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李玉剛來內蒙古錄製節目,品嚐過四個名小吃,有一個叫“焙子”!

李玉剛來內蒙古首府,為這裡錄製的一首叫作《青城不老》的歌曲,在此期間,他品嚐到了呼和浩特幾個名小吃,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個叫“焙子”,聽著是不是就挺有趣的,接下來,“平衡點”就跟小夥伴們聊一下這幾個名小吃都融合了哪些飲食文化。

李玉剛喜歡的幾個名小吃,來了就不想離開

李玉剛來了內蒙古就不想離開,因為他不僅被這裡的美景迷住了,還無法抵禦這裡名小吃的誘惑,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吃到了“燒麥”、“羊雜”,還有一個叫“焙子”的小吃,當然他最喜歡的還是蒙古奶茶,這些小吃都是內蒙古首府的名小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全是多民族飲食文化融合後的產物;

1、燒麥:燒麥是內蒙古西部,尤其是首府周邊的名小吃,關於它的來歷,雖然有人編了一個跟康熙皇帝有關的故事,其實是非常牽強,沒有把燒麥的靈魂表達出來,尤其是飲食文化融合的成分;

燒麥是融合了茶文化(茶馬古道上的磚茶)、醋文化(山西)、農耕(燒麥皮)、遊牧文化(優質羊肉)、蔥(本土的大蔥),再結合當地的氣候、水質,而“蒸”的烹飪技術也不是本土的技術,可見燒麥是源於商貿,多民族飲食文化融合的產物;

吃燒麥必喝磚茶:它不僅有解油膩的作用,還有助於消化功效,很多外地遊客不瞭解,因此經常會覺得燒麥不好消化,或者吃不下的感覺;

吃燒麥必蘸醋:內蒙古西部地區喜食醋,而且大多數家庭會自己釀醋,這個主要的原因是,這裡有大量走西口過來的後代,他們把山西的飲食習慣和特產也帶了過來,吃燒麥蘸醋是另一個絕配;

現蒸現吃:“蒸”這道工序或者是是烹飪技術,是典型的農耕飲食文化,可以讓食物老少咸宜,因此燒麥的受眾非常廣,有面皮(主食)、有蛋白質(羊肉)、有大蔥(蔬菜)等,營養結構科學合理,是最好的早餐,一熱當三鮮,在吃燒麥時體現得尤為突出;

小貼士:燒麥之所以誕生在這裡,離不開這裡的商貿,歷史上青城又叫“歸化城”,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集散地”,也是茶馬古道的驛站,因此明清時期,這裡匯聚了大量的商人,包括賣茶的、晉商和草原上的牧民,如何打造一款能夠讓他們都接受的美食,就是商家思考了,而燒麥在這方面,完全符合這三種文化的融合,你們覺得有道理嗎?

2、羊雜碎:如果我說真正的草原牧民很少吃羊雜,可能有人不太相信,其實牧民有一個好夥伴,就是牧羊犬,羊雜一般是它們的美味,牧民把牧羊犬當作最好的夥伴,就像對待好朋友一樣,還有,他們與馬之間也是非常友善的;

青城的羊雜與大多數地方都不一樣,因為大青山北部的武川縣盛產土豆,因此這裡的羊雜大多會有武川土豆,吃起來口感好,加上一些香菜末和山西陳醋,比純羊雜還要好吃,如果再配上一顆焙子,那就會是一頓豐盛的早餐,這個組合受歡迎程度絲毫不比燒麥差;

3、焙子:焙子與陝西饃和河北的火燒很像,也是發麵後經炭火烤炙而成,在呼和浩特市,焙子有很多種,甜味、鹹味、牛奶酥等等,由於天氣乾燥,可以存放很久,吃法也比較多,素食者可以就著榨菜吃,喜歡肉食的小夥伴可以在焙子中間夾燒麥,或者與雜碎搭配,吃法就像陝西的羊肉泡饃一樣;

我們知道草原上不產小麥,因此這個工藝一定是從農耕民族傳過來的,是文化融合的產物,結合了遊牧民族的優質羊肉,讓焙子的受眾變得更加廣泛。

4、蒙古奶茶:內蒙古草原不產茶,卻融合出了一道與茶有關的飲品,成了牧民三餐不離的美味,堪稱肉的伴侶,可以緩解草原缺少蔬菜和水果帶來的問題,它的主料之一磚茶就是南方的特產,也是茶馬古道上的主要輸出產品,因此更能證明它是多民族飲食文化的融合產物。

其實不止是李玉剛一人如此,很多外地來的遊客,凡是在呼和浩特體驗過這幾道美味的小夥伴,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會回味無窮,不知道來呼和浩特旅遊過的小夥伴,會不會也有像李玉剛一樣有種不想走的感覺?歡迎留言討論,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