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村居》是誰寫的?《風箏誤》的背後是一個傳奇故事,你知道嗎??

村  居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鴦

 

前段時間抖音裡非常流行一首歌名字叫做《風箏誤》。這首歌的背後,是清代文學家李漁創作的一個傳奇故事。

 

話說詹烈候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樣貌醜陋取名愛娟,是梅氏所生。小女兒淑娟才貌雙全。是柳氏所生。有一個書生叫韓琦仲,和另外一位貴公子戚友先是朋友。一天兩人一時興起要放風箏。在放風箏之前,韓琦仲在風箏上提了一首詩,戚友先就搶去放風箏了。不巧風箏斷線,掉落到詹烈候家,被詹府二小姐淑娟拾到。

 

淑娟撿起風箏後看到風箏上的詩,十分喜愛,於是提筆在風箏上和了一首。戚家書童從詹府取回風箏後,便將風箏放在了書房裡。韓琦仲看見淑娟小姐的和詩後大喜,又作了一首,再放。這一次風箏落在了大小姐愛娟的院中。愛娟以為這詩是戚友先所作,於是,拜託奶孃月夜相邀。但又擔心自己貌醜,於是冒充淑娟前去相會。誰知那一邊韓琦仲也冒名前來。二人見面後,韓琦仲被愛娟嚇得魂都沒了

……

放到今天這就是貿然見網友的後果。

 

韓琦仲回來後一心苦讀,再無他想。寒來暑往,京城赴試,狀元及第。詹烈侯見小夥子不錯,就提出要將女兒淑娟與他匹配良緣。韓琦仲壞了,他以為給他配的是之前“驚”到他的大小姐愛娟。拒不接受,後來怕犯欺君逆父之罪就屈從了。洞房之夜如臨深淵,結果銀燈高照,見是小姐淑娟,皆大歡喜。

 

另一邊,愛娟被父母許配給了戚友先。洞房花燭夜愛娟以為自己嫁的是韓琦仲,戚友先垂涎淑娟已久,以為自己今日終將如願。歡歡喜喜揭開蓋頭,見新娘是醜陋的愛娟,暴跳如雷。愛娟之母梅氏急忙趕來相勸,並準其再娶三妻四妾,友先方才罷休。

 

 

 

風箏的民俗

 

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民間自古就有“三月三賽紙鳶”的習俗。最早人們相信,將病災寫在紙鳶上,然後將風箏放到天上。當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風箏隨風飄遠的同時,病災也隨風消逝,叫做“斷鷂放災”。

 

今天藏族老人放風箏時,還在風箏和線的接頭處,插上一柱香,風箏飛到一定高度時,香火就會將線燒斷,風箏隨風飄去。有說法是風箏飄得越遠,說明自己越健康長壽。

 

農家放風箏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希望那些在田畝上空的紙鷂能驅走畦間的惡鳥、害蟲。總之無論怎樣,人們用這種方式祈禱祝願自己身體健康,希望來年五穀豐登。

 

此時正值陽春三月,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到戶外踏青訪友,放鬆筋骨。民間有句諺語:“二月二,搓麻繩;三月三,放風箏。”公園裡、田野間看到有人在放風箏,人們在放風箏的時候,不但能強身健體,還能怡心養性。關於三月三這天放風箏的習俗,背後還有一個美好的一個傳說。

 

 

 

 

放風箏的傳說

 

據說在早年間,山東濰坊,有一個年輕人叫楊青。自幼父母雙亡,由村裡一個獨居老人帶大。老人一輩子沒有娶妻,就將楊青當作親兒子看待。

 

老爺子酷愛畫畫,畫工也非常好,閒來無事就畫上幾筆。小楊青每日耳濡目染,也對畫畫產生了興趣,便纏著老人教自己畫畫。在老人的精心調教下,楊青也畫得越來越好,畫什麼都栩栩如生,老人見楊青在繪畫方面有如此天賦也很欣慰。

春去秋來幾年之後,老人去世了。楊青也長成了一個小夥子,每日裡以靠賣畫為生。由於他繪畫的技藝超群。畫的鮮花能引來蜜蜂,畫的樹木能引來小鳥,因此大家都喜歡找他畫畫。日子過得也算是無憂。

這一天,楊青著畫好的幾幅畫準備去鎮上賣,經過一片樹林的時候,聽到有人在大喊“救命”。楊青四下裡尋找,看見遠處一位拄著柺杖的老者,正在被一隻兇猛的老虎追趕,眼看著老人就要被猛虎撲倒在地。楊青十分焦急,他摸了摸,自己身邊也沒什麼對付猛虎的工具。

情急之下,他就將自己的一幅畫拿出來掛在樹上,然後發出聲音,吸引老虎的注意力。老虎果然就向楊青這邊跑過來,他趕忙爬上一棵大樹躲避。

老虎在樹下轉了幾個圈,被楊青掛在樹上的畫吸引住了。那幅畫上畫得是一隻肥頭大耳的黑豬。老虎看到畫上的黑豬,口水直流,叼起畫紙,就轉身鑽進了山林深處。

被救下的老人十分感激楊青,請楊青去家裡做客。老人有一個女兒叫作鳳珍,心靈手巧,人又長得漂亮。聽說楊青救了自己的父親,便做了一桌子的飯菜款待楊青。老人見楊青為人老實,又勇敢機智,便想將女兒嫁給他。

很快,楊青和鳳珍的婚事就定了下來,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兩人結婚的前幾天,皇帝突然下令要到民間甄選美女進宮,因為鳳珍是遠近聞名的美人,自然是被列入了入宮的名單裡。

姑娘聽到這個訊息後,整日以淚洗面。老人也長吁短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正在一家人愁眉不展的時候,這天夜裡楊青突然上門來,他從背後取下一個紙人對鳳珍說道:“別哭了,我有辦法讓你不進宮。”

 

父子倆急忙掌燈觀瞧,這紙人長得和鳳珍一模一樣。乍一看,根本分辨不出哪個是真人,哪個是假人。

 

轉眼就到了官兵來接鳳珍入宮的當天,官兵們剛走到村口,就聽到村裡有人在大喊,“鳳珍被天上的神仙接走了,再也不回來了。”官兵們趕過去一看,鳳珍竟然真的飛到了天上,而且越飛越高,很快就不見了蹤影。

官兵沒有接到人,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覆命了。後來,村子裡的人再也沒有見過鳳珍父女和楊青,大家都說他們三個人飛上了天,去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鳳珍“飛”上天的那一天剛好是三月三,人們為了紀念鳳珍和楊青,便在每年的三月三都糊紙人,放飛到天空中。後來由於口音等原因,以訛傳訛地,漸漸將“鳳珍”就改為風箏了。風箏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工藝也越來越精巧。

 

既然放風箏這項喜聞樂見的運動,在民間流傳得如此廣泛。那麼風箏到底是誰發明的呢?自古至今,說法不一、爭論不斷。

 

 

 

 

風箏是誰發明的?

 

關於風箏的起源,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有以下這麼幾種說法:

一為墨子。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是由先秦時期的墨子發明的。依據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中的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意思是說,墨子用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了三年而成,飛了一天。這就是最早的風箏起源。

 

二為魯班

我們都知道魯班是木工的鼻祖。因此很多人認為,風箏是由魯班發明的。《鴻書》中也確實有關於魯班製作過木鳶打探軍情的記載。但也有人認為,魯班是在墨子風箏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用竹子代替了木頭。因為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後有人據此推斷,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

三為韓信

第三種說法認為,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說的是,韓信曾將風箏放飛到空中,根據風箏放飛線的長度來測算未央宮的距離。還有傳說,韓信把楚國軍隊困在垓下的時候製造了一個風箏,讓身材輕巧的張良坐著風箏飛到天空中,高唱楚歌,讓歌聲順著風傳到遠處的處營裡,成就了後世著名的“四面楚歌”。當然,這都是民間傳說,並沒有什麼具體的依據。

四為羊車兒

第四種說法是羊車兒之說。《資治通鑑》中說,“高州刺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臺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說的是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高州刺史李遷仁用風箏傳遞軍情的故事。

五為李鄴

最後一種風箏的起源,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劉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風箏的製作與和放飛》一書中提出來的。認為,風箏是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明代陳沂所著的《詢芻錄·風箏》中有這樣的內容“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李鄴是誰呢?他是後唐時期的一個官吏,曾經做過很多郡的刺史。李鄴為官不正,貪汙受賄。有一次家奴幫別人行賄給李鄴,其中私藏了部分銀兩。李鄴知道後大怒,轉手就叫人把他殺了。後來家奴的家人上訴,李鄴貪贓枉法的事情就此敗露。隨後被貶郴州,做了一個司戶參軍,後又被流放到貶崖州,賜自盡。

 

 

 

綜上所述,風箏最初是作為通訊工具,大多用於軍事需要。自漢朝以後一直到唐朝,風箏都還是軍用品。從唐朝開始,風箏才從軍用逐漸轉為遊戲、娛樂,到了晚唐,開始出現用絲條或竹笛製成的,帶有聲笛響器的風箏。因風箏放到天空上的時候會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也有人說“風箏”這個名字,是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的。

 

風箏在本質上是一種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它是利用空氣動力的原理進行飛行的,和現代飛機相似。後來,風箏傳入歐洲,對飛機的發明有著重要影響,可以說風箏是現代飛機的祖先。

2000

多年間,這項古老的活動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髮展創新,形成了如今具有特色的東西方風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