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朱三太子之謎:到底擁有多少實力?為何折磨了清朝整整三代皇帝?

經常看清宮型別電視劇的朋友們,或許對一個歷史人名不會陌生,那就是朱三太子。

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朱三太子這個人,以及和他關聯的傳說,就如同一個在紫禁城盤旋的幽靈一般,困擾著、折磨著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直到乾隆那回,竟然還有一些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起義。那麼,一個疑問來了:朱三太子真的存在嗎,為何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呢?

其實,朱三太子一直都沒有找到,始終都是清王朝高層的一塊心病。

清初近60年,有關明室的最大疑案,也是入主華夏的清廷前期最為警惕的事情,當是崇禎帝的皇子下落與真偽問題。

中國王朝史數千年,改朝換代的次數更僕難數,以異姓取代前朝之事也是屢見不鮮。一般而言,對於前朝的皇族或血脈,只要對方不挑事基本上都不至於趕盡殺絕,至少也要做做樣子先優容一段。

而清朝的特殊點在於,它的入主,不僅是異姓,也是異族,更是偶然得天下的,還缺乏心理準備,在武裝實力及民心歸向上都沒有信心,所以對於前朝皇子這樣的“政治遺留”問題是最有戒心的。雖同是異族稱帝,它和元朝還不大一樣,蒙古人橫掃天下的資本它是不能望及項背的。

所以,從順治元年的那年冬天開始,以京城“劉姓詐稱皇太子事件”為埠,“大明朱三太子”的不斷出現,像埋在紫禁城深處的一顆顆地雷一樣,一直困擾了大清帝國最高層近一個甲子。不管是不是真有“朱三太子”躲過了劫難,亦或還是有人冒充,對新朝來講都是巨大的陰影和幽冥,是辮子皇帝們的心頭大患。

如同傳聞中的前朝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訪朱允炆下落一下,找到各種“朱三太子”然後徹底斬草除根,是清王朝開國前期維穩的主要工作之一。甚至搞到後來,是不是要找到“朱三太子”都不再是要點了,藉此名目撲滅任何殘餘勢力、打擊所有反抗力量、全面消除隱形威脅才是目的。

所謂“朱三太子”,明確一點,指的是崇禎帝的第三個皇子朱慈炯(民間又有朱慈璊、朱慈英等叫法),或者泛指崇禎死前留下的三個皇子。

崇禎生有七個兒子,其中二、五、六、七子均早殤,當1644年春李自成直搗北京時,皇子中只剩下太子朱慈烺、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慈炤,在崇禎上吊前授意下改穿民依,流落民間。據一些學者考訂,當年他們分別為16歲、11歲、9歲,此後都不知所蹤,又時不時冒出,真假難辨。

清定鼎至於中期,社會輿情非常詭異:一方面,清廷當年,是以傳檄宣佈“義師為爾復君父仇”的名義入關的,不得已戲要做足,表面上始終宣告尊重前朝王子,用多爾袞的話說,“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其來告之人亦給優賞”,但實際都是殘酷誘捕殺害;另一方面,明知這是要掉腦袋的,但“朱三太子”卻在這幾十年間如同雨後春筍一般聯翩現身,此起彼伏前仆後繼,這些人不斷地去挑動中央王朝的神經,然後一一送命。

明知是在刀山火海中舞蹈,何以“朱三太子”還會續續不絕,我自己推想的原因也有幾個:其一,人心思漢,很多反清民眾,有意打出擁戴太子的旗號來,以此作為巨大號召力反清復明,比如順治12年蘇北朱周稘的假冒,清廷為什麼這麼如臨大敵,原因也在於此——這倒不是“朱三太子”有多大實力的問題,而是對他影響力的憂慮;

其二,江湖無賴在民間行騙。典型的是順治13年直隸某人以此搞廟會賺香火錢、康熙12 年落第秀才楊起隆的裝神弄鬼等;其三,有些地方官員急切需要靠這個搞“政績”表功,製造了很多冤案;其四,為了安撫人心,表示前明血脈已經斷絕,搞定自身的“合法性”問題,清廷本身也會推出真假“朱三太子”來處決以掩人耳目。

現在的史學研究,一般都認為,清初花樣繁多的“朱三太子”,其實無一正宗,均為“復刻版”。“原裝”的朱三太子從未出現,至於到底是早就凍餓拋屍荒野了,還是明智地隱藏在了民間終老,還真難以說清楚。

關於清初“朱三太子”疑案,現在搞研究的,都比較信從民國時明清史大學者孟森的意見。

他在那本名著《明清史論著集刊》一書裡,收有《明烈皇殉國後紀》一文,比較細緻地考證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直到康熙四十七年,隨著“王士元案”的審理結束,困擾清廷60餘年的“朱三太子”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這也是“朱三太子”在民間的最後一次現身。

為什麼是“最後一次現身”,我想,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朱三太子”在此前後無法再掀風作浪,當然核心原因不是清廷的鐵血鎮壓,而是“造反”也好,“反清復明”也好,到了此時,已基本失去了民意基礎。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此時天下早已承平日久,老百姓安居樂業,除非大明鐵粉和亡命之徒,不大有人願意去跟隨“太子”去刀口舔血了。

所以,“朱三太子”,自始至終終究只是民眾表達不滿的一個名號。它也告訴我們,封建王朝歷史上的任何統治者,如果老是腐朽地一味欺榨百姓,那麼,來自民間的“朱三太子”們其實就是抓不完,也永無法殺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