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試圖一鼓作氣滅了趙國,為何會被范雎給攔了?

白起在長平之戰結束後,據說就試圖一鼓作氣滅了趙國,結果被范雎給攔住了,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或許要說了,范雎就是個奸臣,他收受了蘇代的賄賂,然後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為名,請求秦昭襄王同意。假如不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建議秦兵班師,後來又進讒言,說白起的壞話,導致白起被殺,趙國或許很快就被滅掉了,白起的功勞更大了,正如那個說客蘇代所說:“白起會在秦國位列三公之一,超越范雎”;秦國也將更強大————

其實,說這種話的人,都是非常淺薄的表現,也是對范雎的不瞭解和極大的侮辱。

我們來看看當時長平之戰以及長平之戰以後的具體情況,就明白了。

一,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

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和趙國發生長平之戰,秦軍最終獲勝,耗時三年。

長平之戰是這場戰爭的最後階段,持續了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人。

這場戰役,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

戰役進行到中期,秦國見趙國固守不戰,也非常著急,便派間諜散佈老將廉頗暗中要投降的謠言並揚言秦國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曾大敗秦國)之子趙括。這都是范雎的謀略。

趙括替代廉頗統帥趙軍以後,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積極組織進攻。

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趙括戰敗殉國,被包圍的四十多萬趙軍被坑殺。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點,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不存在可能不可能的問題。

二,秦軍為什麼不乘機滅趙國

那麼,這時候問題來了:長平之戰,秦國大軍既然已經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為什麼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呢?

其實,我們只是看到秦國大軍戰勝了趙國軍隊,卻並沒有考慮秦國其實也同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趙軍被消滅四十五萬,秦軍自己也付出了二十多萬軍隊的傷亡代價。

戰爭後期,不僅秦昭襄王自己也親臨前線,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幾乎全部奔赴戰場。秦國參戰軍民達到六十萬人。可見秦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消耗也非常巨大。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秦國屬於慘勝,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麼輕鬆。

當時的戰國七雄,秦國、趙國是七國中實力最雄厚的兩個國家。秦國和趙國在長平決戰的時候,齊、楚、燕、韓、魏五國一直在緊張地關注著這場戰爭。他們的心態非常複雜、非常矛盾。

對於秦國來說,五國是既懼怕,又擔心。假如五國救援趙國,他們擔心得罪秦國,引來秦國的虎狼之師。

但是,假如趙國滅了,五國又害怕秦國的虎狼之師立刻掉頭對準他們而來。其實,他們或許更願意坐山觀虎鬥,看看最後的結果怎麼樣。興許秦趙兩軍打得兩敗俱傷時,他們五國備不住還可以在戰後乘機出擊,撿一點“蓮花落”,發點小財呢。

但是,戰爭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看到白起殘忍地殺害了幾十萬趙國降卒的時候,五國的確是怕了,但也明白了:秦軍的確是虎狼之師,他們並不是為了在趙國佔便宜,而是要消滅其他六國。故此,當秦軍後來圍困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楚國、魏國就立刻明白了,他們毅然停止了觀戰,而是選擇了出兵救援趙國。

我們不應該忘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就發生在長平之戰以後不久。當時,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

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駐紮待命。魏無忌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大將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城外大敗秦軍,才避免了趙國過早地滅亡。

也許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殺害那四十多萬趙軍降卒的時候,他就無意中犯了一個十分愚蠢的大錯,讓其他五國提前窺知了秦國的戰略意圖;也讓其他五國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結果,那就是:秦軍不但要佔領戰敗國家的土地,還要滅絕所有戰敗國家的軍隊。

故此,作為主導秦國軍國大事的丞相范雎,立刻做出了一個決定,停止進攻,休養生息。范雎對秦昭襄王說:

秦兵勞,請許韓、趙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這麼做,顯然有三個好處,一是讓征戰三年之久的秦兵休養一下;另一個好處是,不用繼續作戰,就可以得到韓國、趙國的大量領土;第三個作用是,暫時停止戰爭,藉以麻痺其他五國,不至於讓他們搞合縱連橫。

假如秦兵當時不停止進攻,五國軍隊必然對秦軍群起而攻之。而這麼做的結果,很可能最終被滅亡的不是趙國,也不是其他五國,而是秦國。

三,一直以來的爭論

有人也許要說:“你這是胡扯!這都是奸臣范雎貪財,嫉妒白起的功勞,擔心白起功勞太大超過他。”

說這話的人,一定是不瞭解當時的情況,也不瞭解范雎其人。

范雎是什麼人?在魏國的時候,他險些被打死,扔進廁所受盡侮辱。後逃往秦國,遊說秦昭王,成為秦國丞相,秦昭王面前說一不二的紅人,戰國時最有戰略思想的大政治家之一。

假如他嫉妒白起的能力,白起根本不可能在他執政秦國時揚名立萬。至於說蘇代賄賂范雎,我個人認為,那一定是范雎的將計就計,而不可能是范雎貪圖那些財物。范雎身為秦國丞相,說一不二,一手遮天,他會在乎蘇代給的那點賄賂嗎?簡直就是笑話!

故此,我個人認為,秦國軍隊當時已經沒有雄厚的實力滅亡趙國了。

白起自己也說過:“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可見,長平之戰,不僅使趙國一蹶不振,就連秦國自己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即使秦國當時按照白起的思路不顧一切滅了趙國,它也逃脫不了被其餘五國群毆的下場。秦昭襄王和范雎非常明白秦國當時的處境,因此只能暫時選擇休戰。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趙國一直有尚武精神,軍和民很難分得十分清楚。只要國家有難,軍隊力量不夠,民眾加入軍隊,立刻就是一股有生力量。就像我們現在的預備役一樣。

因此,儘管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軍民,國力大損,但後來仍然還有足夠的防禦力量,並沒有變成一個一觸即潰的國家。

四,長平之戰的意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使長平之戰成為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點。秦統一六國的態勢已經形成,統一隻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不存在可能與否的問題。

范雎顯然是秦國統一六國最大的功臣。正是秦昭襄王任命范雎為相以後,執行了范雎主張的“遠交近攻”策略,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並佔據了越來越多的領土。

“遠交近攻”策略的意義,就是先把鬥爭重點放在離秦國較近的韓、趙、魏三家,而暫時對較遠的齊、楚和好相處,置之不顧。

“遠交近攻”不僅鞏固了秦國所攻取的土地,還破壞了東方諸侯國的“合縱聯盟”,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但是,長平之戰,秦國儘管擊潰了趙軍主力,使趙國一蹶不振,但秦軍真的不宜立刻滅亡趙國,也不可能、不容易滅亡趙國。這或許就是直到40年以後才真正攻滅趙國的原因。

退一萬步說,假如秦軍真有滅亡趙國的實力,而范雎阻止白起滅亡趙國,秦昭襄王首先就不答應,他會立刻撤了范雎的丞相職務,聽從白起的滅趙要求。因為,當時最急切想要掃平六國的,並不是白起,也不是范雎,而是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