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朱泚稱帝,“黃袍加身”,唐德宗逃離長安

783年冬,白雪飄飄,即將開赴戰場的5000士兵瑟瑟發抖,卻只能吃著粗茶淡飯,顯得異常狼狽。此時,士兵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然後攻擊長安,唐德宗聞風喪膽,帶著妃子、皇子狼狽逃往奉天。接著,太尉朱泚“黃袍加身”,在士兵的擁戴下稱帝,國號“大秦”,後改名“大漢”。此次士兵譁變,唐朝皇帝的威嚴蕩然無存,中樞權力更加衰落。

763年,僕固懷恩等率20萬大軍東征,安史之亂的叛將們走投無路,滅亡乃遲早之事。可惜,唐代宗李豫並非雄才大略之主,為了快速結束戰爭,居然同意叛軍投降,還劃分河北之地,“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如此,窮途末路的叛軍將領搖身一變,成為朝廷的節度使,還擁有廣闊的領地,這就為藩鎮割據埋下隱患。

799年,李豫駕崩,其“傑作”所產生的後遺症暴露了,河北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節度使內部搞世襲制,儼然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其中,田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叔叔田承嗣死後,他直接繼承魏博節度使的職位,朝廷也無可奈何。藩鎮囂張跋扈,對唐朝是個巨大威脅,且從未能徹底解決。

唐德宗即位後,決定收拾這幫節度使,重點打擊“河朔三鎮”節度使,即是范陽節度使、魏博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重塑中樞權威。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逝,兒子李惟嶽請求繼承父親的職位,唐德宗拒絕。如此,李惟嶽便聯合同樣對朝廷不滿的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起兵造反,跟唐朝叫板。

4位節度使聯手造反,唐德宗出兵鎮壓,讓幽州節度使朱泚、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率兵平叛。起初,唐朝軍隊處在上風,叛軍連戰連敗。李正己抑鬱而終,兒子李納被包圍;梁崇義被李希烈擊敗,被迫自殺;王武俊殺死李惟嶽,主動向唐朝投降;田悅則被李抱真、馬燧等名將包圍,處境孤立。

不出意外,唐德宗很快就可以平定叛亂,剷除這幾個囂張的藩鎮。可惜,唐德宗賞罰不公平,朱泚、李希烈、王武俊等認為自己戰功赫赫,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賜,內心非常不滿。對此,田悅看到了希望,便派人去聯絡李希烈、王武俊等將領,鼓動他們起兵造反,結果如其所願。

李希烈等起兵造反,唐德宗再次調集重兵去鎮壓,結果唐軍戰敗,前方主帥狼狽逃回長安。為了消滅李希烈等叛軍,唐德宗決定將駐紮關中的一支精銳部隊派去河北。涇原鎮,位於關中,是防備吐蕃入侵的一道屏障,士兵驍勇善戰,個個能以一當十。德宗看來,只要將涇原鎮計程車兵派出去,叛亂很快就可以搞定了。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唐德宗想讓士兵賣力,卻不捨得“給錢”,這讓士兵非常不滿。5000士兵經過長安,短暫休整,希望朝廷能夠給予足夠銀兩,犒賞這幫即將開赴戰場計程車兵。誰知,5000士兵等了很久,朝廷不但沒給銀兩,所供給的食物也是粗茶淡飯,如同打發叫花子一樣。

涇原鎮士兵開拔時,正好是冬季,關中下起了大雪,天氣異常寒冷。士兵們想到自己離開父母、妻子、兒女,即將與兇悍的敵軍廝殺,前途生死未卜,而朝廷卻不聞不問,豈能不寒心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憑什麼皇帝可以逍遙自在的生活,自己卻受苦受難,士兵的憤怒達到極點,終於譁變。

5000士兵譁變,劫持節度使姚令言,然後攻打京師長安。唐德宗聞訊,驚慌失措,帶著妃子、皇子、宦官等狼狽而逃,前往奉天(乾縣)避難。士兵抬出太尉朱泚,搞“黃袍加身”,建國“大秦”。於此同時,朱滔稱冀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田悅稱魏王、李希烈稱楚帝,唐朝亂成一鍋粥。

“黃袍加身”後,朱泚決定取代唐朝,成就一番霸業。朱泚寫信給弟弟朱滔:“三秦之地,指日克平,大河之北,委卿除珍,當與卿會於洛陽。”意思是,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取代唐朝並非難事。如此,中原大地硝煙瀰漫,戰火紛紛,唐朝危如累卵。

朱泚稱帝后,派兵圍攻奉天,唐德宗又逃往漢中,還想跑去成都。對此,大將李晟強烈反對,認為皇帝若是去成都,則唐朝將再無天下。李晟支援皇帝,朔方軍也願意跟著李晟,唐軍士氣大漲。接著,德宗讓李晟節制各路兵馬,率兵討伐朱泚。此時,叛軍內部矛盾重重,彼此互不救援,甚至相互火拼,最終被朝廷消滅。

784年, 李晟率軍攻入長安,朱泚戰敗,被處死,首級送去漢中給德宗,涇原兵變就此結束。此次兵變後,德宗雖然平定叛亂,卻對藩鎮產生了畏懼之心。此後,唐德宗不再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而是默許節度使擁兵自重,把爛攤子留給後代。907年,節度使朱溫廢除唐哀帝,建立“大梁”,至此唐朝滅亡,享國289年,未能突破300年。

參考書目:《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