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他名比諸葛亮,被呼“朕之張良”,神機妙算卻算不到自己的結局

明朝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的事蹟在民間傳的神乎其神,他的名氣能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齊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

劉伯溫的名字叫劉基,一個神秘到骨子裡的男人,一個讓朱元璋直呼“朕之張良”的神人,陰陽八卦、數經易理就沒有他不會的,最起碼民間版本是這樣。明朝歷史背景的影視劇數量不像清宮劇那麼多,大多數影視劇都是以描述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主,而在塑造朱元璋影視形象的電視劇裡,劉伯溫是個不容忽視的存在。

那麼劉伯溫到底有什麼神秘和傳奇的地方呢?首先他像歷代名儒那樣博覽群書,各種儒學經典倒背如流,儼然一個高深莫測的夫子。其次他還號稱通曉天文,夜觀星象就能看出點端倪,總之在玄學的世界裡,劉先生是個響噹噹的大師。再然後劉伯溫自稱精通兵法,注意是提倡“兵者,詭道也”的兵法,變幻莫測的戰局就像一盤捉摸不透的棋局,劉伯溫說自己就是下棋的人,而不是裡面只會聽命的棋子。

當然,我們不能只聽信劉伯溫的一面之詞,就算你再怎麼口吐蓮花,沒有實力證明,別人就當你是個神神叨叨的神棍。

劉伯溫深知這一點,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二十三歲,青田劉基高中進士。注意是進士,不是童試的秀才,也不是鄉試的舉人,而是一個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場裡,憑著真才實學拱出來的進士。可能看到這裡,你會覺得劉伯溫的確有兩把刷子,然而有才學並不代表有能力啊,好比紙上談兵的趙括,你再怎麼號稱熟讀兵書,最後還不是被秦兵打得四處逃竄,四十萬降卒慘遭活埋。

這個不著急,我們繼續往下說,劉伯溫在高中進士後,朝廷給了他一個江西高安縣丞的官職,劉伯溫在為官期間是怎麼做的,他沒有畏懼權貴子弟,而是嚴厲打擊徇私枉法的冤案,從只讀聖賢書的儒生搖身一變,成了大公無私的青天大老爺。

可是元朝不是個公平公正的王朝,他們對自己內部的人員十分袒護,他們將百姓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四大人種,蒙古貴族圈地觸犯元朝法律,只能由蒙古人管理,輪不到下等人。很明顯,浙江籍的劉伯溫是下等人,而且是最下等的南人,學富五車又如何,他在官場上受到的排擠不計其數。

劉伯溫為官數十載,依舊是個不入流的小官,總是去擔任位不高權不重的官職。明珠被當做玻璃球,千里馬被當做牲口用,你說伯溫的心裡能好受?漂泊二十年的劉伯溫索性辭官不做,開始了隱居生涯,說是隱居其實是在暗中觀察,靜觀其變,看看江南地區的梟雄們能有幾個成氣候。

劉伯溫隱居的地方是老家青田,這裡是軍閥方國珍盤踞的重點地區,然而劉伯溫始終認為方國珍就是個海盜,沒有雄心壯志不說,還整天禍害老百姓。樂得逍遙的劉伯溫在自己的茅草屋裡著書,一部自述遠大志向的《郁離子》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

或許是早年為官的影響,劉伯溫將元朝看做正統王朝,劉福通、韓山童、陳友諒、徐壽輝、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都是些難能成事的草野流寇,早晚消亡殆盡的那種。

從劉伯溫的《郁離子》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暗含深意的社會改革主張,總是借用某些典故來勸誡元朝統治者,種族歧視政策的弊大於利,寵信佞臣小人的禍患,無所事事、高坐大堂的庸臣,馭民殘暴的後果。反正劉伯溫該說話的都說了,眼見元朝統治者依舊我行我素,劉伯溫的思想才慢慢從“保衛大元”變成“反抗暴元”。

1358年,四十八歲的劉伯溫接到了朱元璋言辭誠懇的信,而同為名儒的宋濂、陶安也三天兩頭地寫信來勸。凡是有點本事的人,都不想浪費自己的能力,加上數不清的名流來勸他出山,五十歲的劉伯溫終於拿定了主意。

1360年的三月,劉伯溫告別了隱居的青田,來到了龍盤虎踞的應天府,見到了野心勃勃的朱元璋。早在數年之前,朱元璋就聽說了劉伯溫的名氣,只是一直沒能有機會當面相見,一聽到劉伯溫到應天,朱元璋連飯都沒顧上吃,直接跑去了劉伯溫居住的禮賢館。這一邊,劉伯溫聽說大帥要來,立即起身相迎,兩人酣暢淋漓地談了好一會,劉伯溫也為他獻出了籌劃已久的時務十八策,條條一針見血,讓朱元璋看到了自己表達不出來、鬱結在心裡的話。

相見恨晚的兩人從此就黏在了一起,朱元璋在和宿敵陳友諒決戰的時候都會帶上先生劉伯溫,有好一段時間都冷落了李善長。此時的朱元璋正面臨著生死抉擇,他身處腹背受敵的境地,北面有野心勃勃的陳友諒,南面有虎視眈眈的張士誠,一步錯步步錯,朱元璋不敢輕易向其中一方開戰。

最後還是劉伯溫有理有據地分析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性格,陳友諒的野心不是一般地大,如果我們攻打張士誠,陳友諒必定會和張士誠約好,共同夾擊。反觀張士誠,一個首尾兩端、狐疑不定的鹽販子,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甚至不惜接受元朝的招撫。

集中力量除掉陳友諒,張士誠也就不足為懼了,朱元璋聽完分析後拍手稱好,接受了劉伯溫的建議。劉伯溫為朱元璋消除主要競爭對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至於朱元璋每每對人提起劉伯溫,都要稱讚他是自己的張良。此後的十年間,北攻陳友諒、南取張士誠,東剿方國珍,北伐中原,朱元璋大致都是按照劉伯溫最開始的戰略部署完成的。

劉伯溫的智慧還體現在他的政治方面,明朝建立後,淮西文臣將領立下汗馬功勞。雖然以劉伯溫、宋濂、葉琛、章溢為主的浙東名士幫助朱元璋圖謀帝業,但無論在政治還是在軍事方面,淮西集團的官員都要遠大於浙東集團。精通帝王權術的朱元璋深知馭臣之道,他利用淮西和浙東官員的黨爭來加強自己的權力,樂得兩頭做好人。

在文武百官看來,淮西功臣以李善長為首,浙東集團則是以劉伯溫為首,李善長總管國家大事,劉伯溫則是監察糾正官員。有點類似於秦朝的丞相和御史大夫,李善長惱怒自己背後有一雙眼睛,他自然不敢怪罪朱元璋,於是將所有的怒氣都撒在劉伯溫的身上。

朱元璋的耳朵裡因此聽到了不少劉伯溫恃才傲物、藐視聖上的讒言,這些話要麼是李善長親自說,要麼是淮西黨的官員說。然而在朱元璋和劉伯溫討論誰可以擔任丞相的時候,劉伯溫認為非李善長不可,李相功高望重,能夠調和開國功將的矛盾,除此之外再找不出第二人。

朱元璋驚訝無比,他說李善長可是說了你不少壞話,你為何又替他開脫,看來你才是左丞相的最佳人選。哪知劉伯溫聽到這話,急忙磕頭認罪,稱李善長是柱國大臣,又有治國安民的能力,自己則沒有這種氣魄和能力。

然而李善長並沒有領情,還是經常彈劾劉伯溫,器量之小可見一斑,劉伯溫因此遭到淮西勳貴的嫉恨,最終落得中毒身亡的下場。

花開說:關於劉伯溫的才華不用過多言語,輔佐朱元璋之功也是不可磨滅,但是個體命運與歷史程序而言,所謂的才華卓絕,也不過只是帝王權謀的玩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