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分析曹魏後期內部鬥爭:把司馬懿父子說成是“亂臣賊子”,有點冤

發生於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是標誌著三國時代即將終結的歷史事件。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經過10年的臥薪嚐膽,以將死之身對曹爽完成了致命一擊,一舉消滅了曹魏宗室的反對勢力,完全控制了政權,為自己的兒子完成篡位自立鋪平了道路。

“魏之亡,始自曹爽之誅”。司馬懿也由此被徹底扣上了亂臣賊子的帽子。然而,這並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曹爽與司馬懿的身後,其實站著寒門和世族兩股勢力,他們之間的角力,才真正決定了皇權的最終歸屬。

所以說,是歷史的發展潮流決定了誰是最後的勝利者。司馬氏取代曹氏,其實是符合當時社會主流群體的願望,是得人心的!把司馬懿這個站在前臺唱戲的“演員”稱之為亂臣賊子,真的有點冤枉他!

一、曹叡的不合理但合情的臨終安排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年幼的齊王曹芳繼位。

曹叡多年生不出兒子,又是英年早逝,他在繼承人的培養上是不合格的。因此,按照慣例,他要為曹芳選擇有力的輔政大臣。

在最初的方案中,曹叡選擇的是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曹宇雖然是曹叡的長輩,但其實年齡與之相仿,並且深受其信任。

但是,因為曹宇的主動推辭,以及曹叡身邊的小人作祟,此事不了了之。曹叡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曹真之子曹爽。

曹真是魏國名將,可其子曹爽卻與之相去甚遠。他才能平庸,且無軍功政績,就因為與曹叡有著不錯的私人關係,才得以上位。

與另一位輔政大臣司馬懿比起來,曹爽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上,都有天壤之別。

在這種情況下,曹爽作為首輔,就惹來了朝廷上下的普遍不滿。

曹魏要發展,必須倚仗司馬懿,但曹叡對其不放心,只能另選宗室子弟與之制衡。可曹爽這水平,顯然還不夠格。這種合情但不合理的權力架構,為日後二人爆發衝突埋下了隱患。

二、曹爽與司馬懿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裡?

曹爽年輕,平庸,沒有軍功,沒有政績;司馬懿是“三朝老臣”,聲名卓著,是當時公認的朝堂領袖。這當然是二人最為明顯的區別,但並不是最根本的。

曹爽雖然為皇帝家裡人,但因為曹魏此前有禁防宗室干政的傳統,他在軍界、政界並無資源。

要想與司馬懿對抗,曹爽只能另闢蹊徑,避開那些元老重臣,去結交提拔那些與曹氏宗親有關聯的寒門士人。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夏侯玄、何晏、丁謐、、李勝等人。

夏侯氏與曹氏本有血親,夏侯玄就是曹爽姑姑的兒子。何晏是大將軍何進之孫,何進曾以殺豬為業,必是寒門無疑。而何晏被曹操收為養子,算半個曹魏宗室。丁謐是曹操老鄉,備受曹氏信任。、李勝是“浮華案”的主角,名聲僅次於夏侯玄、何晏。

這裡的“浮華”,並非生活上的奢靡腐化,而是指當時互相標榜、結為朋黨計程車人群體。

他們多出身於非儒家的寒門,皆為文士,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業。但是,他們擁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有急於成事的野心,有強烈的表現慾望。

以上這些人集結到曹爽的帳下,既補充了他空虛的力量,又讓寒門子弟們得到了想要的權位,兩相契合。至此,曹爽集團正式形成。

我們不能用“好”與“壞”這樣的詞,來簡單評價它。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講,曹爽與曹操的用人有一定相似之處。

曹操也是出身寒門,在儒家正統觀念中沒有什麼地位。所以,他秉持著“唯才是舉”的用人之道,凡是有能力者,不管出身如何,一概能得到重用。

但是,隨著曹魏政權一統北方,世家大族的勢力不斷上升,曹操的用人政策也在逐漸調整變化。

曹丕繼位後,採取了“九品中正制”,就是適用這種形勢變化的產物。曹魏的選人用人,開始更加重視出身、德行,而非能力。這種用人方式,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容易贏得他們的支援,所以有利於曹魏政權的穩固。

司馬懿出身於潁川大族司馬氏,自然成為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在曹爽重新扛起“用人唯才”的大旗時,他與司馬懿之間的爭鬥,就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二人之間的權力之爭,而是門閥與寒門之間的一場決戰。

三、司馬懿為何戰勝曹爽?

司馬懿最終戰勝了曹爽,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曹爽在內外兩個戰場上接連失敗,而從根本上看,是世族勢力崛起的必然。

1、對外戰爭

曹爽第一次受到重創,是其伐蜀失敗。因為曹爽威望不高,急需在軍事上取得比司馬懿更大的功業,以期贏得魏國上下的支援。

公元244年,曹爽以夏侯玄為徵西將軍,發兵7萬,進攻漢中。蜀將王平率先佔領了有利地形,阻擊魏軍。隨後,蜀漢大司馬費禕又領大軍增援,切斷了曹軍退路。曹爽苦戰又不能勝,被迫退兵,途中又遭蜀軍阻截,死傷無數。

2、對內改革

曹爽借對外戰爭揚名立萬的企圖落空之後,又在國內發起了改革。這場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司馬懿背後的世族勢力。

當時,改革主將夏侯玄、何晏提出了三項舉措,分別是:“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有關人才選拔制度的“審官擇人”。原來,不管是朝廷還是地方,選人之權都被門閥大族所把持,而曹爽意在透過復興曹操“唯才是舉”的精神,打破對於官僚隊伍的壟斷和控制。

而且,夏侯玄還提出將州、郡、縣三級合併為州、縣二級,目的就是限制地方世族勢力的膨脹,將主要權力收歸中央。

從效率上看,曹爽的改革完全正確,但從效果上看,這與門閥大族的根本利益相左,必然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

所以,司馬懿透過“高平陵之變”最終搞掉曹爽,其實並非是他們父子三人在戰鬥。在他們的背後,其實有一支支龐大的世族集團。

即便沒有司馬懿,也一定有另外一個人站出來,為這些強勢崛起的力量代言。

所以說,司馬氏取代曹魏,其實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絕不是偶然事件。在這種背景下,稱呼司馬懿父子為“亂臣賊子”,其實有點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