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去南通!看“江海兒女”如何挑戰長江,弄潮大海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這是乾隆皇帝曾經給大臣們出的對聯。

或許有小夥伴會說,只聽過北京有個通州,南“通州”在哪兒呢?

其實,南“通州”在現代已經不叫“通州”了。

後來,北京通州改為通縣,南“通州”便改稱南通了。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南“通州”就是現在的江蘇南通。

江海門戶 通江達海

南通是一個水運特別通達的地方,因為它離著長江入海口特別近,通江達海,所以自古就有“江海門戶”之稱。

南通一開始不是這個樣子的。

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一片叫作“胡逗洲”的沙洲,經過江水經年累月的衝擊、沉澱,沙洲面積不斷擴大,漸與大陸相連,並不斷向外延伸拓展,便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平原。

南通建城是在後周顯德年間,當時設了通州(今南通),並築了一座周長六里的城池,城中一條十字街,連著東、西、南、北四門,城外開挖了一條環城濠河。

現如今,南通古城的格局還是當時的樣子。

劉濞通河運

南通的水運的發展,要從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說起。

西漢初年,南通一帶是吳王劉濞的封地,為了將自己的封地發展起來,劉濞決定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煮海水為鹽,開銅山鑄鐵”。

雖說南通這個地方盛產海鹽,但是運輸卻不方便,這是一片退海之地,到處都是河沼,很難運出去。

這時候有謀士便建議,開鑿一條人工運河。

劉濞很滿意這個建議,但是卻遭到了朝臣的反對。

以古代的條件來說,修建運河是一件費時費力費錢的大工程,非常勞民傷財。而且那時候吳國的局勢剛剛穩定下來,國庫也不充盈。

朝臣提出的這些反對意見很現實,但這些都沒有動搖年輕的吳王,因為他看到了運河開通之後會給吳地帶來怎樣的發展。

後來,劉濞用了整整41年時間,開鑿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條運鹽河。

自此以後,這條運鹽河上舟船往復,使得吳地逐漸發展成為西漢初年最富有的地區。

後來,古城人又修了一條串場河,把運鹽河與濠河連線起來,透過縱橫交錯的水網,可以直達揚州、洛陽。

朱清達海運

元代時,為了拓展向外發展的新通道,南通人把目光投向了大海。

朱清闖蕩江海十幾年,十分了解附近水域的情況,為了尋找新的南北航運路線,他決心開拓一條北上大都的海運航線。

他先是針對黃海沿岸沙多灘淺的特點,改良船隻,打造出六十多艘平底海船。

有了精良的船隻,還需要技術高超的水手。

聽說朱清要開拓航線的訊息後,城中的船工紛紛報名,願意跟隨他出海冒險。

喝下鄉親們的壯行酒,朱清帶著幾百名勇士揚帆北上。

船隊在海上無數次死裡逃生,用了整整七個月,終於抵達大都,從此開闢出一條長期穩定的南北海運航線。

在這之後,南北經濟互通有無。財富在通江達海的交流中不斷匯聚,南通成為江海平原上一座富饒的城。

四通發達的運河航運和直達大都的海運航線,使得南通形成了海陸並行的水運交通網路,南北的人員、風物在這裡相互交融,南通成為了“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的通衢之地。

實業救國 祈通中西

南通人向人們介紹自己的家鄉,總會概括成“一山一水一人一城”。

“山”指的是狼山,“水”指的是濠河,而“一人一城”,說的就是張謇和南通。

那麼,這位張謇是何方神聖,竟能成為一座城的代表?

清光緒年間,41歲的張謇進京趕考,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金榜奪魁之後的張謇卻並未在官場中尋求步步高昇,而是奉張之洞之命創辦了大生紗廠。

那時的中國,還處在封建時代,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十分強勢。

為了發展民族工業,生活在通江達海之地的張謇,率先行動起來。

他回到家鄉四處籌措資金,著手開辦技術最先進的大生紗廠。

而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學習技術容易,難的是思想觀念的轉變。

一次,有工人在工作時沒有按照規程操作,手臂差點被捲進去。

張謇瞭解情況後,發現大家對工業化的企業生產並不適應,甚至還有很強的抗拒心理。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積極學習國外工廠制度,進行科學管理。

他的管理制度非常細緻,且非常具體,從車間工人到門衛、清潔工,甚至是消防人員的安排,沒有一項不落到實處的。

在細緻嚴謹的近代工業化管理制度下,工廠的效益越來越好,工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大生紗廠成為中國人民自己管理的第一家近代工業化企業,為南通近代工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謇以南通為基地,以棉紡業為中心,興辦了一系列實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國的麵粉、玻璃等產業從此開始起步。

而南通,也從那時起就和世界各地的發達國家做起了生意。

風雨飄搖的世紀之變中,張謇“祈通中西”的理念,打通了一條思想上的“運鹽河”,從而建設出一座中國最早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城市。

江河風土的豪邁大氣,海派風情的溫婉細膩,賦予了這座江海之城獨特的氣質。古老的南通城,在新的時代裡通達四海,匯通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