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衡水說】許元衡水三傑衡水三傑衡水三俠

許元(989—1057)字子春,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許逖子,以孝謹聞名於鄉里。許元以父蔭為太廟齋郎,是個閒職;宋代重文輕武,非科舉中式出身的人是很難得到朝廷重用的。顯道三年(1034年),本已臣服的西夏王李元昊發動叛亂,攻陷多個州郡,給予宋朝沉重的打擊。宋朝不能抵禦,河西兵出久無功,天下勞弊,財政困難,供給不足。另外,北宋都城在汴梁,整個京城以及軍中儲備糧食,都依仗漕運,南部的漕糧在揚州聚集、路經真州由通濟渠、汴河運到京城。但通濟渠、汴河行漕時需要引黃河之水,所以遇到黃河枯水期,或是黃河決堤時,京師糧食就供應不上了。朝廷上下憂慮重重,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范仲淹向皇帝舉薦許元,於是朝廷任命許元為江淮兩浙荊湖發運判官,這對憑祖上功德才得以進入官場的的許元來說是展示自己才能的絕好機會。

許元任江淮發運判官上任不久,他審理舊賬時發現,歷次修造官船所登記的鐵釘數量都遠遠的超出了預計。既然鐵釘有問題,那其他工料方面必然也有問題。許元感覺到造船的官員可能虛報數目,中飽私囊,便要想法查出真相。那就先從鐵釘查起吧!

許元親自來到造船工地日夜監督,船上每用一枚鐵釘都登記在冊,一艘新船造好之後,所用的鐵釘果然很少。他把造船的官員傳來對質,這些官員狡辯說:每一艘船的做工不同,鐵釘的使用量自然也不一樣,你不能就憑這個就說我們中飽私囊,這樣治罪我們根本沒有道理嘛!許元也無奈,又派手下把以前的船上的鐵釘數了一遍,和原先登記造冊的數量確實有很大差距。許元再次把造船官員傳來,但這些官員都是老油條,他們早有應對之策,給許元來了一句:你不能只查你看到的釘子啊!很多的鐵釘都釘進了船板的夾層之中,你這樣數,哪能數得清鐵釘啊?

看山的燒柴,管河的吃水。這些都是官場的陋習,也是官場的潛規則,在自己權利範圍內,吃點喝點多報點,一直不都是這個樣子嗎?這些造船官員一幅不屑的樣子,老子多報幾個釘子,你至於這樣較勁嗎?船已經造好了,鐵釘是不可能一根一根讓你數清楚了,你能拿老子怎麼樣?這些造船官員的態度惹火了這位就是愛較真的許元,老子就是不服這個勁兒,一定得查明白,不然還反了你們了,敢明目張膽的報假賬。經過一番深思,終於又想出來一個辦法。

許元再次把造船官員傳來,這些官員不緊不慢的來了,許元當眾拖過來一條新船來,並把這條船的賬單,登記造冊的鐵釘數目找了出來。這次許元也不跟他們廢話了,你們說鐵釘數量沒有錯,那咱們就先把這條船點火燒焚。一把大火點了起來,燒完後,許元命令手下把灰燼中的鐵釘仔細的一一揀出,然後重新計數,結果讓人大吃一驚,鐵釘的實際數量僅又登記數量的十分之一。在鐵的事實面前,造船官員紛紛下跪認錯。此後,在許元江淮發運判官任上,再無虛報鐵釘,木料的事情發生。許元說:要想數清小鐵釘,先燒掉大船,這並非什麼錦囊妙計,這只是一個人的膽量和決心而已!

官場這些潛規則的存在,有時就在於標準的模糊化,說白了就是在權力範圍內多用幾顆“鐵釘”少用幾顆“鐵釘”他沒有一個標準,用了多少,我說了算,那就出現了“鐵釘”實際數量只有報上去的百分之一這樣的奇怪報表。許元的一把大火,等於燒出了一個真相,得出來一個“鐵釘”到底用多少的標準,有了這個標準,造船官員的“潛規則”才會消失於無形之中。之所以“潛規則”大行其道,或許就差這樣一把大火,缺乏這樣一個標準。

面對這些官場“潛規則”,的確如許元所說的,考驗著人的膽量和決心——同傳統的官場陋習較真的決心,同別人利益鏈條點火的決心。有這個膽量和決心,敢於破釜沉舟,確立標準,畫出底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