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朝長達300年,為何會出現積貧積弱的狀況?

大家好,我們的博易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宋朝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8位帝王將宋朝經營了319年,將近300餘年的宋朝歷史為後世留下了眾多創新之舉、也留下了血的教訓。從立國之初到宋朝滅亡,整段歷史自始自終都顯示著欣欣向榮的狀態,無論是它的經濟制度還是以文學突破,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高度繁榮的景象。

相對於物質匱乏、生活單調的其他朝代,宋朝多姿多彩、趣味十足,無論是茶肆的誕生、交子的騰空出世,還是宋詞的經典不衰,宋朝都給人一種盛世王朝的錯覺。

這種錯覺讓宋朝的統治者忽略了潛在隱患,自以為身處和平盛世便可高枕無憂,然封建時期王朝更迭頻繁、戰亂四起不斷,太平盛世下蘊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驚濤駭浪,它的管理體制由盛轉衰後,變成了積貧積弱、不堪一擊的“紙老虎”。

自認為歲月靜好的管理層難以置信:一直被世人敬仰的大宋王朝怎會如此貧困潦倒、羸弱不堪?是統治者為了矇蔽世人故意製造的盛世假象,還是繁榮盛世確有存在,只是由盛轉衰?透過參考相關史料可以得出宋朝積貧積弱的四大原因!

第一:統治者盲目自信、誤導後代

統治者一度認為自己國富民強、相當有錢,所以宋朝的統治者大多財大氣粗、揮金如土,從宋太祖到宋英宗,他們將這種奢侈風氣帶給了眾多大臣。為了體現統治階層的尊貴,統治者便營造了一種有錢任性的局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榜樣,宋朝的19位統治者給後代創造的“富二代”假象矇蔽了後人雙眼,以至於後人認為宋朝國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種毫無節制、毫無憂患意識的管理模式註定要走向失敗。

經濟基礎是國家執行的中堅力量,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決定一個國家的走向、一個朝代的興衰,統治者下發經濟制度大多無關痛癢、無關百姓。宋朝經濟一片繁榮都是出自於史官的記載,他們在歷代皇帝的授意下打造了“國家富有、不容置疑”的場景。

宋朝出現了便於流通的交子,交子乃是我國出現的第一類紙幣,無論是它的流通價值還是歷史意義,都足以見證宋朝時期的經濟創新能力。然而物極必反是每項事務的潛在規律,宋朝的貨幣在後期一文不值,各種毫無實效的經濟制度註定要積貧。

第二:經濟政策頻頻失誤,官員一心為己

在宋朝後期,國家危機開始頻頻出現,各方農民起義四起。在農業為主、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中,土地乃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宋朝統治者卻沒有統籌全域性,採取所謂的“不抑制”土地政策,讓很多百姓無地可種、無糧可吃、無家可歸,飢寒交迫的民眾不得已走向起義之路。

水滸傳中曾經有過這樣的描寫: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宋朝財政政策的制定者並非科班出身,而是在所謂的恩蔭制下繼承而來,為了體現皇恩浩蕩,很多世家大族採取世襲制。出生在名門望族,尚在襁褓就可以封侯封相;出生在平民家中,多番努力也不一定有所突破,巨大差距讓很多朝中為官之人並無真才實學。

這些人沒有去實地體驗民間疾苦,更不瞭解經濟政策,以至於制定政策之人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統治階層的利益,使百姓利益置之度外,將百姓逼得無路可走,百姓怎能不造反?統治階層所制定惡性迴圈的不正常經濟制度註定宋朝積貧!

他們企圖透過吸收流民做軍隊、湧向城市來刺激城市的消費,無異於飲鴆止渴。底層百姓的數量眾多,遠遠高於貴族,這樣做治標不治本,只會在一定的惡性迴圈中加大經濟惡化,所以外強中乾的宋朝,其實從一開始的經濟制度就乃錯誤,並非一朝一夕緣故。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制定合理的經濟政策,影響的不僅是國家的執行,更多的是政治的穩定。

第三:冗兵冗官數量龐大、入不敷出

瞭解封建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宋朝的官兵數量在封建歷史中都堪稱巨量,冗官冗兵局面所帶來的危害不言而喻,但統治者並沒有進行改革整治。現在看一下宋朝的官員制度,很多朝代都是一官兩職,但宋朝卻是一官八職,其他朝代的進士大多有三四十人,而宋朝高達三四百人。

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不求務實、互相推諉,不能為民做事只為己做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官員、軍隊經費的支出。宋朝的官員制度目的是為了防止內亂,他們吸收一些年輕力壯的流民去軍隊當兵。

在英太宗年間,募兵的人數高達116萬,封建時期人口稀少,116萬占人數比例之高令人驚歎!官員經費和軍隊軍餉皆出自於國庫,而國庫的錢財又來自於民間搜刮,百姓民不聊生、軍隊坐吃山空,國庫哪來的過多錢財養著眾人,宋朝積弱也是必有之事。

第四:文人當政,軍隊散沙、戰敗頻繁

再來看一下宋朝的積弱,很多人會倍感好奇,宋朝軍隊龐大、兵員眾多,怎麼會弱呢?這和宋朝重視文人制度密不可分,文人在宋朝的地位有目共睹,以至於外國人都非常敬仰文人在宋朝的發展前途,大多數文人墨客不善武力、缺少霸氣。

在文人當政的環境中,多少會影響到軍隊的管理。武將地位不如文官,武將即使有南征北戰的管理體系,也會被一些文官否定之。

縱觀宋朝的戰鬥史,300多年來,戰火不斷,周邊的西夏党項人不斷騷擾宋朝,被逼無奈之際,宋朝才給予反擊,然而,其他時間大多都在求和或者求和的路上。

他們講求息事寧人、明哲保身,戰亂對他們來說是變相的“麻煩”,相對於秦朝的彪悍、漢朝的威武、唐朝的霸氣,宋朝的弱簡直不堪一擊。尤其是後來的靖康之變,更是讓宋朝的“弱”彰顯無遺。

文人的氣息影響了整個軍隊的訓練,而軍隊的管理也是不合實際。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宋朝實行的募兵制大多是來自底層的流民,沒有文化素養、沒有紀律意識,他們純粹是宋朝統治者為了避免內亂而做的一項安民政策。

軍中兵員良莠不齊,身體素質更是不忍直視。人員雖多,但戰鬥力極差,也難怪周邊的小國都敢多次侵擾,這都要歸咎於宋朝管理階層的不負責任、毫無擔當。麾下軍隊形同散沙、毫不團結,平時的訓練都是象徵性的表演,這樣的戰鬥力上戰場無異於送死。

軍隊乃是一個國家的根基,如此不堪一擊怎能不弱?西夏党項人在攻擊宋朝時,偌大的宋朝軍隊竟然慘敗、狼狽逃竄,為了保持一時和平,宋朝統治者不惜發行辱國的歲幣獲得自保,這樣的場景實在令人唏噓。沒有嚴格管理制度規範的訓練模式,註定是要走向滅亡。

每個朝代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弊端,宋朝的積貧積弱和他們管理階層有著極大的關聯。他們沒有吸收前朝統治者的管理經驗,肆意妄為、不思悔改,在發現政策有誤時也不加以改進,而是安於現狀、坐以待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絲毫不顧天下蒼生,只顧維護自己利益,這樣的王朝註定要走向滅亡。宋朝的經濟制度使很多原本可以刺激經濟發展的行業被國家壟斷,也使得很多人失業,不僅加劇了國家的內憂外患,也延誤了經濟的發展。

你覺得宋朝積弱積貧還另有他因嗎?

參考史料:《宋史·職官志》《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32》 《宋史·兵志》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