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東北土地肥沃,為何直到近代才出現闖關東?決定性原因絕非苦寒

白山黑水,已經成為我們的重要糧倉,實際上,百餘年前,那裡仍然是一片荒涼的土地。清宮劇中,充軍發配的犯人,往往會發配到寧古塔去,一聽“寧古塔”三字,犯人便立馬沒了精氣神。寧古塔,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個犯人,從京城長途跋涉走到牡丹江,確實考驗人的毅力,到了那裡,要屯邊、要修城……在那個年代,能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下來不是件容易的事,苦寒之地可不是白叫的。

我們是一個農耕民族,有個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是農耕時代的普遍追求。這種心結,形成了濃郁的鄉土觀念,不到萬不得已,沒人願意遠赴他鄉為異客。

但是,在十九世紀初期,黃河下游自然災害頻發,尤其河北、山東一帶受義和團、八國聯軍等影響,許多人開始背井離鄉,北上出關,轟轟烈烈的闖關東開始了。近年,以此為題材的影視劇也出現了不少,比如《闖關東》,還有最近熱播的《老酒館》。

其實,嚴格說來是有的,巧合的是,第一批“闖關東”的人,也是在山東海渡過去的。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紂,周代商後,他便率領五千商朝遺族自山東揚帆,來到了朝鮮,建立箕氏侯國,這應該是有明確記錄的中原地區第一次大規模向東北方向遷徙了,這是東北文明的開端。

首先是心理上就不接受。生於斯長於斯,中原民眾早已習慣了固有的耕種模式,成為天朝上國的子民這是一種榮耀。以唐宋為例,大量來自番邦的人,比如高句麗、日本、甚至波斯開始長住中原,中國成為他們的心中聖地。所以,在中原人的意識中,外圍皆是番國,沒人會拋棄這麼優越的條件。

再者,從農耕技術角度出發,我國古代農耕之所以一直這麼優秀,就是因為有先進的歷法。但是,這曆法是有地域侷限性的,它是以中原地區為基礎的,換句話說,《二十四節氣歌》在黃河流域用於指導耕作,一點問題沒有,但是大唐安西都護府的子民如果原封不動的沿用,保準它顆粒無收。

從歷史上看,中原一直是東北地區文化的引領者。在這三千年裡,有三波影響最大。

1、箕子建立侯國

2、兩宋時期的對峙

兩宋是一個悲情的王朝,圍繞燕雲十六州一帶,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自趙匡胤後一百多年,終於耗死了遼國,看到機會的北宋,便和金人簽訂海上之盟,約定共同滅遼,結果是遼國確實滅了,但沒過幾年,金兵南下,引發了靖康之難,北宋也被滅了。

契丹怎麼就這麼難打?要知道,當年那個偷羊賊安祿山,一個雞鳴狗盜之輩,率領了大唐實力最弱的邊軍都打的契丹不敢抬頭。即便是安史之亂時期,他們依然不敢趁機南下,直到唐朝滅亡,他們才抬起頭來,足足被壓制了三百年!

自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這裡便成為趙匡胤揮之不去的夢魘。

為何長城沿線這麼難打?

就文化的散播而言,兩宋與遼、金的對峙,可謂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關係了。

3、女真、蒙元漢化入關

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的時候,他想大規模推廣養殖業,讓北方廣大地區都種草放羊,結果非但沒推廣下去,還主動選擇了向中原學習,各種典章制度向中原靠攏,但是忽必烈的後代陷入搖擺中,元朝不過百年而亡。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講,清兵入關,是中原文化史上的一個重大影響事件。對於蒙古遊牧民族,清朝統治者採取了中原慣用的姻親策略,是為滿蒙共治。

這種策略的實施,使得幾千年的北部邊患徹底解決。行政上沒有了阻礙,人員與物資的流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了。

當初,炎黃部族也就生活於黃河中下游一帶,幾千年來,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從箕子入朝算起,文明的種子開始發芽,歷經兩宋長成參天大樹,有清一朝,終於開花結果。站在這個角度上講,其實闖關東更是一種融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