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溥儀在清西陵選擇了一塊墓地,為什麼在他去世後,沒有葬進去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們在繼位之初就要為自己選擇“萬年吉地”,也就是陵墓。因為在封建統治者們看來,陵地就是國家的龍脈所在,陵地選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帝國的命運走向。

當然了,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國家的興盛得靠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並不是靠什麼“龍脈”。不過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又似乎存在著某種關聯性。但不論是真是假,中國古代皇陵的建造確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而對於陵址的選擇,是需要遵循一定次序的,比如清朝入關後修建的兩座皇家陵園,即清東陵和清西陵。在道光帝之前,在選擇陵地的時候,是需要考慮次序的,比如雍正的泰陵在清西陵,乾隆就在清東陵,嘉慶就在清西陵。

等到了道光皇帝的時候,皇陵最初也是按照次序建在清東陵的,但過後不久,道光帝就將他的陵寢從東陵遷到了西陵,就此打亂了這一次序。而隨後的皇帝,便不再考慮次序規則,而只考慮風水了,即哪裡的風水好,哪裡最理想,就選擇在哪裡建陵。

到了清朝晚期的時候,三歲的溥儀被抬上了皇位,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是風雨飄搖,奄奄一息了,更何況此時剛剛給光緒選擇了陵地,哪還能顧得上為宣統尋找萬年吉地呢!

尷尬的是,溥儀在位僅三年,清王朝就宣告覆滅了!不過,在民國政府的優待政策下,溥儀雖然退位了,但尊號仍在,且中華民國還是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對待溥儀一家。簡言之就是還承認他是皇帝,只不過沒有任何權力而已!

公元1915年,宣統帝溥儀已經十歲了,於是端康皇貴妃(即瑾妃)便提議說道:

“現因皇帝十年正壽,即著籌商吉地辦法”。

瑾妃與王公遺老們商討之後,決定在易縣西陵境內為溥儀選擇萬年吉地。我們都知道,皇帝的萬年吉地要求很高,必須是上吉佳壤才行,並且還要考量吉地的風水情況,因此必須要讓那些精通風水之術的“專家”前往勘察之後才能確定。

最後在步軍統領江朝宗的推薦下,決定聘請前任廣東廉州府教授李青來為宣統皇帝甄選萬年吉地。為此,“小朝廷”的內務府還特地花了四百元的路費,派專人去請李青前來。

李青不愧是這一行的行家,他率領一行人踏遍了清西陵,經過反覆的勘察、卜算,終於在泰東陵後山轉東北口(今西大地村北山坡處)找到了一處“風水寶地”。

此地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塊高阜之地,遠處有朝山相對,後面有少祖山作為依靠,左右還有青龍、白虎砂相陪護,實則是一處上佳之地。李青認為此地“靈秀巍峨”,可以作為皇帝的萬年吉地之所選。(參考至《大清皇陵秘史》)

但“小朝廷”為了保險起見,於是便派遣前任文化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世續前往實地檢視。世續來到實地之後,對其十分滿意,隨後便上奏朝廷:“內堂外堂皆在紅樁界內,甚屬相宜。”

就這樣,宣統皇帝溥儀的萬年吉地便被確定了下來,隨後便派人前往實地圈畫出來。

後來,小朝廷甚至已經找人給此地點了穴,確定了金井的位置,並在穴處挖了一個坑,留出原山吉地,並用覆鬥形的木箱罩在穴位上,不讓其再見到“日月星三光”。

陵地定了,穴也點了,金井位置也確定了,下面就是準備破土動工的環節了。但無奈,由於“國庫空虛”,民國政府每年給予的四百萬生活費只夠小朝廷的基本開銷,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多餘的錢來修建陵墓,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開工。

1924年11月5日,“小朝廷”時代結束,溥儀也被趕出了紫禁城,而修建陵墓的事情也就此化為了泡影。

如此說來,溥儀還真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最“悲催”的皇帝了,想修建陵墓,卻因“囊中羞澀”而就此作罷!當然了,清王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宣統皇帝的結局更是如此,所以這一點倒沒有什麼可嘆息的!

參考文獻:《大清皇陵秘史》、《民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