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人的說話方式也這樣文的嗎?古人的說話到底是白話文還是文言

古文是個好東西,往往幾個字,就頂現代漢語幾十個字,可是有一個疑問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古人的筆下都用文言文,可在生活中,說話的方式也這樣文縐縐的嗎?他們用的到底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今天小編就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原始時代時,人們開始掌握用叫聲來交流,最早的口語方式是“咿咿呀呀”的單音節,並沒有如今流利的話語,只能適用於生活中的簡單溝通。舉個例子,大家圍捕野獸,只會發出一個這樣的單音節——殺。大家坐在一個喝酒,只有一個單音節——吃。(當然也可能是食,或者是啖等等)

在秦漢的時候,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六國競相歸附,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可是在語言方面,六國人在一起交流,也是非常困難的。秦始皇才開始書同文,車同軌。當時秦朝的普通話叫做雅音,士大夫們都以自己一口流利的雅音為榮。湖北曾經出土過一封秦軍士兵驚寫給母親的信,驚在信中寫道:“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內同……以衷,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由此,秦朝這個沒有多少文化的小兵,寫的白話文應該就是秦漢時期流行的口語模式。

唐宋時期,由於地處中原地帶,其通用的官方口語開始形成地域化,並不是再以首都為準,不過此時的民間口語已經形成了現代普通話的雛形,這宋金兩國通使交流時,宋人記錄金人譯語,也經常用白話文。如金將完顏粘罕對馬擴道:“見皇帝說:射得煞好,南使射中,我心上快活。”從這句話就能看出,宋朝時所謂的上流社會口語也開始漸漸向現代口語靠攏。

到了元明之時,文學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元曲中有一個經典的名作叫《竇娥冤》,如“他有一個女兒,今年七歲,生得可喜,長得可愛。我有心看上他,與我家做個媳婦,就準了這四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這都是關漢卿用白話文進行書寫,內容易懂通俗,可以看出在元朝之時,白話文已經開始普及。明代的普通話發展最為迅速,由於明代最出色的就是小說,而這些民間小說都是面向民眾開放,因此都是採用白話文進行書寫。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都是出自明朝,觀瞧裡面的文字,《水滸傳》曾記載“小人祖居在這裡,都只靠賭博討錢為生。這片菜園是俺們衣飯碗,大相國寺裡幾番使錢,要奈何我們不得。師父卻是哪裡來的長老,恁的了得!”從這句話裡我們就可略窺當時明朝普通話的發展程度,這為後來的清朝普通話形成奠定了基礎。

清朝時期,曾經有不少的洋人來到中國,當時西洋的攝影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朝有很多的影像資料被儲存至今。清朝的末帝溥儀就說了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在東京審判的片段中,溥儀作為證人出席了審判,當時溥儀的發音和吐字都極為清晰,與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沒有二致,他面對法官的詢問,這樣說:“你問的是哪一年,這個不太記得了!”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曾經以滿語為母語的溥儀皇帝,已經在開始說普通話了。根據以上的文字資料,我們可以推斷,其實古人所說的口語,跟我們現在是有差別的,但距離現代越近,古人的交流越接近現代的口語,但小編有個善意的提醒,假如各位有幸能穿越到古代,估計靠著自己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恐怕真的無法和老祖宗們進行深刻的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