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一個鐵道兵的半世紀“成昆情緣”:登上首發動車,想起築路艱辛,也想起長眠成昆線上的戰友

12月26日8點05分,一列“綠巨人”在晨曦中從成都南站出發,一路向南急馳。

從成都平原到橫斷山系,“綠巨人”穿過風和田野,扎進重重隧道……新成昆鐵路與成昆鐵路跨越半個世紀“時空對話”,時而交錯,時而並行。

77歲的鐵道老兵凌仲明沉默不語,陷入記憶深處。50多年前,成昆鐵路修建的艱辛,他至今歷歷在目。作為30多萬築路大軍之一,他把青春獻給了大山,獻給了鐵軌,獻給了黑夜裡的篝火……他想起風中烈烈飄揚的夢想,想起流淌的汗水和青澀的愛情,想起很多戰友長眠在成昆線上。

↑凌仲明乘坐首發列車抵達西昌

從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通車,到2022年12月26日新成昆鐵路全線通車運營,52年過去,成昆鐵路的傳奇故事仍在續寫。

半世紀前,成昆鐵路通車,凌仲明連夜坐火車前往西昌保障安全;

半世紀後,這一次,他受邀坐上新成昆鐵路首發動車,見證新的歷史篇章徐徐開啟……

當年修成昆鐵路

懸崖上的營地連帳篷都支不起來

凌仲明今年77歲,樂山市金口河區人,曾經是一名鐵道兵。

1945年,凌仲明出生在大瓦山下的大渡河畔一戶農家,凌仲明家庭窮苦,從小堅強勇敢、吃苦耐勞。

他的夢想,是參軍入伍。1964年,剛滿19歲的凌仲明報名參軍,並透過層層考核順利入伍。

凌仲明介紹,入伍後,他和戰友在峨眉進行為期半年的新兵訓練,訓練結束後,一群年輕人帶著夢想和激情,奔赴成昆鐵路建設一線。

回憶起鐵道兵當年在樂山峨邊——漢源烏斯河段施工時的艱辛,宛如昨天。

當時,唯一的公路只有一條單向的樂(山)西(昌)公路,還是新中國成立前修建的。“山路顛簸,全是泥濘,前面貨車、拖拉機開道,邊走邊修路,我們一路幫忙修路拉車。”在深山峽谷長大的凌仲明深知道路對山裡人的重要性,對於大渡河金口大峽谷也較為熟悉。但是眼前的築路場景,還是讓他感到驚歎。

1965年3月,隊伍步行、乘車前往位於金口河的營地,大貨車順著大渡河溯流而上,兩岸峻嶺夾峙,山谷由闊漸狹,由淺漸深。頭上山勢威猛,直逼雲霄。向前望,除了山還是山,一些外地的戰友被眼前這一幕嚇愣了。

“懸崖上,很多地方連一頂帳篷都支不起來,剛到的時候,我們都是割草砍樹木搭草棚子住宿。”凌仲明介紹,成昆鐵路沿線峭壁陡到什麼程度?一個連隊上去以後,很難找到一個住的地方。峭壁上的巖體異常堅硬,而身體懸空的戰士們就這樣一錘接一錘地擊打,一點一點地開鑿炮眼……

↑凌仲明(右二)與戰友修築成昆鐵路時合影

凌仲明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當時物資極度匱乏、裝置非常落後。由於成昆鐵路沿線幾乎都是懸崖峭壁,運輸裝置的大卡車根本進不來。所以雖然人進了工地,可修路的物料和裝置還遠遠地落在後頭,而要想修好一條施工便道,至少需要幾個月時間。沒有裝置和工具,大大影響了修路的進度,但是戰士們可不會閒著,他們拿著最簡單的工具就修起了鐵路。

鐵道兵按照各自分工開展築路工作,凌仲明所在的原鐵道兵十師負責樂山峨邊-雅安漢源烏斯河段施工。

參軍入伍前,凌仲明上過初中,還是共青團員,到了營地之後,凌仲明被分到了施工連隊,除了擔任連隊文書,他擔任了電工班班長,負責照明等。

曾經三次遇險 

鐵路修通才跟心愛的姑娘結婚

在築路過程中,凌仲明曾三次遇險。

第一次,是在大渡河邊用架架車拉河沙,在一個“之”字形的便道拐彎時,架架車負重太重,突然失控,凌仲明連人帶車從懸崖墜落,慌亂中,他抓住懸崖上的一株灌木驚險逃生。“當時懸崖有10多米高,下面是大渡河,戰友以為我犧牲了,還好我抓住了懸崖上的樹枝。”凌仲明表示,這是他在修築成昆鐵路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第二次,是在柏村車站一處懸崖架設電線杆時,重量近一噸的電線杆架設在懸崖上,戰士們有的拉、有的扛,嘗試了很多次,3個戰士因此受傷骨折,自己也在施工過程中差點跌落懸崖。最終,戰士們用血肉之軀在幾近垂直的絕壁上完成了電線杆的架設。

第三次,在灣丘段,一輛運送軌道的平板車失控,往低處滑行,凌仲明接到命令後,帶上一個班的戰士前往緊急處置,最終戰士們用數十根枕木在前方設定障礙,最終化險為夷。

在修築成昆鐵路的艱苦歲月裡,一個叫黃德香的姑娘闖入了凌仲明的生活。黃德香是凌仲明小學同學,也是成昆鐵路建設志願者,黃德香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參加義務勞動,保障樂西公路暢通。樸實善良、勇於奉獻的黃德香深深打動了凌仲明,凌仲明主動追求黃德香,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凌仲明也獲得了姑娘的好感。

↑凌仲明修築成昆鐵路期間與未婚妻合影

最美的愛情不是花前月下,而是攜手同行。

在修建成昆鐵路期間,凌仲明因表現突出被提幹,但是兩人決定把結婚的事情放一放。“當時我們倆商量,成昆鐵路修通,才結婚。”凌仲明坦言,做出此舉一是當時成昆鐵路建設工期緊,根本沒有時間結婚,二是擔心自己發生意外,耽誤了對方。

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建成通車,通車前,凌仲明接到緊急任務,連夜坐火車前往西昌,到了西昌後才知道,執行的任務是參加通車慶典安全保障。

當年9月,兩人在親友祝福聲中完婚,婚後,凌仲明又被調到其他鐵路線開展建設。

難忘犧牲戰友

每當說起他們的名字,總是黯然落淚

讓凌仲明永生難忘的,是戰友犧牲的場景。

1965年4月的一個下午,在大河峽1號隧道施工,工人下午4點左右進洞,約下午6點左右遇到啞炮爆炸,“這次事故有5名戰友犧牲,來自北京有3人,甘肅有2人,事發前,我也在洞里布線,布完線我就出來了,不出來,我都挨起了。”說起此事,凌仲明聲音哽咽了。

後來又在修建大河峽2號隧道時,遇到塌方,四川戰友高華春腿腳一部分被軋斷,這時為了救援該同志,衛生員拿出鋼鋸,用酒精消毒後,將受傷同志的腳鋸斷。“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傷員流血過多,在抬往羊子巖衛生站的路上不幸身亡。”

戰友宋明方,22歲,來自四川樂山夾江縣,時任班長,在大河峽2號隧道出渣的時候,不巧的是裝渣車後翻,車子前部的鐵爪將其腹部刺破,宋明方不幸身亡。

四川眉山市仁壽縣戰友張英,利用休息時間割草來蓋房屋。“路過剛打通的隧道,發生塌方,將其淹沒在泥土中,全連多人派出去找,第二天才發現張英的遺體。”

“北京戰友郭英喜,入伍三年,剛剛有探親假,在回家路上發生車禍遇難。”凌仲明介紹,郭英喜是部隊文藝專幹,入伍三年後接到回老家探親的訊息,激動不已。當時,郭英喜坐貨車回家的路上,那時基本都是貨運車,運載人數少,為了方便只有坐車廂上。在峨邊縣境解放崗(小地名)段發生車禍,郭英喜從車廂上摔下身亡,為了不影響鐵路修築程序,郭英喜被就地安葬峨邊,未能回到老家。

↑凌仲明翻閱當年老照片,想起成昆往事

樂山峨邊——雅安漢源烏斯河段鐵路修築完成後,原鐵道兵十師又被派到米易縣境內修築成昆鐵路米易段,戰友鄭重福就犧牲在了灣丘紅巖子1號隧道內。那天早上,鄭重福起床後感覺胃口不好,他沒有吃飯,便提早趕到工地幹活。鄭重福在灣邱紅巖子1號隧道內開電瓶車,開車過程中,發現電瓶車螺絲鬆脫,於是便爬到車底下擰緊螺絲。不料,後方來車撞動了正在修理的車,撞擊導致他的頭部、胸部受傷,很快就犧牲了。

在凌仲明家中一本發黃的影集中,至今還儲存著戰友鄭重福生前的一張照片。

這些戰友犧牲的故事,凌仲明至今記得清清楚楚,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樣貌,依然清晰地銘刻在腦海中。每當說起這些名字,他總是黯然落淚。

凌仲明在原鐵道兵十師、十一師服役,歷任副班長、班長、排長、連長,前後20年。轉業到地方後從事政法工作,直到退休。

記下首發體驗

“替戰友感受一下,清明掃墓告訴他們”

12月26日,坐上新成昆鐵路的動車,凌仲明難掩激動,又努力平復自己的心緒。他拿出紙和筆,用正楷字寫下每一個橋樑和隧道的名字。他說,“兩個時代的技術,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他見證了時間飛度,見證了歷史風華。

如今,在樂山安享晚年的凌仲明每天堅持鍛鍊,身體依然硬朗。老人喜歡熱鬧,偶爾會和戰友小聚。在火車上,和曾經的戰友一起,回憶過去的時光,有開懷大笑,也有熱淚盈眶。

作為“老成昆”建設參與者,從新成昆鐵路開建起,凌仲明就一直關注著建設進展,期盼著早日通車,自己也可以乘坐“復興號”再看看這一路風景。“那些長眠於老成昆的戰友是感受不了了,我替他們感受一下,清明節掃墓的時候告訴他們。”

↑凌仲明準備乘坐首發列車前往西昌

據悉,成昆鐵路動車開通後,老成昆線上仍保留了一對公益性慢火車。“小慢車”與“復興號”,時速32公里與時速160公里,快慢之間,見證了新老成昆線的世紀變遷。

新成昆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成都出發三小時車程可以抵達西昌,這樣的速度,讓凌仲明驚歎不已。

凌仲明說,成昆鐵路帶動了成昆沿線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發展、交通大發展,鐵道兵功不可沒。新成昆鐵路的建成通車意義重大,將提速沿線的經濟、旅遊的發展,給當地群眾出行帶來更大的便利。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楊靈 部分圖據受訪者

編輯 官莉 何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