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世界最大遠洋船遭強陣風襲擊擱淺,中國臺灣貨輪長賜號全身受損

蘇伊士運河,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亞洲與歐非兩洲往來的主要通道,世界上最重要也最頻繁的航線之一。

而今天的蘇伊士運河,是世界上最尷尬的河道。因為就在剛剛過去的3月23日,中國臺灣航運公司長榮海運旗下的集裝箱貨輪“長賜”號再從深圳市鹽田港市往荷蘭路特丹港的途中,因在河口南端6海里處突如其來的強陣風襲擊,導致這艘長400米,寬59米,排水量達22。4萬噸的世界最大遠洋船之一全身偏離航道並擱淺。

由於這艘體型巨大的輪船幾乎是橫在蘇伊士運河,導致南來北往的船隻全部被擁堵,甚至還差點兒發生撞擊事故。

事件發生後,儘管埃及方面迅速出動,採用牽引船牽引,挖沙船挖掘河道等方式疏浚河道,但都微乎其微。

因為全長約193公里的蘇伊士運河承擔著全球約12%的貿易、8%的液化天然氣以及每天約100萬桶原油的運輸量,所以全身牢牢“嵌入”河岸的“長賜”號,將影響航道通行數日。而蘇伊士運河作為全球最為繁忙的水道之一,這一意外狀況也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國際市場尤其是原油市場的劇烈波動,甚至引發新一輪的蝴蝶效應。

畢竟,蘇伊士運河雖短,但歷史卻相當的源遠流長;蘇伊士運河雖小,但卻有著扭轉乾坤、改變世界歷史程序的巨大能量。

對此,英法兩國早已泣不成聲。因為某種程度上說,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英法兩國殖民帝國的徹底沒落,但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才讓這兩個大國一夜回到解放前,並再也沒有了上躥下跳且耀武揚威的可能。

而埋葬兩大殖民帝國的人,名叫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事件的導火索,是美英出爾反爾的一筆貸款。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輝煌勝利,讓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更打破了西方列強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的鼓舞了第三世界國家反帝國主義的鬥爭,從此世界範圍內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而埃及也摩拳擦掌,1952年7月23日,埃及自由軍官團領導人納賽爾陸軍中校發動埃及革命,推翻了法魯克王朝,點燃了中東民族解放運動的星星之火。

革命成功後的納賽爾躊躇滿志,不僅有重整埃及軍備,帶領阿拉伯世界死磕以色列,捍衛巴勒斯坦利益的雄心,更有在尼羅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壩,解決工業用電和社會改革問題的經濟需求。

為此,納賽爾要求美英兩國和世界銀行提供資金。美國本來有意幫忙,但看到埃及在1954年9月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通商協定,在1955年10月和敘利亞建立聯合軍事司令部,深感盟友以色列利益受損的美國態度逐漸消極。

而從1954年開始從埃及撤軍的英國也心有不甘,在1956年7月中旬美國決定終止對阿斯旺水壩的貸款之後,英國也緊隨其後,埃及瞬間陷入困境。

雖然蘇聯一再表示願意貸款,但納賽爾出於不結盟的考慮並未接受,而是在7月26日決定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依靠運河的過路費為阿斯旺水壩募集資金。

納賽爾的操作,深深挑戰了英法的底線。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殖民帝國,英法兩國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開拓了面積空前廣闊的殖民地,英國更是成為日不落帝國。而英法之所以對蘇伊士運河乃至埃及如此重視甚至大打出手,就是因為蘇伊士運河扼守亞歐通道,一旦被對方切斷就意味著必須繞行好望角,這個不僅耽誤行程更耽誤心情。

而當埃及宣佈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完全驅逐,不僅嚴重損害了英法的經濟利益,更讓它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因為一旦埃及轉投蘇聯的懷抱,切斷蘇伊士運河,尤其阻斷石油航線,那麼當年奧斯曼帝國阻斷東西方交通的噩夢就將重現,雖然二戰後英法在東方的殖民地基本丟得七七八八,但畢竟還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

而且更重要的是,彼時的埃及只是一個地區強國,英法則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埃及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是對英法的極大挑釁,是對英法地位的極其不尊重,是真正的叔可忍嬸不可忍。

所以當納賽爾走出了國有化蘇伊士運河的一步後,英法很快上躥下跳,併發誓要武力報復。

本著“先禮後兵”的原則,英法先是對埃及進行威脅和制裁,凍結了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運河公司的基金。

而後英法美三國大肆叫囂蘇伊士運河“國際化”,決定將蘇伊士運河提交安理會討論。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煽動幾百名外籍職員離職,但埃及領航員成功保證了航運暢通。

在納賽爾始終不上道的情況下,英法決定上演全武行。不過為了保證打擊效果,英法拉上了阿拉伯世界的宿敵以色列,並約定由以色列在前打頭陣,英法聯軍隨後就到。為了表達對以色列炮灰精神的感謝,英法特意加大了對以色列的援助。

金錢的力量是巨大的,以色列很快就在10月29日於西奈半島和埃及軍隊接上了火。而在以埃兩國打得如火如荼的情況下,英法在10月30日下午6點,向埃及和以色列下達了最後通牒,內容包括:

兩國政府立即停止在陸、海、空的敵對行動;

兩國軍隊相互後撤,埃軍撤至蘇伊士運河西岸,以軍撤至運河東10英里處;

埃以政府同意英法聯軍暫時佔領富阿德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城,作為隔離埃以軍隊以及保障一切國家船舶根據國際法在運河航行的保障。

收到最後通牒,以色列很快回復同意,畢竟英法和自己穿一條內褲。而納賽爾則在30日深夜拒絕通牒,並在31日上午6點命令尼羅河流域和蘇伊士運河區的防空部隊進入戒備狀態,並將此前在西奈半島嚴陣以待的軍隊撤回蘇伊士運河和開羅。

納賽爾的姿態,大有“你算哪根蔥”的不屑,就差“你過來啊”的怒吼。

而再度被無視的英法兩國更加出離憤怒,誓要用行動表示“我們不僅是蔥,更是會讓埃及流淚的洋蔥”。

10月31日晚7點,英法聯軍轟炸埃及機場,揭開了武裝侵略埃及的序幕,在英法聯軍海陸空三軍的猛烈進攻以及以色列的配合下,埃及很快不支,節節敗退,但損失慘重的埃軍仍然堅決抵抗。

埃及的反侵略鬥爭,得到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同情和支援,多個阿拉伯國家紛紛與英法斷交,並對英法實施石油禁運,高歌猛進的英法聯軍在道義上極其被動。

而更尷尬的是,昔日和英法沆瀣一氣的美國竟然反水了。

11月1日,美國在聯大緊急大會上丟擲立即停戰的提案,隨後被高票透過;

11月5日,剛剛從波匈事件中抽身的蘇聯,建議與美國共同出兵“制止”侵略,並同樣向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表示決心以暴制暴,使用武力恢復和平。

這一嚇可見不得,英法聯軍當時就hold不住了,而美國作為以色列的堅定靠山此時態度也極其“中立”,也就是曖昧,這讓英法更是體會到了西伯利亞的冰涼。於是僅僅開戰一週,英法聯軍就於11月6日宣佈停火,並在12月22日全部撤走。

隨後,以色列也在1957年3月8日從西奈半島撤出,埃及取得了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鬥爭的巨大勝利,奪回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

蘇伊士運河危機,雖然時間很短,但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

首先,埃及雖敗猶榮。

雖然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損兵折將,甚至在多個戰場一敗塗地,但終於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從此蘇伊士運河的過路費,同石油、旅遊、僑匯一起,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之一;而經歷了這次惡戰,作為敗軍之將的埃及收穫了阿拉伯世界的尊敬,埃及一度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在中東有了更強大的號召力。

其次,蘇聯收益頗豐。

蘇聯的“路見不平一聲吼”,除直接嚇退了英法,更以反帝反殖民的姿態,成為中東民族主義者的靠山,在這個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打開了局面;不僅如此,蘇聯還透過幫助埃及的方式,在蘇伊士運河這個咽喉之地有了影響力,對資本主義陣營同樣是一個巨大威脅。

再次,美國無本萬利。

沒有英法的隕落,就沒有美國的真正崛起。所以當英法兩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一敗塗地,進而徹底失去主動權的情況下,美國順勢而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與此同時,透過背棄以色列支援埃及,美國也獲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好感,為接下來美元石油霸權等的謀篇佈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最後,英法人仰馬翻。

戰場上的高歌猛進,是英法聯軍最後的迴光返照,從此殖民帝國時代一去不返,廣大殖民地紛紛獨立,屬於英法的時代徹底結束,不得不接受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邊緣化的尷尬命運。

戰後的英法,為了應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嚴重威脅,選擇了放下宿怨,抱團取暖,由法國和德國主導的歐洲一體化程序也穩步推進,最終誕生了實力強大的歐盟。

而英國作為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在經歷了蘇伊士運河危機的“洗禮”後,也終於認清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殘酷現實,從此作為美國祖宗的英國順勢跪在美國的牛仔褲下,併為了美國的利益前赴後繼。

而以色列,則繼續在美國似是而非的支援下,在中東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可以說,一次蘇伊士運河的危機,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程序。不知這一次運河危機,會引發哪個大國從神壇跌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