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使用者畫像、使用者標籤和使用者分群之間的區別和聯絡,你的產品在哪裡?

編輯導語:如今在這個大資料時代,每個人在網路上都有一些“標籤”或者定位;做產品也是如此,你面對的使用者是誰?他們是什麼樣的人?都要做好分析,精準投放;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使用者畫像、使用者標籤和使用者分群之間的區別和聯絡,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最近總有人問我,使用者畫像、使用者標籤和使用者分群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呢?

我們先把使用者畫像,使用者標籤,使用者分群這幾個名詞的意思搞清楚。

一、使用者標籤

首先標籤是給我們的個體使用者進行屬性判定的附屬值,通常是人為規定的、高度精煉的特徵標識;它根據使用者在網際網路留下的種種資料,主動或被動地收集,然後儘可能全面細緻地抽出一個使用者的資訊全貌,從而幫助解決如何把資料轉化為商業價值的問題。

比如使用者常年購買尿不溼,我們會標籤為年輕媽媽,使用者常年買鋼筆水可以定位為學生。

其實生活中也經常用到,我們無形之中就會被貼上標籤或者給別人貼標籤,比如你是95年出生的,別人就會叫你90後;比如你身邊的朋友,你可能會形容她/他是“白富美”或“高富帥”,這些標籤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個人或一類人進行了說明,你一聽到這個標籤就知道他大概是什麼樣子的。

和分群不一樣,標籤是個人或企業的屬性,是可以重複的,標籤越多,我們對別人的瞭解就越全面;在工作中,你可以為使用者貼上各種標籤,甚至可以透過標籤來快速搜尋到目標使用者,只要你貼的標籤夠多夠準確,你就能夠快速及時瞭解你的使用者。

二、使用者分群

分群就是基於某一維度,把目標人群分為不同的群體。比如按照性別來分群,從身份證層面上可以分為男性和女性,按照年齡來分類,可以分成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

各行各業也可以基於自己行業特點來分類,比如教育行業可以分為首次試聽使用者群、二次試聽使用者群、購買使用者群、復購使用者群等;再比如商務在面對客戶時可以基於某一維度給客戶進行分類,比如基於客戶的購買階段,可以分成陌拜客戶、意向客戶、潛在客戶、簽約客戶等;

也就是說分群是建立在同一屬性基礎之上的,比如利用標籤進行使用者分群,然後進行區別對待;在資料庫裡,有不同業務線,不同知識成熟度線,不同購買旅程線,都可以進行分群,進而進行精準營銷和影響。

與此同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分群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之間彼此互斥;比如在教育行業,如果這個使用者是首次試聽使用者,那他在現有階段絕不會是購買客戶或者復購客戶,就是說使用者分群的劃分是絕對不會覆蓋重複的。

三、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畫像這個名詞就比較專業了,這一理念是互動設計師之父阿蘭·庫珀提出來的,他是這麼定義的:使用者畫像是真實使用者的虛擬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真實資料之上的目標使用者模型。

在一個產品誕生的最前期,有需求的時候就有了使用者畫像,使用者畫像可以具體到例項;比如,張雪,女,30歲,活躍平臺抖音,關注業務解決,人力資源績效管理……;有了這個畫像,就可以在投放,策劃,內容創作,很多地方腦海中進行使用者畫像的印證,有效避免策略不匹配。同時使用者畫像也可以在過程中不斷的完善最佳化。

我們前面說過了使用者標籤的含義,到了使用者畫像這裡是不是有一點混淆?

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使用者畫像的核心工作就是給使用者打標籤,每個標籤分別描述了該使用者的一個維度,各個維度之間相互聯絡,共同構成對使用者的一個整體描述,這些標籤集合就能抽象出一個使用者的資訊全貌。

標籤化是使用者畫像最直觀的解釋,但它不等於使用者畫像;使用者畫像區別於標籤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以資料為基礎,我們貼標籤甚至可以憑直覺、憑感受,但是使用者畫像的成立一定是經過大量的資料分析之後抽象出來的,它更加的真實、全面、立體。

四、目的

我們的目的不是弄清三個名詞的含義,我們的目的是“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驗證理論”,搞清楚三個名詞的含義只是幫助理解,更重要的是在運營過程中,我們要用它們提升使用者增長。

我們說資料一直是各行各業的核心資產,蘊含巨大價值,但資料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沒有辦法直觀的看到其價值。

這時,為了挖掘其價值,作為方法之一,使用者標籤誕生了,得到了使用者標籤體系之後,要如何構造使用者畫像?

使用者分群來了,透過對使用者進行分群等各種綜合手段,從而更好的對使用者進行歸類處理,透過標籤、使用者分群構建起企業的目標使用者畫像人群;並透過相似使用者群體的尋找,完整垂直使用者增長,更好地幫助企業構建精細化運營閉環,最終提高企業效能和使用者滿意度。

以某買賣二手房以及查詢房價app為例,該客戶成立之初就希望打造一個從使用者角度出發解決問題的產品;首先透過梳理自身業務的需求,並根據需求來定製化的構建相應的使用者屬性,將使用者資訊標籤化後透過分析使用者的歷史行為路徑、習慣、偏好等屬性,把具有一定特徵的使用者劃分為一個群體,這樣就能得到用於不同業務應用的使用者分群。

比如運營人員需要選擇一批對二手房有購買意願但並未購買的人進行再一次營銷推送,就可以透過標籤選擇最近一個月看過二手房房源詳情頁並且瀏覽過估價結果頁;同時未購買的使用者建立一個分群進行二次營銷,並在後期透過這個分群來判斷它的購買情況。

在良好的使用者體系構建基礎上,還可進行使用者畫像的有效應用,比如該企業透過使用者行為資料以及分群系統,套用RFM模型從忠誠度和變現能力將使用者分為付費低頻最近不活躍、付費低頻最近活躍、付費高頻最近活躍、未付費低頻最近活躍、未付費低頻最近不活躍、未付費高頻最近活躍六類。

再根據篩選出來的使用者的一些使用者行為、所佔比重、購買偏好等構建一個整體的使用者畫像,將使用者群體切割成更細的粒度,使運營從粗放式到精細化,以多種運營觸達手段,像簡訊、推送、活動、優惠券等等,對使用者進行驅動和挽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寫在最後

無論是使用者分群、使用者標籤還是使用者畫像,其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助力企業精準營銷實現增長。

尤其是使用者畫像,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卻難以用好,多數情況下會淪為形式主義;不能想當然的歸納一個齊全完備的體系,卻忽略了畫像的核心價值—使用者畫像首先得是商業目的下的使用者標籤集合。

並不是有了使用者畫像就一定能驅動和提高業務,而是為了驅動和提高業務,才需要使用者畫像。

作者:諸葛io,微信公眾號:諸葛io

本文由 @諸葛io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