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時期廢除宰相,設立內閣制度,為皇權戰勝相權的結果

全文共1678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在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記載,在朝廷內部有一個掌管者,他們的權力僅次於皇帝之下,那就是“宰相”。宰相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皇帝將朝廷中出類拔萃的幾位大臣提拔為宰相。

他們的主要職位是輔佐皇帝掌管朝政,並且處理朝政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幾乎整個朝政都是宰相管理,而皇帝只需管理宰相。

宰相從春秋設立開始,在老百姓們的心中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形象,對於民間的治理,宰相付出了很多貢獻,所以老百姓們十分敬重宰相。

宰相也被稱為相國、相和丞相等等,這些名稱都是由朝廷中的大臣和老百姓們自制的稱謂。春秋時期的宰相發展的並不完善,因為他們的職位是皇帝給的,對於權力的安排也不穩定。

春秋時期並沒有科舉制度,所以對於官員以及宰相都是皇帝一手安排。戰國時期除了宰相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官職,每個國家都有自己設立的官職。

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將宰相正式的成立,設立了宰相制度,並且將宰相的權力和職務明確。在那之後,宰相就成為了萬人矚目的物件。

一、宰相的發展

宰相作為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幾乎管理著國家所有的事情,皇帝在對於宰相是十分信任的,因為古代並沒有出現過宰相謀權篡位,亦或是宰相亂政的現象。

宰相發展到了隋唐時期,不僅僅只是透過皇帝的選拔,文人學子們可以透過科舉制度來成為朝廷中的官員,最後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宰相。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由楊堅設立。這一制度的設立給予了貧寒學子更多的機會,可以說是貧寒學子的救命稻草。

因為古代時期的官員和宰相幾乎都是來自名門望族和權貴家庭,也只有他們能買得起大量的書籍學習和請老師。

所有,隋唐科舉制度設立後,許多的貧寒學子看到了希望,終於可以進入朝廷為國家做貢獻了。

因為科舉制度的不完善,所有在前期出現過許多的問題。科舉制度建立後,許多的貧寒學子進京趕考。

因為貧寒學子的數量比權貴家庭的學子多很多,並且貧寒學子比這些權貴學子更刻苦學習,導致每一年上榜的人數都是貧寒學子多,而權貴家庭的學子幾乎都被刷下榜。貧寒出身的學子只有科舉這一條道路,所有不得不拼命學習。

發展到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的不公平慢慢體現出現。隨著唐朝的經濟發展越來越繁榮,想要進入朝廷的學子也隨之增加。

雖然唐朝李世民將科舉制度改革,但還是出現了弊端。在唐朝的第一次科舉制度中,李世民還親自監考,結果出來後,發現上榜的都是權貴家庭的學子,導致貧寒學子認為權貴學子勾結文官上榜。

在那之後,兩個黨派勢力形成,不斷的因為科舉制度的不公平而發生黨爭。李世民沒有辦法,只有將監管科舉考試的考官處死,才平定了這場科舉戰爭。

武則天稱帝后,將科舉制度再次改革,因為出身貧寒的武則天看不得科舉制度對於進士的不公平,所以將科舉制度的難度大幅度降低,並且只受用於貧寒學子。

武則天改革科舉制度後,在一次宰相選拔後,一共選舉了六位宰相,其中的五位都是貧寒出身的學子,透過科舉制度成為了文官,最後又被提拔到了宰相。

導致朝廷內權貴家庭出身的文官對武則天的改革十分不滿,導致文官之間的紛爭愈演愈烈。武周時期滅亡後,又不得不修改這一制度。

二、明朝內閣

科舉制度發展到了明朝漸漸的完善,對於權貴學子和貧寒學子的選拔逐漸公平。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宰相制度廢除,建立了內閣,並且將將內閣設立了專門的執政機構。

朱元璋年幼時經歷過許多苦難,透過自己一點點的努力才成為了皇帝,所以,他的兒子朱標一出生,朱元璋就為他鋪好了繼承皇位的道路。

明朝初期,宰相制度廢除後,科舉制度的難度也隨之增加。內閣每一年只選取不超過七位,對於想要進入內閣的大臣們來說,如同第二次的科舉考試。

因為宰相制度的廢除,就連想要進入朝廷成為文官的機會都被減小,況且還想進入內閣。明朝時期的內閣是朝廷官員們夢寐以求的職位。內閣大學士更是無法想象。

內閣大學士是內閣中權力最大的職位,只有科舉考試中的狀元,再透過皇帝的提拔才能獲得。明朝時期的內閣制度就是在皇權和相權之間的鬥爭,皇權勝利的結果。

因為秦始皇將科舉制度設立後,皇權和相權之間就不斷的發生鬥爭,在兩千多年的鬥爭中都沒能分出勝負。最後,由朱元璋結束了這場鬥爭,並且鞏固了皇權。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