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江豚歸來創全球小型鯨類保護“中國經驗”

7月5日,江豚“淘淘”16歲“慶生會”上傳出的好訊息——人工繁育江豚二代(YYC)順利成活,讓國人振奮不已。記者連日來採訪發現,中國科學家在多年來的江豚保護工作中,創造出了世界小型鯨類保護的“中國神話”,也摸索出了一套世界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經驗”。

7月5日,江豚媽媽洋洋和小江豚YYC在水中嬉戲。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中國神話 長江江豚“保種”種群初步建立

江豚保護主要有三大措施,即在棲息地建立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飼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鬍煒介紹,中科院水生所是長江江豚研究和保護的國家隊。在國家和沿江各地方主管部門的領導支援和水生所四代科學家40年努力下,長江中下游已建成10個豚類自然保護區和遷地保護區,保護了長江中下游1700多公里近三分之一的江段,也是未來長江江豚種群恢復的最重要水域。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介紹,1990年,水生所科學家從長江遷移5頭江豚入湖北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2021年最新普查結果顯示,31年間天鵝洲江豚種群增加到100頭,且近幾年每年新生小豚達到8頭以上,成為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的範例。

目前,除了天鵝洲長江故道外,在湖北湖南交界的何王廟/整合長江故道、安徽西江長江故道也建立了新的長江江豚的自然遷地保護區。另外,在銅陵夾江也建立了一個半人工飼養的遷地種群。

如今,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區江豚種群總數量已達到150頭左右,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過15頭以上江豚出生。水生所科學家原創的“自然遷地保護”已經對150頭江豚成功實施了“保種”,初步建立了長江江豚“保種”種群,為長江江豚的“保種”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全球小型鯨類保護的“中國神話”。

中國經驗 江豚人工繁育取得突破進展

水生所科學家還採取科學手段保護江豚種群,2015年以來參與組織了多次保護區之間不同江豚種群之間進行個體交換,比如,12頭鄱陽湖江豚安家湖北,以改善江豚遺傳結構,豐富江豚的遺傳多樣性。此舉加強江豚種群的可持續發展,為長江江豚的保種上了一把保險,是長江江豚保護的一大成就。

在武漢白鱀豚館,一起過生日的還有2頭江豚,它們都是6月出生。一頭是剛滿3歲的江豚e波,它的父母分別來自江西鄱陽湖和湖北天鵝洲,是豐富江豚遺傳多樣性的例子;一頭是江豚“淘淘”剛滿1歲的兒子YYC,這標誌著在人工環境中出生的子一代江豚也能成功地繁殖後代,江豚人工飼養取得完全突破。

1996年開始,水生所的白鱀豚館開展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工作。2005年,世界第一頭出生在人工環境下的江豚淘淘誕生。如今,江豚“淘淘”也有了自己的後代。

據瞭解,人工繁殖江豚並不容易。人工環境中母幼自然行為的重現很困難,江豚在野外自然環境中的行為很難在狹小的人工水池中自然重現,正常的母幼關係很難建立起來,幼豚成活率的大幅提升難度大,人工干預的空間也非常有限。水生所科學家透過一些適當干預,如營養調配、社群關係的構建等,能夠有效地促進長江江豚的成功受孕。科學家對長江江豚的整個妊娠期、撫育期都有了較深入的瞭解,在人工環境下江豚繁育成功的機率得到了提高。

武漢作為 長江武漢城區段頻現江豚身影

長江江豚是一種小型齒鯨,是江豚屬唯一淡水亞種,僅生活於長江中下游幹流及與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陽湖。作為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狀況是長江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

總體來看,長江江豚種群數量迅速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種群數量極度瀕危的現狀沒有改變。據科考研究,目前長江江豚數量僅有1000餘頭。去年,武漢市等沿江省市實施長江“十年禁漁”等措施,長江生態迅速得到有效恢復。2020年底,中科院水生所宣佈,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資料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長江漢江兩江交匯處和天興洲水域有江豚路過的蹤跡,極可能在未來成為江豚的活動水域。長江武漢段頻頻出現江豚身影,數量之多、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都是近10年來少見。(記者高寶燕 通訊員孫慧 鄧曉君)

出品: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