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hr】資料是如何被資料所綁架的?這些技巧你一定要知道| 資料精選

編輯導語:隨著資料的重要性逐漸被大眾所熟知並且重視,現在不少設計都要以資料為導向,產品和開發也要圍繞著資料去折騰手中的產品,可是這樣真的會取得最優效果嗎?資料可以輔助佐證思維和想法,讓設計少走彎路,但是如今的設計驗證已經被資料所封印了。

距離放假也就還2周左右了,本想著劃劃水摸摸魚放飛一下,沒想到又被hr安排了一場交叉面試,幫另一個團隊把把關;也是因為候選人的定位是team leader(大概是設計經理的級別吧),所以還是本著認真的態度去的。

可能是因為認知的不同,我試圖牽引他去驗證自己的設計的時候,發現他給我的反饋更多是沒有資料許可權,拿不到資料,不瞭解資料等等理由。

在結束了這場不太順暢的面試後我反思了下這個問題:難道沒有使用者資料,設計就不可以自證了麼?資料驗證不應該是輔助你的方法麼?ta怎麼就成了設計的第一驅動力呢?

一系列的反問不由的讓我想起一個段子:假如沒有身份證和戶口本的情況下,怎麼證明你爸是你爸?

在這個簡短的小段子裡你不難看出是體制的限制導致形態的畸形;將其帶入到工作當中,這個話題就成了:使用者資料當道的趨勢下難不成真的沒辦法自述清白?我不太清楚,所以不如就試著跟大家聊一聊這個令人嗤之以鼻但又不得不跟隨的話題吧。

一、正確看待資料驗證

那麼如果整個產研是流程一局王者對戰的話,我寧願把這個環節比作輔助,而非核心輸出位(你懂我的意思,不是說輔助不重要哈):

在資料還未成為主導的時代,我們對資料還懷著敬畏之心,只有當方案需要被認證或久久難以決策的時候才會拿出少數資源去驗證,看看資料情況以分辨方案之間的優劣。不過基於此的前提一定是在當下的環境裡,我們已經把方案做的足夠好了。

二、自證設計的方法和工具

講這個話題前先說個題外話:理論上來講,人們往往無法從直覺判斷的時候才依靠客觀的理論支撐,所以當你去面試的時候,不管你怎麼苦口婆心的跟面試官解釋你的設計何等優秀,換來的永遠都是對面的一句:“你怎麼驗證呢?”

這無非是因為你兩還沒有建立起信任關係,在任何信任沒有的前提下,姿態低的一方往往需要拿出相應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是個有貨的人,to面試官是這樣,to老闆同樣也是。

在人情社會里我們從來都是對信任毫無保留,對陌生心懷疑慮,這種做法是人之常情,對誰都是,不必因為自己遭遇過就憤憤不平…

脫離使用者資料的時候,用工具來驗證設計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顏色驗證的文章,透過wagc2。0標準去推導使用最好的色系;在產品設計中同樣有“可用性測試”的方法幫助驗證設計,比如:

但老實說這也需要樣本量,一定程度上還是依賴資料的,我就不過多介紹了;重點來說一下工具:Google lighthouse。

解釋下,lighthouse是一款由谷歌團隊開發的一款開源的網站效能測評工具(適用於H5或web產品),其主要目的是透過內建wcag標準的辦法,識別和修復影響你網站效能、可訪問性和使用者體驗的常見問題。

使用方法很簡單,在chrome瀏覽器的應用商店裡搜尋下載安裝後,拓展程式了就有了這麼一個logo:

接下來找到你想要評判的產品,點選“lighthouse”跳轉頁面後稍作等待,就會得到一個基於wcag標準的自動化分析表:

這 4 個維度依次是“效能” 、“可用性測試”、 “最佳實踐” 、“SEO(搜尋引擎最佳化)”。作為設計師我們重點關注前兩個就好,簡單列一下:

效能裡還有很多指標,當然,最重要的這三個可能需要你著重關注,再就是“可用性測試”。

對於這塊來講,lighthouse分了自動化檢測和手動檢測2個部分,前者基於wcag的規範是可以被標準化的,但後者適當的涉及到頁面佈局邏輯 / 元素狀態等無法被標準化的部分,需要設計師自己去手動檢測。

Lighthouse最侷限的一點就是隻作為web產品去檢查可用性,但也恰恰是手動檢測這個環節,他們提供的標準適用在任何產品上:

涉及內容之廣基本把 UI/UX 的所有模組給包含了進來,先了解2個名詞:

w3c:指全球資訊網聯盟創建於1994年,是Web技術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國際中立性技術標準機構;

wcag:是w3c釋出的可用性標準,就這麼說吧,這兩玩意一個是爹(機構),一個是兒子(作品)。

掌握了上述的方法,就可以用在世紀的工作中了。

下圖是我在彙報工作時候用到的一頁,主要是講設計的合理性,因為產品上線不久,我並沒有資料可以驗證團隊的設計,但站在專業的角度上,這份標準讓大家買了單。

所以如果你的產品檢測出來相對還不錯的話,就可想而知不管是彙報的場子還是面試的場子,最最靚的崽也就非你莫屬了(我在彙報工作的那一刻有一種秒殺的喜悅感湧上心頭~)。

最後想說下,不管是資料驗證還是上述的方法自證,都不可以太過強調,他們只是輔助證明的一種方式而已,產品設計的方向不可以一味的依賴於驗證環節,好的產品通常是“一意孤行,不被理解”的;哎,強行上個價值,一起共勉吧~

三、總結

當下產研的每一個環節似乎都在談資料導向,我們每時每刻都盯著資料不斷的折騰手中的產品,各種最佳化也好,各種測試也好。

但高階的產品和設計也許是“一擊致命”的,基於對產品和使用者深入的理解而作出的決定,我們談革命也好,引領設計潮流的蘋果也好,最多是用少量的實驗資料去分析,而不是用大量的線上使用者去做實驗。

資料終究是輔助佐證思維和想法,其本質是讓設計少走彎路,非主導,非命門…

本文由 @負能量補給站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