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銀票就是一張紙, 為何沒人造假 看看上邊這行字, 咋造

金、銀、銅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的貨幣,但在流透過程中,這幾種貨幣有一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不易攜帶,特別是在數額較大的時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宋時期,中國發明瞭紙幣“交子”,也就是古代的銀票。銀票比起現在的人民幣,價值可是大得多,現代都有假鈔,難道古代沒有假幣,沒有假銀票嗎?

可能許多人想不到,古代極少發生偽造銀票的事情。這種動動手,造造假,就能富甲一方的事,起了歹心的人怎麼能坐得住?其實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他們造不出來。古代的銀票看似就是一張紙,想要製造出來,不僅燒錢,還燒腦。

第一:銀票的材料。首先古人銀票的材料不是普通的紙,和現在的人民幣一樣,他們用的是一種和特別的紙張,比如宋朝時期的是川紙,明朝時期使用的是桑皮紙,清朝時期使用的是高麗紙或者是白色臺箋紙。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紙張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難去獲得,在民間的市場上是基本看不到的,一般只有皇家才是存在的。所以這方面來看,沒有原料,你怎麼去造假呢?

第二:銀票上的圖案。銀票上有複雜的花紋圖形,再蓋上管理機關的紅印,加蓋黑色騎縫印,多種顏色套印,提高臨摹的難度。銀票做出來被晾乾之後,根本分辨不清上面的顏色是如何組合而成的。清代的晉商更是發明了密押、微雕和水印技術,密押相當於密碼,不同的票號用獨特的密押表,編成一串漢字。再加上暗記、特定位置的針孔、點墨等等。

微雕更是燒腦,晉商發明的微雕章內刻了一整篇完整的《蘭亭集序》,全篇324個字,需要非常高超的雕刻技術才能雕刻出。這種高難度的東西,一般人是搞不出來的,這在無形之中又使造假的難度提升了一些。

第三:銀票更換週期快。在古代,銀票的票版每1到2年就會變換一次,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銀票被偽造的機率。這一版的銀票被研製出來後,底版就會被銷燬,假設你模仿出了一個底版,但是剛出來後就不能用了,你覺得弄得這個有什麼用呢?

最重要的一點:刑罰很重。打擊假幣,中國曆代王朝的一個基本手段,就是法律保障。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的《偽會子法》,明確製造假幣要被處斬。元朝的紙幣上,就印有“偽造者處死”的字樣。到了明朝起更狠,不但偽造紙幣者要處斬並株連九族,舉報偽造者更是重重有賞,甚至連偽造者的財產都要賞給舉報者。

這些防偽苦心,放在古代科技條件上,稱得上高精尖技術,普通人根本造不出來。這樣難以做到又後果嚴重的事,肯定是很少有人做的,這也正是古代紙幣偽造相當少的原因,在小編看來古代造反都比造假幣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