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科舉四宴”是哪些?

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至清朝光緒年間結束,其間大約有1300年的歷史,這項制度和如今的高考制度其實是非常相似的,都是普通人通向官場或者改變命運的極其重要的一個手段,因此千百年來有無數的學子踏入考場,期待金榜題名時,然而中榜者通常遠遠少於落榜者,發榜的日子裡,有人笑,有人哭。哭只能躲起來哭,笑卻是會有很多人陪著笑。如今高考之後的狂歡尤其是金榜題名後的各種宴會一場接著一場,而在古代,學子們金榜題名後也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宴會,甚至還有官方舉辦的宴會,這裡就要提到古代科舉的四個宴會,我們通常稱之為“科舉四宴”。

“科舉四宴”形成定製並興盛起來是在宋朝,而產生科舉制度的隋唐時期,本身科舉制度就不是很成熟,雖有宴會的舉行,但應該並不多,很多時候都是學子們自己湊錢舉辦或者有人支援等,比如唐朝時期著名的探花宴。探花宴並不是專門為探花舉辦的宴會,而是金榜題名的學子們湊錢在杏園舉行宴會,會上眾人會從進士中選擇兩名年輕俊美的人作為探花使,騎馬在京城的各大園林採集名花,然後帶回到杏園,在宴會上用來迎接狀元出場。

被選為探花使是無上光榮的事情,也由此,探花在後來成為科舉考試的第三名,與狀元、榜眼列為進士前三甲,是所有學子夢寐以求的榮耀。明清時期,進士前三甲是可以從紫禁城的午門正門離開皇宮的,這可是僅有皇帝才能走的通道,即便是皇后,也只能在大婚之內才有資格從此門進入皇宮。

與探花宴相對的,唐朝時期還有官方組織的宴會,比如文科宴中的鹿鳴宴,提起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的句子,實際上這個宴會中的“鹿鳴”二字確實取自《詩經》中的這首詩。

《新唐書》中對於鹿鳴宴的記載是這樣的:“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通俗點說就是鄉試之後,中了舉人的學子,以及考場中的工作人員,還有地方著名的長老級別人物,在地方官的組織下舉行的一場宴會。宴會上宰羊殺豬,配有管絃之樂,吟唱《鹿鳴》這首詩。這既是對中舉的學子們的慶祝,又是對他們的勉勵,以期在接下來的會試和殿試中金榜題名。

殿試金榜題名後,會有禮部的瓊林宴等著進士們,這是比鹿鳴宴規格要高很多的宴會,畢竟皇帝很大機率會在宴會上出現,而且參與的學子都已經真正金榜題名,下一步大部分都要進入官場。瓊林宴是在北宋時期興起的宴會,在此之前的唐朝,舉行的是什麼宴會,我們不得而知,但既然鹿鳴宴存在,那麼殿試後的這個宴會應該也是存在的,只是沒有記載下來,後人也無法得知具體的情形,索性都冠以北宋時期才興起的瓊林宴之名。

瓊林宴的得名正是因為這場宴會在北宋都城的皇家園林瓊林苑舉辦,殿試結束後,皇帝宣佈金榜題名的進士名字,然後賜宴,於是瓊林宴就開始了。不過瓊林宴也不是一直都叫這個名字,後期還曾出現“聞喜宴”以及後來的“恩榮宴”,名字越來越直白、喜慶,但是都沒有瓊林宴傳播久遠,因此,後世仍舊用瓊林宴來為這場宴會命名。

相較於文科宴中的鹿鳴宴和瓊林宴,武科宴中的鷹揚宴和會武宴則名氣小很多,並且朝廷也並不是特別重視,很多時候甚至直接就不舉行,畢竟古代大部分時候都是重文輕武的,武官一向在朝中不怎麼受重視。

科舉考試一開始只是文舉,選拔的是文官,而到了武則天時期,武舉考試也被納入了人才選拔制度中,但是武舉考試的影響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不過也有不少人經由此在歷史上大放異彩,比如著名的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曾是武狀元出身。

有了武舉考試,也就是有為武舉金榜題名者舉行的宴會,與文科宴中的鹿鳴宴和瓊林宴相對應,武舉鄉試後舉辦的是鷹揚宴,而殿試後舉辦的是會武宴。

雖然明朝時期的李鉞曾說過:“中府官之有會武宴,猶禮部之有恩榮宴也。”但其實朝廷對此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重文輕武的思想一直存在,武科宴的舉辦實際上也只是時有時無,沒有的時候多,有的時候少,雖然都是金榜題名,但文武到底有別。

因此,科舉四宴之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和會武宴,傳到現在,大家脫口而出的只有瓊林宴,而對於武科宴中的最高宴會會武宴知之甚少,甚至從未聽說過。而鹿鳴宴的名氣也遠遠大於鷹揚宴。但不管怎麼說,古代朝廷對於科舉考試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才會在考試完畢之後經由官府出面組織考中的學子們參加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