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散文的北京》:用文學的方式更深地認識北京城 | 新書架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北京的秋天之美,被很多作家書寫,留下名篇佳作。在郁達夫的筆下,我們知道在北京的秋天“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其實,除了北京的秋天,北京的很多方面,都被寫進過經典散文中。比如《陶然亭的雪》(俞平伯),《我與地壇》(史鐵生)等。

9月25日,作為北京老舍文學院導師講義書庫第一輯,張莉主編《散文中的北京》散文集在北京首發。《散文中的北京》收錄了二十七位作者關於北京的散文佳作,從許地山、張恨水、郁達夫、鄭振鐸、王統照、老舍、俞平伯、廢名、沈從文到楊朔、林海音、汪曾祺、鄧友梅、肖復興、葉廣芩、史鐵生、劉一達、寧肯、彭程、祝勇、周曉楓、邱華棟、喬葉、袁凌、徐則臣、石一楓、侯磊。本書主編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她本人還是資深的文學評論家。2022年8月,張莉以評論集《小說風景》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

在《散文中的北京》中,讀者能夠鮮明地感受到許多作家對北京的情真意切。老舍先生在《想北平》裡這樣傾訴自己對北平的感情:“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裡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個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說不出而已。”

即使都生於斯,長於斯,不同時代的作家對北京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在北京長大的石一楓認為,老舍先生的話恰恰表明北京是難以概括的,難以概括是一座城市最好的特質,它能源源不斷地給予作家創作的能量,豐富作家的創作資源。對石一楓而言,書寫北京就像是拼湊一張巨大的拼圖,他總能在這個地方找到新的發現。發現新題材的過程,既是不斷探索北京這座城市流動的內部肌理的過程,也是拼湊北京這個變化的精神意象的過程,“我們的文學因為這座城市而複雜,這是北京作家的一個福分”,石一楓這樣說道。

侯磊也是北京人,他對北京的傳統文化、風物掌故興趣濃厚,曾出版散文集《北京煙樹》。侯磊的寫作深入到北京胡同的角落,筆下既有個人在北京的成長經歷,也涉及北京傳統文化中珍貴的那一部分,非常動人。

同時,北京也容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作家,他們來到北京,融入北京並愛上北京,作家喬葉就是其中的一員。喬葉心目中的北京“有著巨大的融合能力”,它是豐富、琳琅、斑駁的,吸收了五湖四海的文化之後又能夠進行本土化改良。但歸根結底,最打動喬葉的仍是北京的人情之美,它體現在隨處可見的生活片斷。正是這些“枝枝節節的什麼”,牽動著喬葉關於北京的寫作,直擊人心深處。在文學創作領域,因為語言特徵,有“京味”文學之說。作家寧肯提到,即使在書寫其他城市時,他書寫的方式仍帶有北京話的特徵,“用短句,講究乾脆利索”。

北京為何如此迷人?在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理論處處長、評論家嶽雯的主持下,周曉楓、徐則臣、韓敬群、張莉幾位嘉賓表達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周曉楓表示,北京既有古老的一面,也有現代的一面。這兩面同樣有分量,就像保持兩端平衡的扁擔。“古典的、傳統的東西恰恰有它的自重,所以可以有非常大的承擔和包容性,隨便風怎麼吹,它不會隨便跟著走。”正因如此,“所有吹過的風帶來新鮮的氧氣,新鮮的營養,新鮮的可能,能滲透到今天的生活之中”。因為有根,北京的創新性才特別有力量。“北京有源遠流長的滄桑感,有雍容大度的氣魄,也有特別活躍的、有潛能的、有爆發力的生長希望。”周曉楓總結道。

作為《散文中的北京》一書的主編,張莉教授在序言中指出,讀者會在這本書中看到浩大北京的“毛細血管”,“比如那些花草瓜果,那些日常點滴,那些人情事理……正是這些毛茸茸而富有質感的細節,才是北京之所以是北京的底色。”張莉教授還提到,在編選的同時,她以一個普通讀者的心態重新閱讀了這些散文名篇,並在這些文字中深入瞭解或者認知北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