?然而在腐朽僵化的晚清官場,推諉避事者無罪,勇於任事者卻會遭到上官、同僚的嫉恨仇視。所幸當時的江蘇巡撫譚鈞培明辨是非,不但未對暴式昭治罪,還十分嘉賞他,把他列為有才能的人士向上舉薦,可惜的是暴式昭很快就因為母親去世而丁憂了。

03

暴式昭並沒有因為一次的挫折而改變自己的作風。為母守孝三年後,光緒十一年(1885年),他又補任了蘇州西山甪里巡檢司巡檢,駐紮在太湖中的西山島上。他上任後積極禁賭禁毒,先後抓捕了多位當地黑惡勢力人員和鴉片煙販賣商,又屢次冒著得罪上官的風險替百姓說話。

同時,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因為為官廉潔,而巡檢的俸祿又低微,暴式昭家境日漸清貧,即使如此他仍堅持原則,從不隨波逐流,拒絕了當地商戶孝敬的“常例規矩”,不是他分所應得的,一錢不取。面對種種誘惑,他曾擲地有聲的說:“我母親在世的時候我尚且能堅持廉潔,現在又怎麼會為了妻子兒女的溫飽而去做貪汙受賄的事情呢?”巡檢管的便是商貿卡口中的巨大灰色利益,暴式昭不受賄,觸犯的是這根利益鏈條上的整個官僚集體,關係到上上下下許多官員。更為重要的是,他破壞了當地的“官場規矩”,與當時的官場風氣格格不入。暴式昭性格孤傲剛直,“喜凌上,坐是失上官意”——經常言語行動間冒犯上官,又好事,又多事,領導對他日益不滿。

當時的名士俞樾深知暴式昭的處事方式極易得罪上官,曾苦口婆心地來信勸他“其意總嫌足下好事,又好出主意,非下僚所宜”;又為他剖析其中利害關係“百姓之謳歌,萬不敵上官之考語”;還懇求當時的江蘇巡撫遇事盡力保全暴式昭,並一再告誡“終究上臺遠而府廳縣相離甚近,遠者之保全不能敵近者之毀傷,一切謹慎為宜”,著實是操碎了心,但暴式昭仍不改初心。後來俞樾的擔心還是應驗了,光緒十六年(1890年),蘇州知府魁元認為暴式昭“性情乖張,作事荒謬”,將他撤職。

這一年距離清亡不過22年,當時官場的昏暗已可見一斑。

04

罷官後,暴式昭身無餘財,又恰逢下起大雪,家中很快連飯都吃不上了,也沒有錢搬家返鄉。附近的百姓聽說後,自發冒著大雪送來柴米肉蔬,不到一月時間,收到的米就有百餘石,柴薪蔬菜也堆滿了屋子。隨著口口相傳,最終送米事件蔓延至80餘村,七八千戶人家,而暴式昭除了部分自用外,都悉數捐出用於救濟孤貧。一位附近名叫秦散之的文人聽說後,懷著欽佩崇敬的心情作了《林屋山民饋米圖》,將這幅感人的畫面記錄了下來,流傳至今。

這件事還有一個插曲,由於百姓自發送米挽留的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時間之久都空前絕後,經文人名士傳播後,在江南地區引起轟動,輿論譁然。

蘇州官場風聞此事也十分不安,畢竟知府大人可是剛給暴式昭蓋棺定論為“乖張荒謬”的。於是又發文訓斥暴式昭,上來先是陰謀論,說聽聞有個名叫蔡劍門的棍徒“手持竹梆,遍山敲擊,向各戶斂費”,把百姓的自發行為定性為是有人惡意的“敲詐勒索”,直指此事背後主謀就是暴式昭,斂得錢財是用於保留他的巡檢職務。並說他向“各戶索米”,來作為自己的日常用度,汙衊他“斂費索米”。公文的最後更是圖窮匕見,“如果實有前項情事,即將該棍徒蔡劍門密拿解省,以憑從嚴懲辦。一面速飭該巡檢暴式昭即日來省,毋任逗留,致幹揭參。”威脅要從嚴查辦,妄圖借欲加之罪來遮掩錯誤、彈壓民意。

暴式昭不得不具文答覆,先解釋自己為什麼還停留在西山,“查上年十一月十八日交卸,債累滿身,一錢不存。時屆年終,無錢搬家,權住西山,獨身回省”,實在是太窮了,回家的路費都沒有了。再解釋山民饋送柴米的事情,“系出於萬眾心情所願,絕無一人乞求討索,亦無一人勸諭囑託”,都是山民自願饋贈的,絕無一人是強迫索要的。隨後又表明百姓的盛情難卻,他也無能為力,“此乃萬眾心情所願,怨者不能阻,愛者不能勸,非勢驅利誘所能至,亦非乞求討索索能得也。”最後,更是有些驕傲地寫道“百姓追念疇昔,贈之柴米,堅辭猶然復來……此等贓私,非愚者莫能致,亦非愚者莫能得也。”這些百姓贈送的柴米,除了我以外,別人是甭想收到了——也只有真正愛民如子的清官才有這份底氣與自信了。

我們可以想象,在那個寒冷的冬天,狂風夾雜暴雪,冰封寂靜的太湖上,一個小島卻陡然熱鬧起來。每日裡都有三五成群的百姓,冒著大雪,身穿單衣,從偏遠的村子徒步走來,肩上挑著自己也捨不得吃的米與沉甸甸的柴。他們的行為沒有利益驅動,沒有功利之心,純粹是發自肺腑的感激一個好官為自己這群升斗小民所付出的心血,心疼他大冷天裡衣食不繼,僅此而已。

對百姓好的人,百姓也終將記住他。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吳大澂時任湖南巡撫,上奏自請督師。暴式昭聽聞了他的英勇行為,深受振奮,特去拜謁吳大澂,表明願意跟從他的壯舉。吳大澂是蘇州人,之前就聽聞過家鄉這位巡檢剛正不屈的人品事蹟,上疏留用復官,並派他去關外採買戰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暴式昭病故於關外,時年四十九歲。

暴式昭的宦海生涯,始於一個九品小官,也終於一個九品小官。他一生並沒有當過高官顯宦,只是清代官場一個最底層的小吏;也並沒有做出過驚天動地的非凡事業,只是特別愛折騰,常被嫌棄“好事、多事”。他在江南最繁華處當官十餘年,卻家貧如洗;他一朝被罷官撤職,便兩袖清風隻身返鄉,沒帶走江南一寸錦繡。他明明不是正牌進士,卻比飽讀詩書者更懂何為“民為本”;他明明做著時人所鄙的微末“濁官”,卻比清流更“清”。他有些特立獨行,為官場所不容;他心繫蒼生,深受百姓愛戴。臨近天命之年,一朝聞知國家遭遇外寇入侵,他仍願意拍案而起、投筆從戎、以身許國。

他的血始終是熱的。

暴式昭,一位蘇州府的九品巡檢,精於做事,拙於謀身。他在世時飽受貪官、庸官的汙衊迫害,他的人生沒有出現反轉,沒有否極泰來,最終籍籍無名的死在了關外。但蘇州人民會記住,在百餘年前,曾有一個巡檢為他治下的百姓挺身而出。他高尚的品德,就如星辰般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萬年不朽。

THE END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是寫滿名人題詠的一部卷子。所謂“卷子”,原是書畫裝裱的一種形式,而此卷子則始成於晚清光緒年間。林屋山,就是今天太湖西側的洞庭山。卷子上畫的是林屋山的老百姓送米圖。送米給什麼人呢?是送給當地的巡檢暴方子(相當於今天的一個鎮長,*的一級公務員)。為何要送米給他呢?原來暴方子是一個讀書計程車子,為政清廉,剛直不阿,光緒十六年底(1890年)因廉政為民而得罪上司遭罷黜。暴方子丟了官後境遇窘迫,“債累滿身,一錢不存”,不但無錢搬家,甚至連下鍋吃飯的米都沒有。林屋山當地的老百姓得知此情後,很替他打抱不平,便都來援助他,有的送來幾鬥米,有的送來幾擔柴,一月之內竟“蔓延至八十餘村,為戶約七八千家”。老百姓的這種自發行動,不但是對一個清官的同情支援,也是對腐敗官府的一種抗議,更是一次民意的大展示。為此,太湖廳、蘇州府和江蘇省各級政府大為震驚,要求“嚴密查訪,從嚴懲辦”。可暴方子卻不懼怕強權,認為“山民饋送柴米,此乃萬眾心情所願,怨者不能阻,愛者不能勸”,自信這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

子由俞樾題耑,胡適作序,朱光潛、馮友蘭、俞平伯、朱自清、沈從文、吳昌碩、吳大澂、張大千、徐悲鴻等各界名流題詠,或畫或文,綿延不絕,彌足珍貴。此卷子歷經數十年,可惜原件毀於文革,現有北平彩華印刷局珂羅版(其時僅印百本,今所見僅一、二冊)。此事於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文化名人紀念演講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週年紀念講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葉聖陶孫女回憶葉氏文脈

|

柳詒徵先生紀念講座

|

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週年紀念講座

|

陳作霖先生逝世一百週年紀念講座

|

作家張愛玲誕辰一百週年紀念講座

|

林散之、高二適先生紀念講座

|

錢穆先生逝世三十週年紀念講座

|

阮玲玉誕辰一百一十週年紀念講座

|

上官雲珠、周璇誕辰一百週年紀念講座

|

譚延闓逝世九十週年講座 | 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週年紀念論壇

|

王陽明逝世四百九十週年紀念論壇

|

文化名家系列講座

莫礪鋒:開山大師兄

|

周文重:國際關係新格局

|

周曉虹:口述歷史與生命歷程

|

周曉虹: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科學中國化

|

周曉虹對話錢鎖橋

|

周曉虹、張新木、劉成富、藍江對談:消費社會的秘密

|

群學君對話舒國治

|

群學君對話葉兆言

|

黃德海、李宏偉、王晴飛、王蘇辛、黃孝陽五作家對話

|

孫中興:什麼是理想的愛情

|

杜春媚對話郭海平

|

程章燦:作為詩人與文學史家的胡小石

|

谷嶽:我的行走之旅

|

黃盈盈:中國人的性、愛、情

|

金光億:人類學與文化遺產

|

周志文:人間的孔子

|

嚴曉星:漫談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風情建築

|

魏定熙:北京大學與現代中國

|

胡翼青:大資料與人類未來

|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系列高峰論壇

|

畢淑敏讀者見面會

|

徐新對話劉成

|

謝宇教授系列演講

|

王思明:茶葉—中國與世界

|

祁智對話蘇芃:關於寫作

|

甘滿堂:閩臺廟會中的儺舞陣頭

|

張靜:研究思維的邏輯

|

翟學偉:差序格局——貢獻、侷限與新發展

|

應星:社會學想象力與歷史研究

|

吳愈曉:為什麼教育競爭愈演愈烈?

|

李仁淵:《晚清新媒體與知識人》

|

葉檀讀者見面會

|

馮亦同:金陵之美的五個元素

|

華生、王學勤、周曉虹、徐康寧、樊和平對話

|

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

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風物,侘寂之美: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一期)

|

大唐國寶、千年風物: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二期)

|

當顏真卿遇上宮崎駿: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倉院與法隆寺寶物展: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

|

夢迴大唐藝術珍品觀展會

|

四姝崑曲雅集: 羅拉拉、單雯、孫芸、陳薇亦

|

昱德堂藏揚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動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動

|

文心雅韻:中國傳統人文美學系列講演

|

“文學寫作與美好城市”高峰論壇

|

仰之彌高: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

|

首屆微城市文化論壇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運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舊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靈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涼山到石頭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從白馬公園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從玄武門到臺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從金粟庵到大報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從夫子廟到科舉博物館)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從五馬渡到達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從獅子山到揚子飯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從南朝石刻到棲霞寺)

|

從南京到世界:第一屆微城市論壇

|

園林版崑曲舞蹈劇場《鏡花緣記》

|

秋棲霞文學日系列活動

|

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6) |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7) |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8)

|

社會科學經典理論與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

口述歷史與集體記憶研修班(2020)

|

中國研究:歷史觀照與社會學想象力學術研討會

|

中國社會學:從本土化嘗試到主體性建構——紀念中國社會學重建40週年學術研討會

|

第一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 (2018)

|

第二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2019)

|

長三角論壇2019新春學術雅集

|

第三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2020)

|

《金陵刻經處》

|

《 生活的邏輯: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1927-1937) 》

|

《謝辰生口述》

|

《袍哥》

|

《年羹堯之死》

|

《朵雲封事》

|

《兩性》

|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

|

《東課樓經變》

|

《舊影新說明孝陵》

|

《光與真的旅途》

|

《悲傷的力量》

|

《永遠無法返鄉的人》

|

《書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獨》

|

《面具與烏托邦》

|

《傳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

《單向度的人》

|

《陪京首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