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哪吒如何由佛教護法神演變為道教神?形象改變,蘊藏作者隱晦思想

導語:哪吒如何由佛教護法神演變為道教神?其形象改變,蘊藏作者多少隱晦思想,否定程朱理學

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了一陣哪吒熱,那麼你知道哪吒的最初身份嗎?其形象是如何演變的呢?哪吒的最初形象是佛經中護法神,他與毗沙門天王的關係說法不一,但多數文獻資料表明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毗沙門天王是佛教中鎮守北方的護法神。

《毗沙門儀軌》記載“常領天兵護其國界,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

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第三子,為何在《封神演義》中變成了陳塘關總兵李靖之子了呢?毗沙門天王的身份與李靖融合到一起,大概的時間是在唐朝國勢衰頹的中晚唐時期,當時,唐朝西北邊疆領土喪失殆盡,百姓生活疾苦,迫切需要一個能夠領兵驅敵收復領土的英雄,這時人們對英雄的崇拜更加強烈。

唐朝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時代,在唐肅宗時就尊封姜太公為武成王,並建立武廟十哲,武廟主神是太公望,其中還包括唐朝的開國元勳衛國公李靖。巧合的是李靖的戰功皆發生在西北地區,而佛教中四大天王信仰中,最著名的毗沙門天王其鎮守區域,護法護教區域也在西北地區。這種軍事上功業和地域上的相近,時間久了,慢慢兩人形象就融合在一起了。

當毗沙門天王和李靖身份混合後,哪吒自然就過繼給了李靖,其“拆骨還父,析肉還母”的佛教故事也轉嫁給到了李靖父子感情衝突上。在《封神演義》中哪吒也是李靖第三子,當李靖毀其行宮後,遭到哪吒追殺,燃燈道人授予李靖玲瓏塔才鎮服哪吒,讓父子二人和好如初,此時託塔李天王的形象才在小說中出現,哪吒作為託塔李天王地三子的形象最終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固定下來,哪吒從一個佛教護法神完全中國化了。

哪吒形象為何由佛教護法神變成道教神?

在《封神演義》中,有許多佛教神向道教神轉變的事例,哪吒由佛教護法神轉變為道童靈珠子,為蓮花化身的施法者佛陀變成了太乙真人,觀音菩薩被複原男身變成慈航道人,佛教中文殊、普賢兩尊菩薩也變成了文殊廣法天尊和普賢真人;這三者都被移入了道教元始天尊的玉虛宮;燃燈古佛變成了燃燈道人,這一系列的變化,間接地反映了佛道之間在競爭中融合的關係。

《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其實大約在宋代,哪吒就已經由佛教神袛變成了道教神袛,在佛教傳入中原之前,道教則是本土宗教,在佛教傳入、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與道教既有激勵衝突,也有彼此相互融合吸收,最後過渡到互相借鑑和影響。

當佛教傳入中土之後,在傳統思想、王道政治、民族心理習慣等方面曾遭到頑強抵抗和排斥,道教試圖透過“三武滅佛”等手段消滅佛教,但最終沒有取得勝利,反倒是二者出現了互相學習和交融。例如,佛教惡學習老莊學說,有些佛教徒也效仿道教徒煉丹,以求長生不老。

道教也學習佛教的教義和經書,甚至有的道教徒還禮佛敬僧。另外,道教為了爭取更多的信徒,在崇拜偶像和經書典籍方面與佛教抗衡,便把佛教神袛拿來轉變為道教神袛,以充實自己的力量。

當然,在《封神演義》中諸多佛教神袛都被轉移到道教門下,不僅是佛道相互交融的結果,也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結果。特別是到了宋代,儒家融合佛家、道家產生了新的儒學——理學。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影響更大,明代統治者認為三教對於明政權的鞏固各有側重,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於這種認識,明朝以儒家“明治天下”,以佛道“暗裡天綱”,這種三教合一的思想影響著明朝各個方面,《封神演義》就是明確地宣揚三教合一的思想。

由此可見,哪吒形象的變化,有佛教護法者最後被演繹為道教神袛,是佛道鬥爭融合的結果,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共同塑造的形象。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哪吒的形象不僅僅是一個伸張正義,降妖除魔的孩童神,戰鬥神,哪吒形象經過千百年來的演繹,其背後蘊藏著巨大的意義。

筆者認為,哪吒形象有如下價值和意義,

首先,哪吒是以仁易暴的先行官

,在《封神演義》中,作者許仲琳極力塑造了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把商紂王昏聵殘暴,荒淫無度描寫的淋漓盡致;而與此同時,作者又不惜筆墨地對文王讚頌,對西岐和平生活的嚮往。

《封神演義》描寫的西岐“民豐物阜,市井安閒,和容悅色,謙讓尊卑,西岐之民,無妻者給予金銀而娶;貧而愈期未嫁者,給予金銀而嫁;孤寒無依者,當月給口糧,毋使欠缺”。

由此可見,作者多麼渴望像文王一樣能夠實施仁政的君主出現,嚮往西岐一樣的理想世界。要實現這種理想,必須靠武力鬥爭。哪吒是姜子牙西岐軍營的先行官,姜子牙是完成武王伐紂任務的核心人物,哪吒則是完成這個事業的主力戰將。

在武王伐紂戰鬥中,哪吒殺出了反抗紂王的第一槍,每一次兩軍對陣,哪吒幾乎都充當先鋒,他驍勇善戰,忠心可嘉,為西周立下無數戰功,所以哪吒的行為也集中體現了反暴君的必然性,哪吒力戰群敵的背後,不僅是他自身超強的本領,師父所賜的武器和所教的法術,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和民意所在。這樣的民本思想是哪吒和西周最終勝利的原因。

其次,筆者認為,哪吒身上寄託反理學,反封建秩序的思想

;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去人慾”,遵守封建的三綱五常道德規範。自宋以後,元明清三朝,統治者多將程朱理學作為官方統治思想,將程朱理學作為人們日常言行是非對錯的主要準則,程朱理學在一定歷史時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到了明清兩代,程朱理學也體現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其僵化的思想成為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特別是扼殺人性的思想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正是對於程朱理學的深刻認識,《封神演義》作者徐仲琳在哪吒寄託了強烈的反理學思想。

哪吒身上蘊藏著作者強烈反理學思想,首先,哪吒童心未泯,率性而為的真人形象

,哪吒因為天氣炎熱去東海洗澡,遇到醜陋巡海夜叉,當哪吒看到藍臉紅髮,滿口獠牙的怪物時,出於人得本能反應,斷定這怪物是人見人罵的畜生,於是他懷著厭惡之情一圈將其打死。等到敖廣上門問罪時,哪吒竟然理直氣壯地說“我在這裡洗澡避暑,跟他沒有什麼關係,他來罵我,我就打死了他,也無妨。”這話純粹出於一位不諳世事的率性天真兒童之口。

當哪吒打死龍王三太子敖丙抽其筋後,龍王前來問罪,哪吒竟以為將龍筋還給他就沒事了呢!由此可見哪吒的動機十分單純,只是率性而為,並無任何惡意。哪吒“無知者無畏”的任性純粹與本真,在長輩中眼裡是是非不分,令人髮指的惡劣行徑,卻不知赤子之心最可貴。

筆者認為,作者徐仲琳竭力宣揚哪吒“童心”就是對倡導“存天理、滅人慾”程朱理學的否定。程朱理學首先考慮的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原則以及倫理綱常,認為“物慾”就是惡,汙染了“天理”之善,從而鼓吹“人慾”是萬惡不赦。而“童心”則聚焦於生命個體本身,肯認人的本真、私慾以及自我價值。

其次,反對扼殺人性的封建孝道,

如果說哪吒打死巡海夜叉,打死龍王三太子,石磯娘娘對戰是出於誤會的話,那麼哪吒直呼其父親名字,追殺李靖則是對傳統孝道的反叛。關於孝道問題,我們在前面講哪吒與孫悟空的區別時已經詳細講述了,此處就不在囉嗦了。總之,到了宋元明時代“三綱”已經上升為天理,君權、父權、夫權更加絕對化,出現了許多愚孝、愚忠行為。

對父母“不論曲直”絕對順從為孝的基本要求,其孝道的本質就是統治階級愚化百姓,用來維護統治的重要思想武器。統治者大力宣揚孝道,表面上是要百姓善待父母,實際上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這也暴露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性。

哪吒剔肉還骨的舉動並沒有博得父母的同情和愛憐,反倒有無事一身輕,不再耽誤仕途的清淨和安寧,這就是幾千年來所遵奉“父為子綱”的孝道,哪吒勇於反抗父權,反抗孝道,其實就是對封建權威和封建統治的反抗;當哪吒最終被父親玲瓏塔所降服時,意味著父權的勝利,哪吒骨子裡的叛逆思想最終屈服於宗法制度,那隻不過是作者為了適應中國本土文化的需要。

再次,哪吒反對象徵皇權的龍王,

在我國古代文化中,龍象徵著皇權,歷代統治者一旦登上皇位總以真龍天子自居。哪吒在東海洗澡引發的衝突,以小孩的眼光看問題,憑本性先後打死了夜叉李艮和龍王三太子,並且還抽出龍筋給父親束甲。龍象徵著封建帝王,龍王掌管著興雲佈雨在封建社會都有無上權威,但哪吒無視“王權”,敢冒犯龍王,並且揭去了龍王的鱗使其屈服。

哪吒敢於反抗龍王並且制服龍王,其實是作者借哪吒說事,借“童心無知”這種隱晦的方式,表達作者的“有知”,即對封建權威的痛恨,哪吒捉弄的不僅僅是龍王,而是人間帝王;哪吒冒犯不僅是龍王的權威,而是統治者的權威。

參考文獻:《西遊記》、《封神演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