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人口不到1億的德國為何能打造2300多個世界名牌?

高度文明的社會、科學技術是不夠的。公平有序的法治化管理、相對平衡的財富分配、不受歧視地得到廣泛保障的社會福利系統,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之上。

這個概念體系應該基於正確的信念,不然就華麗蒼白了。人們必須正確認識自己,才能處理社會關係中的許多問題。

德國魯爾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歐洲交通的運輸樞紐。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它周圍有9個較為發達的鄰國。

自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以來,這個中心地理位置變得尤為重要,其間航運、陸、空道路條條經過德國。它是歐盟和北約的一員,德國被稱為“歐洲的走廊”也位於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

便利與歐洲其他國家及工業區貿易往來的優越地理位置。魯爾地區擁有優越的煤炭資源,他的儲蓄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三,煤炭擁有量佔全國的90%。煤炭種類齊全,煤炭質量優良,熱值高。

德國魯爾地區的地理位置大致位於歐洲中部,魯爾地區鐵路運輸網密集,面向東西,公路四通八達。溝通4條流水河和4條河的運河網為魯爾地區提供了便利的航行條件。魯爾地區是世界上尤為重要的工業區,其消費市場是以德國為中心,輻射歐洲甚至全世界。

德國早期重工業等產業發達,此後第一、第二產業鋪天蓋地。

工匠精神成為德國製造業必須跟隨、內化、實踐的基因,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需要工匠,與工匠緊密相連。自2016年以來,德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引得各國開始效仿起德國的“工匠精神”。

但德國的“工匠精神”不是說模仿就能模仿的,德國之所以如此強大是因為曲折的歷史發展和精密細緻的手藝。這種德國獨有的精神和德國力求上進的精神品格才會使德國的先進技術遙遙領先。英法與60年代開始產業革命的先驅國家不同。德國作為歐洲內陸國家,產業革命起步較晚。

但因為德國剛起步時人才和技術的缺乏,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德國的工業製造業非常落後,遠不如英國和法國等國家。正因為如此,德國當時的領導人出臺政策藉著向其他國家學習的理由,開始效仿英法國家的先進技術來完善自己的製造業。所以這才在其他國家留下了極差的形象,使德國的名譽嚴重受到損害。並且當時英國的一個知名人物製造的刀具和剪刀還被德國的某些企業所模仿,成為了德國所生產的物件。

不僅如此,德國還將生產出來的東西又重新賣給了英國,還加大宣傳力度聲稱自己生產的刀具和剪刀經久耐用,沒有什麼可以媲美。這嚴重地引起了英國政府和英國人民的不滿,使英國人民開始牴觸德國製造,使當時德國的產品成為了偷竊,廉價,低質量的代號。

而在1887年,英國為了抵抗德國製造,制訂和修改《商標法》條款時明確規定所有德國的商品必須打上“德國製造”的標籤,否則就不接受德國商品,這無疑是一種侮辱。其目的在於揭露產品的來源,引導消費者的共鳴,從而使消費者抵制“德國製造”。德國企業知道此事感覺到英國對他們的侮辱,自此開始了自身發展的程序。

為了改變其他國家對“德國製造”的不良印象,塑造自己的工業品牌優勢,德國於1887年開始覺醒,進行了一系列的全面改革。大部分企業把質量問題作為企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提出“佔領全球市場,市場是質量,不是便宜貨”的口號,就開始了嚴格要求產品質量。這時德國政府也齊心協力要德國製造現狀。人民和政府聯起手來共同抵抗困境。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德國人民開始發憤圖強改變當時現狀,使德國近幾年的產品質量明顯提高,甚至在其他的領域德國製造優勝於其他國家的製造業,自此德國製造逐步地發展起來,甚至在一些領域數一數二名列世界前茅。

德國不只是懂得努力,還及時做出改變,讓自己的產品更適合市場需求。因此,他們發明了許多綠色植物裝置和農具,以方便人們的生產。然後充分發揮敬業的敬業精神,這樣才能生產出讓世界滿意的產品,根本不需要銷售。

德國人不需要為了節省成本而摧毀“德國製造”的金字招牌。只要屹立不倒,德國產品就永遠暢銷全球。綜上所述,德國雖然人口不到1億,但擁有2000多個世界知名品牌。原因是它將工匠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德國的人數不多,但是“濃縮的都是精華”這句話沒錯,德國人民都很愛崗敬業,認真刻苦。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

德國人民天生都是固執的,所以德國公司兩極分化很嚴重,有的在泥潭裡拔不出來,有的品牌在全球範圍內好評如潮。然而,德國沒有一家公司是一夜暴富的。他們不會投機取巧的。只要找到自己適合的領域,就能努力工作,專心學習。

另一方面,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商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他們可以失去良心,標榜自己的好品質和低價。德國人從來不相信有這種說法。首先,他們的工業原料很多需要進口,所以成本肯定會高;其次,他們內心的手藝不允許他們偷工減料。

所以德國產品雖然比較貴,但是很耐用。德國人的追求是賺錢,同時保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現在的中國人總在學手藝。什麼是工藝?問心無愧是第一要務。如果古代的工匠都是投機取巧的,世界上就有那麼多精美的工藝品流通。

政府還在法律、制度和職業教育領域不斷出臺政策,這種精神逐漸成為德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一種基因,需要人們在製造業中遵循、內化和實踐。正如赫爾岑說過:“科學要求所有的人都心甘情願地付出一切,不要別有用心,以便獲得平靜知識的沉重十字架的報酬。”

德國人無論在工作,生活,交際上,都是工業化的習慣。講究的是精準。這不是不戰敗國的問題,是基礎的國民素質問題。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好壞與政府治理是密切相關的。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並非如此,它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特徵。所以一個國家有這種工匠精神成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