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成都龍泉驛“城”長記:用公園城市“校對”產城融合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網-四川頻道

東安湖公園。嘉楠攝

如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是新發展理念下城市發展方式的“進化”目標。從這個維度看,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兼具生態本底和產業基底的優勢。

8月21日,站在成都東安湖畔,碧波盪漾,不時有水鳥在湖邊嬉戲……僅僅開放半年時間,這裡已然成為龍泉驛新的城市封面和流量入口——1-6月,東安湖公園人流量達600餘萬人次,銀沙灘更是火爆出圈,再次引領都市生活潮流。

從東安湖望出,圖書館、木棉花酒店、劇院、藝術中心等環湖而聚,更遠處,“一場三館”與龍泉山交相輝映……一座山水人城融合的新城呼之欲出。

2019年,成都城市發展的腳步遇上“大運”東風,東安新城應運而生。兩年多過去,東安新城片區全面開放運營,被定位為“城市新中心、產業新場景、區域新地標”。

如今,東安新城正在以一座未來新城的形象重塑著龍泉驛的城市格局。有觀點認為,其創造性地解決了過去多年“城市無心”的問題,這個“心”既是新型城市骨架的中心,又是彌合微笑曲線中製造業兩端(研發-後服務)的載體中心。正是東安新城的拔地而起,使得全區的城市化程序加快了5-10年,產城融合也躍升至新的高度。

2021年,龍泉驛GDP為1504。4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965億元,連續9年位居四川縣級行政區首位,在賽迪百強區排名第39位。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認為,“車城”龍泉驛的產業升級,給成都全市的“建圈強鏈”開了一個好頭:“一方面推動傳統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另一方面則是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大力推動電子資訊等新興產業佈局,很多做法都值得借鑑。”

格局之變:東安新城破題“城市無心”

在英國的“新城運動”中,米爾頓·凱恩斯從一座小村莊崛起為與倫敦、伯明翰等強關聯的活力新城,不乏像可口可樂、西門子、梅賽德斯-賓士等全球知名品牌的英國總部……

如今,成渝雙城之間的東安新城亦體現出同樣的趨勢。“當時建成區只有1。3平方公里,基本上就是白紙作畫、平地起樓的過程。”站在規劃圖前,東安新城的面貌在東安街道辦相關負責人的講述中徐徐展開——

圍繞成都“公園城市”新地標——東安湖生態公園,北岸是以體育中心為主的大運活力灣,西岸是以汽車產業文化展示為核心的創智藝文港,東岸建設以國際商務中心為主的總部經濟核心區。

“東安新城不搞工業,我們只聚焦產業研發、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核心功能。”作為未來產業場景和未來生活場景的雙重承載,越來越多的高階要素在此匯聚:木棉花酒店、萬豪酒店、東安閣酒店,以及成都七中領辦的東安湖學校等配套資源相繼落地,在“一山連兩翼”的新發展格局中,這裡已成為成都最具吸引力的區域之一。

“從建設到運營,東安新城既是公園城市新正規化,也是成都都市生活美學的全新樣板。”華潤置地成都公司未來之城專案建設方相關負責人認為,東安新城片區配套規模大、標準高,能夠承載未來城市的各種需求,並且逐漸會向外圍片區形成輻射效應。

其中,有一個細節被企業高管們反覆提及。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年會、行業論壇開始在當地舉辦,如東風雪鐵龍年度經銷商大會等。而在東安新城建設之前,當地都沒有對應的承載空間。

不過,龍泉驛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東安新城更大的影響在於“為城市造心”——

“空間層面,一改過去‘城市無心’的格局,‘心臟’(東安湖活力城)挨著主動脈(蜀都大道東一段),帶動整個空間結構調整”;產業層面,東安新城集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關聯帶動生活性服務業,也有利於全區產業結構最佳化。”

這個城市之心,不僅拉大了現有的城市骨架,帶動交通、乃至能源結構的最佳化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彌合了微笑曲線兩端研發和後服務之間的界限,以產城融合的方式促進當地產業和城市的同步進化。

從威馬汽車全球研發總部,到浙江大華、騰訊相繼“落子”,無不體現著這個邏輯。“不到一年時間,我們手上的專案(租賃)需求已經在4萬平米以上。”龍泉驛區投促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區上招引的很多研發類、總部類專案都想在東安湖片區租賃辦公樓宇或建設區域總部,這些迅速增長的需求,折射出這片區域的活力。

同時,作為全市三個做優做強重點示範片區的東安湖活力城,將聯動周邊城市規劃區域開發建設,輻射總面積29。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30萬的東安新城城市中心,進而帶動龍泉驛區形成“一心三片”城市發展新格局。

模式之變:建圈強鏈支撐能級躍升

回顧過去十餘年,龍泉驛從“水蜜桃之鄉”變身“國際汽車城”,從功能單一的產業大區轉變為功能複合的中心城區,產業的不斷進化亦是催生城市能級不斷躍升的核心動力。

眼下,龍泉驛逐漸迎來新一輪進化。今年4月,“建圈強鏈”首次寫入成都市黨代會報告,成為未來五年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的重要指南,龍泉驛開始承擔著汽車產業“建圈強鏈”的任務。

在全面開啟“再創業”,加速汽車產業向“新三化”轉型部署下,龍泉驛將新能源和智慧網聯作為主攻方向,目前已有6家車企匯入新能源車型,“招大引強”更是不遺餘力。

這種進擊的勢頭在資料上反映同樣明顯。隨著吉利新能源、信通院、威馬汽車等專案落地,龍泉驛新能源汽車產量“十三五”期間增長25倍,2021年同比增長112%。企查查資料還顯示,最近一年多以來,當地新增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註冊近300家,超過過去十年總和。

作為新能源汽車“心臟”,中創新航和億緯鋰能兩個百億級動力電池專案相繼在此落地。根據龍泉驛汽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個百億級動力電池專案落地後,龍泉驛將累計形成70kwh動力電池產能,未來能夠為超過100萬輛新能源汽車配套。

這使得龍泉驛在新能源賽道的佈局上搶佔先機,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事實上,四川鋰礦資源獨佔全國57%,資源優勢本就得天獨厚,而龍泉驛的核心競爭力更在於其硬核的產業底盤。

作為西南地區汽車工業主產區之一,龍泉驛2021年汽車製造業產值達1554億元,整車產量佔成都市97。7%,四川省89。6%,全國4。1%。這也是新能源巨頭接連落子龍泉驛的核心因素,即優厚的產業本底使得動力電池產業可以實現就近配套。

“我們目前有一汽大眾、一汽豐田、神龍汽車等在內的10家整車廠,一汽大眾發動機、博世底盤在內的560餘家零部件配套企業。”龍泉驛區汽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企業涉及研發、檢驗檢測、製造等環節,初步形成全產業鏈協同的汽車產業生態圈。

一面,擁抱新能源;一面,走向高階化。在全力向新能源和智慧網聯升級的過程中,龍泉驛的汽車製造產業正在悄然走向高階化。不久前,包括凡爾賽車型在內的“龍泉造”,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大放異彩。“凡爾賽C5X是成都造、銷全球的首款車型,涉及出口全球45個國家,隨著該車型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熱賣,成都工廠全年將衝刺近10萬輛的生產目標。”神龍汽車成都工廠廠長肖高峰說。

一汽豐田(成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則透露:“從去年6月匯入主力車型亞洲龍以來,產銷兩旺,已實現產能翻番至10倍以上,正在推動‘成都造’規模性走向高階化。”

在成都實施製造強市戰略背景下,龍泉驛的支撐作用越發明顯。“鞏固拓展製造業特別是汽車產業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的相對領先優勢,進一步增強策源能力、輻射能力、引領能力。”一個短中期發展目標是,力爭到2026年全區汽車產業“新三化”轉型取得重大成效,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翻一番。

在“以產興城、以城促產”邏輯下,龍泉驛產業升級所蓄積的動能,將進一步支撐其區域位勢能級躍升。

營城之變:理念更新探路城市未來

“綠道344。8公里、綠地219個,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2。6平方米……”指著全區用地規劃圖,龍泉驛區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展示著超過萬畝的生態公園體系——

“從西向東先是青龍湖公園,然後順著環城生態帶,透過東風渠公園(暫定名)下拉到東安湖公園、世界大運公園,最後到驛馬河公園、錦繡天府核心區,整個公園體系已經串珠成鏈。”

“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龍泉驛,已將生態公園體系貫穿全境。由此延伸,“立城理山治水優管理”被視作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核心抓手。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住建部聯合印發《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認為,公園城市本身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命題。在生態文明理念下,城市和自然的關係是“共生”,而非“掠奪”或“侵佔”。透過一個好的“城”的發展,來處理人、城、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

在產業升級的催化下,龍泉驛的產業空間與城市生活空間不斷融合。過去多年,龍泉驛的人才結構都是以產業工人為主體,但如今對於技術研發、高階服務等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已經不斷增強,人才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龍泉驛的產業能級和城市能級也進一步躍升。

如何更好地協調人、城、自然的關係?龍泉驛給出的答案便是“山水龍泉驛、活力汽車城”,即基於生態本底和產業基底,探索一種新型都市工業的綠色發展之路,走向山水人城和諧共生的未來城市。

如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中法成都生態園、一汽豐田等近零碳試點都是未來城市載體建設的生動座標。“產業要升級、城市要更新,要職住平衡……現代化城區往往是多種需求相融合的,最主要的就是產業、生活、生態三者要有機統一。”在成都智慧車城發展有限公司(成都西部氫能產業園開發、運營主體)董事長劉滔看來,龍泉驛正在建設集合研發、孵化、生產等環節的高品質空間,同時又是跟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綜合體。

斥資23億元的西部氫能產業園,預計2023年投運,將吸引30-50家企業入駐,吸納1萬人以上就業。這對於健全龍泉驛氫能產業生態,提升聚集效應,大有裨益。

作為全國唯一的國際合作智慧網聯汽車示範基地,位於龍泉驛的中德智慧網聯成都測試基地已經建成投運。如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也相繼在此重倉車聯網相關業務,產業生態的聚集效應逐步凸顯。

更進一步,龍泉驛已經申報車聯網先導區,開放中德智慧網聯基地等150餘公里的智慧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並提出“全區全域開放”的目標。這不僅能為自動駕駛相關車企提供試驗場景,也將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和便利性,助力成都國家級“雙智”試點建設。

“公園城市和都市工業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認為,西部“車城”龍泉驛圍繞東安新城的探索已經走在前列,即以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標準推動都市工業進化。

這,亦是給未來城市探路。(淡烻)

東安湖活力城一隅 。嘉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