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始皇為何選驪山為皇陵?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的第一位皇帝,而他選擇在驪山建造自己的陵寢,秦始皇陵至今2千年歷史,但卻遲遲未被大規模開挖,其中原因耐人尋味。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其實只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秦始皇動用70萬人修建了帝陵,陵墓的規模之大,面積達56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目前已經被發現的3個兵馬俑坑,其實只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罷了。

而選在秦始皇選在驪山設為皇陵,原因就是從地圖上的位置,一條巨龍從焦山起飛到華山,而驪山就是中間龍眼的位置。也就是風水中所說的龍脈,而秦始皇的皇陵位在龍眼,可謂是非常重要且珍貴的風水寶地。

加上裡頭藏有大量的陪葬品,為了防止盜墓者光顧,秦始皇陵設計非常複雜,甚至據中國大陸勘查,秦始皇陵周圍發現汞含量異常,專家推算,地宮中至少含有100噸水銀。另外俯視秦始皇陵,會看到一個正方形椎體,共有九層,地宮為豎穴式構造,也是一個與封土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種種設計繁瑣,開挖不易,所以至今秦始皇陵仍處於深藏謎團的存在。

據目前的考證,已發現的秦始皇兵馬俑被普遍認為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的組成部分。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司馬遷指出當時修築秦始皇陵的有七十餘萬人。鑿穿了三層地下水,灌注銅水來填補縫隙,又修造宮殿,設定百官位置,放置奇珍異寶。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陵墓中還有許多機關。

為了防止洩密,在秦始皇入葬後,秦二世又下令將工匠封閉在地宮內城和外城之間。從科學探測和局部發掘來看,地宮裡存在許多金屬物質,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統。至於地宮究竟有多深,學界爭議很大,從20米到50米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所謂“穿三泉”只是虛指。

秦陵周邊建築和封土尚未完工,未堆土達預計的122米高度,便出現秦末農民暴動,章邯將修陵的七十萬人全部調去抵抗暴動,至此,秦陵的修建中斷。

《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從即位初就開始修建陵墓,約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

但曾擔任始皇陵考古隊長十多年的教授段清波表明,目前的學界主論為此一記述,僅是司馬遷為了勸諫漢武帝大修陵墓而暗喻虛構,實際開挖的周邊物品,包含工匠奴隸居住區物件表明建造者來自全部戰國七國,也只有天下統一後才能做到。

眾多文獻也記錄主持建造者為丞相李斯,而其就任丞相也是在天下統一前後幾年,之前為管司法的廷尉,不太可能由一廷尉主持皇陵。所以反推建造時間為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9年-前213年),約7年建成。

2019年央視的系列專題節目,曾擔任始皇陵考古隊長十多年的段清波教授統一釋疑,表示陵墓從未被盜過,但兩千年來確實有人試圖盜墓,現代化考古地面物探科技結合空中掃描可以偵查所有翻動過的盜洞,而偵查發現兩個盜洞一個離封土堆尚有距離,另一個只在封土邊緣,離主地宮尚有幾百米遠,且深度不大便被放棄。

而考古隊的洛陽鏟深探與地質雷達證明,始皇地宮與歷史上其他皇帝截然不同,全為七十公里外開採的巨石板包覆,與歷史書記載相符,並非其他陵墓所採用的木質結構;同時封土堆巨大無比,在大型工程機械發明前的時代不可能以人力在夜間偷挖小洞進入。

水銀探測則發現強烈訊號區只集中在封土正上方小平臺,且分佈圖形似乎有江山地形的輪廓,與史書一致,而周邊其他地方皆未有同等強度的水銀異常區,所以唯一來源只可能是地宮。

至於歷史記載的項羽盜墓焚燒等傳說,考古界已經有共識認為當時他闖入的地方應該是兵馬俑區和周邊建築群,因此兵馬俑坑道有著諸多焚燒痕跡的情況。目前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與科學證據證明有人對秦陵盜挖成功過。

參考資料:《央視官方頻道-秦陵之塵封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