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硬核科普|父母得糖尿病會遺傳給孩子嗎?藏在子宮裡的遺傳奧秘

父母得糖尿病,會遺傳給孩子嗎?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非常關心的話題。

遺憾的是,網路上傳播的很多文章和影片,眾說紛紜,泛泛而談,甚至混淆了基因、遺傳傾向和遺傳病等概念,讓很多糖友無可適從。

今天我們就來一場硬核的科普,從科學的視角縱觀糖尿病遺傳的奧秘。

圖:艾科·樂易捷2語音版血糖測試儀

糖尿病會不會遺傳?答案比你想象的要嚴重

每個人的基因都是有缺陷的,所以人類生下來都不是完美的,都帶著天生的疾病傾向。

有些人很不幸,攜帶的致病基因太強大了,發病和遺傳風險很高,對健康影響很大,如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性聾啞、地中海貧血、先天愚型等遺傳病。

大多數人,可能攜帶一種或者幾種的遺傳病基因,但不一定會發病,只有身體積累了足夠多的遺傳病基因,或者受到生活環境的激發影響後才會發病。

而糖尿病就是最典型性的遺傳研究物件。

有些特殊型別如單基因糖尿病,是真正意義上的遺傳病,只要攜帶了致病基因,發病和遺傳給下一代的風險很高,比如單基因糖尿病——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

MODY約佔糖尿病患者人數的1%~5%,目前已發現14種類型,分別由 14 個不同的致病基因突變所致,其中葡萄糖激酶(GCK)基因和肝細胞核因子基因突變型別較為常見。

MODY發病較為隱匿,臨床上很容易漏診,常在妊娠期糖尿病篩查中被發現。

常見的糖尿病型別如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等,它們多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下才發病。

以2型糖尿病為例,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

肥胖,精製食物和脂肪攝入過多的飲食模式,久坐、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這些環境因素就像導火索,激活了人體的致病基因,讓胰島素分泌和血糖代謝失控,糖尿病隨之發生。

相對而言,1型糖尿病遺傳背景可能發揮的作用更大,有些單基因疾病會直接導致1型糖尿病相關自身免疫性綜合徵。

多數情況下,有1型糖尿病遺傳傾向的人,在病毒感染、化學毒物和飲食等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下,體內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胰島β細胞,造成胰島β細胞大量死亡和功能衰竭,體內胰島素分泌功能持續下降,最終導致1型糖尿病的發生。

相對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發病年齡更小,我國很多患者發病時為10-14歲的青少年,“三多一少”症狀明顯,往往發病時就是非常嚴重的酮症酸中毒,由於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多依賴胰島素治療。

所以,糖尿病會不會遺傳?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嚴重。

圖:艾科·樂易捷2語音版血糖測試儀

藏在子宮裡的2型糖尿病遺傳奧秘

我們轉到更深入的話題:

父母有2型糖尿病,會遺傳給孩子嗎?

2型糖尿病具有遺傳傾向,但是否發病還受到後天的環境因素影響。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21年發表了一項很有趣的研究結果,“體力活動對2型糖尿病遺傳效應的修飾作用——中國雙生子佇列研究”,雙生子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胞胎,他們的遺傳基因非常相似,用來研究後天的環境因素對糖尿病發病的影響大小非常合適。

研究者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的推薦,將每週≥5 d、每天30 分鐘中等/高強度體力活動定義為體力活動達標。

透過對24 214名雙生子體力活動達標的研究發現,體力活動可修飾2型糖尿病的遺傳效應,體力活動達標可降低遺傳因素對2型糖尿病患病的影響。

所以,醫生經常說的“管住嘴、邁開腿”,真不是一句空話,確實是一種降糖“良藥”。

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是傳給下一代呢?這一切要從子宮裡受精卵結合的那一刻說起。

2022年5月,《中華醫學資訊導報》報道“黃荷鳳院士/徐國良院士團隊合力破解卵子起源的糖尿病代際遺傳之謎”的文章中,為我們解開了部分糖尿病的遺傳奧秘。

研究團隊以孕前糖尿病為例,收集了糖尿病小鼠卵母細胞利用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到代孕雌鼠宮內獲得子代。

在排除孕期和產後高糖環境干擾後發現,卵母細胞在孕前已被打上代謝異常的烙印,傳遞到後代引發子一代糖耐量受損、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了糖尿病代際遺傳。

簡單來說,父母所經歷的環境因素變化,如飲食、運動、肥胖、應激等代謝異常,可以被記錄在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的DNA資訊裡,引起生殖細胞中基因表觀修飾的改變並遺傳給孩子,先天的、後天所有因素隨時間一步步疊加下,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篩查將糖尿病家族史作為篩查的重要指標,因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發生糖尿病的風險確實要比正常人高。

圖:艾科·樂易捷2語音版血糖測試儀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如何阻斷糖尿病遺傳給下一代?

相比其他遺傳病,阻斷糖尿病遺傳的關鍵在於阻斷不良行為習慣上的“遺傳”,而不是基因層面的阻斷。

中國糖尿病患者超過1億人,可以說,糖尿病易感基因,幾乎存在每個家族、每個人的身體裡,阻斷糖尿病的意義不大。

很多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人群中,有著相同的生活習慣,父母愛高油、高鹽、高糖、高脂食物,孩子同樣也是這樣的飲食;父母肥胖不愛運動,孩子多半喜歡宅;父母愛熬夜玩手機,孩子也多半手機不離手……

如果孩子尚未患上糖尿病,就要帶頭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透過合理膳食、控制體重、適量運動、限鹽、控煙等生活方式的改善,來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

丹麥有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期超重與成年期的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明顯增加,但是如果能在青春期前恢復正常的BMI,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則與正常人相似。

所以,劉畊宏的《本草綱目》操,該跳還得跳!適應不了的,跳繩、慢跑、打羽毛球、踢毽子都可以,只要能從小控制體重,遠離糖尿病,那都不是事兒!

此外,如果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家族史,預防的另一個關鍵策略是及早進行糖尿病篩查。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薦, 具有下面情況的兒童和青少年屬於糖尿病高危人群,應及早篩查:

肥胖/超重且合併以下3項危險因素中至少1項:即母親妊娠時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一級親屬或二級親屬有糖尿病史;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綜合徵、高血壓、血脂異常)。

對於這些高危的兒童和青少年,宜從10歲開始篩查;青春期提前的個體,則推薦從青春期開始篩查。首次篩查結果如果正常,宜每3年至少重複篩查一次。

總之,糖尿病易感基因是先天的,真正得不得糖尿病的權利還是掌握在你手中。

瞭解更多糖尿病知識及血糖監測產品,請訪問:血糖儀|血糖試紙|尿酸儀-艾科On•Call

參考文獻:

1。 徐勇, 胡承, 楊濤, 等。 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篩查與診治專家共識。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22, 14(5): 423-432。

2。 焦陽, 李小英。 表觀遺傳與糖尿病 [J] 。 中華糖尿病雜誌,2017,9 (12): 732-735。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7。12。002

3。 突破!黃荷鳳院士/徐國良院士團隊合力破解卵子起源的糖尿病代際遺傳之謎 [J] 。 中華醫學資訊導報, 2022, 37(10) : 7-7。 DOI: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2。10。144。

4。 陳松建, 高文靜, 呂筠, 餘燦清, 王勝鋒, 黃濤, 孫點劍一, 廖春曉, 逄增昌, 俞敏, 汪華, 吳先萍, 董忠, 吳凡, 江國虹, 王曉節, 劉彧, 鄧健, 陸林, 曹衛華, 李立明。 體力活動對2型糖尿病遺傳效應的修飾作用——中國雙生子佇列研究。 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2021, 42(7): 1167-1173

5。 張波,楊文英。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及預防展望[J]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9,11(1) : 7-10。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9。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