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文丑本可大獲全勝,卻因自己的一個錯誤決定,導致命喪關羽之手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袁紹、沮授、劉備和文丑。原文如下:

玄德從容進曰:“明公只聽一面之詞,而絕向日之情耶?備自徐州失散,二弟雲長未知存否;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面長鬚之人,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紹是個沒主張的人,聞玄德之言,責沮授曰:“誤聽汝言,險殺好人。”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帳下一人應聲而進曰:“顏良與我如兄弟,今被曹賊所殺,我安得不雪其恨?”玄德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將文丑也。

袁紹大喜曰:“非汝不能報顏良之仇。吾與十萬軍兵,便渡黃河,追殺曹賊!”沮授曰:“不可。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乃為上策。若輕舉渡河,設或有變,眾皆不能還矣。”紹怒曰:“皆是汝等遲緩軍心,遷延日月,有妨大事!豈不聞兵貴神速乎?”……玄德曰:“備蒙大恩,無可報效,意欲與文將軍同行:一者報明公之德,二者就探雲長的實信。”紹喜,喚文丑與玄德同領前部。文丑曰:“劉玄德屢敗之將,于軍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時,某分三萬軍,教他為後部。”於是文丑自領七萬軍先行,令玄德引三萬軍隨後。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斬殺顏良後,袁紹經沮授提醒,欲殺死劉備洩憤。劉備巧妙應對,不僅令袁紹轉怒為喜,還使得沮授遭到袁紹的怒斥。隨後,大將文丑提出率部為顏良報仇,劉備表示願意隨文丑一起前往前線,之後便發生了關羽誅文丑的故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袁紹口中的“兵貴神速”, 意為用兵以行動迅速為可貴。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郭嘉傳》中的“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不過這個故事卻是有真有假。關羽在白馬斬殺顏良是歷史的真實,但誅文丑卻是小說作者根據宋元以來的三國話本影響而虛構出來的情節。這一點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再次不再贅述。

談到小說中的這一情節,其實有個非常有趣的地方。上面提到,當沮授告訴袁紹斬殺顏良之人是關羽時,劉備雖然極力狡辯,但後來在提出跟隨文丑一起前往前線時又說:“二者就探雲長的實信。”可見對於此事也抱著懷疑態度,想去一看究竟。劉備放出這番言論時,文丑也在場。但當袁紹同意劉備隨自己參戰時,文丑卻說讓劉備率軍跟在自己後面。這個主意非常愚蠢。

試想,如果文丑將劉備放在前軍,劉備就會與關羽相逢。如此一來,不僅文丑不會死於關羽的刀下,這一仗說不定文丑就會大獲全勝。但從文丑的這番表態來看,荀彧說他是個“一勇之夫”一點都沒錯。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