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畢業就拿200萬年薪!看完“華為天才少年”的作息表,網友沉默了

作者 | 芒來小姐

大學畢業第一年,

進百強企業,享全球視野,

拿200萬年薪?

這種“天上掉餡餅”的美事,

真的發生在了江奎身上。

江奎今年27歲,

是2019級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

上個月,

他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

華為“天才少年”計劃是什麼?

這是指創始人任正非為了吸引頂尖人才,

計劃用天價薪酬,

從全世界招攬20多名“天才少年”。

江奎,正是其中之一。

他憑什麼入選?這份履歷足以給出答案:

在校期間參與6個專案研究,

發表30多篇論文,

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獎學金,

被評為2019-2020學年度優秀研究生標兵……

優秀得讓人歎為觀止。

為了提高效率,他羅列計劃表,

詳細到早中晚,多工並行。

生活娛樂也不耽誤。

江奎喜歡健身、閱讀、打籃球、吃美食,

性格開朗,

還有一個貼心女友。

這麼完美,妥妥的“人生贏家”了。

你得承認:

世上真有“天才”這回事,

但不是“天生的人才”,

而是“天造的人才”。

哈佛大學成人研究調查發現:

比起高智商和好體魄,充滿愛的環境,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的確,想要出類拔萃,

自律、天賦和創造力缺一不可。

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讓孩子模仿、趕超、複製。

沒有理解,也沒有陪伴。

自律得不到栽培,

天賦得不到關注,

創造力也得不到發揮。

眼睜睜看著孩子走向平庸,

卻無力補救。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但怎麼造?如何成才?

這裡面大有學問。

理解,讓孩子從平庸中開出花來

除了江奎,

還有一位“華為天才少年”,

是某影片平臺百萬粉絲博主“稚暉君”。

相比江奎,他更加不按常理出牌。

騎腳踏車摔了個狗啃泥,別人會想:

那我下次小心點。

稚暉君卻想:

我要發明一輛不會摔倒的腳踏車!

他花了4個月時間鑽研自動化技術,

鼓搗出一輛“真正的腳踏車”:

能自行,能繞行,

能精準感知路徑,還能在欄杆上跑。

將普通腳踏車改造成“黑科技”,

這項技術國內外都尚未成熟,

稚暉君一個人就做到了。

網友歎為觀止:

“一個人頂一個團隊,不僅全面,而且精通!”

其實,這輛腳踏車就是稚暉君自己。

他出生於工薪家庭,從小沒上過培訓班,也很少接觸高科技。

但他有一項愛好:

拆家電。

童年時期,他是“毀電器大魔王”。

家裡的電視、收音機、吹風機……都曾被拆得一地零碎。

換做別的父母,早就怒火中燒、男女雙打了。

可稚暉君父母對此的態度,竟然是:

放任不管。

他們是廚師,不懂電器,就把舊家電送給兒子,任由他拆。

稚暉君並不是“天才”,

他原本只是一個普通孩子。

只是從小熱愛科技,

又被允許盡情探索熱愛。

於是小小年紀,就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鑽研科技。

為了實現目標,

他“改造”了自己:

本科讀電子科技大學,

碩士讀演算法專業。

行動力、硬知識、軟功底三樣俱全,

能力全面無死角。

20多年日積月累下來,

才有瞭如今的他。

能夠發明很多科技產品:

能自行的腳踏車、鋼鐵俠機械手臂、螃蟹火星探測儀……

同時精通畫畫、吉他、影片剪輯多種才藝。

日本導演竹內亮採訪他時,驚呼:

原來真的有天才!

可稚暉君覺得:

能有現在的成績,多虧父母從不干涉他。

只要成績過得去,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高中畢業後,

他跑到深圳打工。

在工廠當流水線工人,

每天只掙幾十塊錢。

父母也只是告訴他:

你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

理解,成就了稚暉君的“才”。

很多父母誤解了一件事:

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

學齡前兒童處在大腦飛速發展階段,

特別調皮搗蛋。

不管,就要翻天。

但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0-6歲孩子會跨越嬰兒期、幼兒期和童年期三個時期。

他們進步神速,

所有的天賦和創造力,

都會在這期間顯現出來。

表現得調皮搗蛋,

是因為他們釋放了才華,卻無力駕馭才華。

隨著時間增長,

孩子的駕馭力會增強。

3歲熱衷於拆掉一整個收音機,

6歲熱衷於如何把收音機裝回去。

翻完了天,他們開始耕地;

搗完了蛋,他們開始沉澱。

畢竟,如果沒有“釋放”,何來“積累”?

父母將人生的駕駛盤,

還回孩子手裡;

孩子才能以自己的節奏,

探索內外世界。

所以有時候,

父母干涉越少,

孩子長得越好。

因為孩子原本就很優秀。

父母只需要適當管教、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決定。

孩子自己就能開出花來。

陪伴,給予孩子披荊斬棘的勇氣

“天才少年”的家庭教育,

少不了陪伴。

專心陪孩子玩,認真讀童話書,耐心聽孩子講話……

這些相處細節,

心理學家蓋瑞稱之為“高質量時間”。

“華為天才少年”張霽,就在“高質量時間”中度過了童年。

他愛好廣泛,自學攝影、網球、中國畫,

是同學眼中的“校園十佳歌手”“文藝青年”,

但從小成績平平,

高考兩次失利,

復讀之後才考上一所民辦學校,

不算出色。

這樣的張霽,原本無緣“天才”。

誰料進入大學後,

他對學習萌生出強烈興趣,

成績突飛猛進,

成為“學霸”,一路讀研、讀博。

畢業那年,

張霽收到眾多簡歷,

最高薪酬開到了年薪360萬。

這份薪酬,

讓周圍同學羨慕不已。

可瞭解張霽的人知道:

他的優秀,多虧了父母。

張霽的父母都是老師,

孩子沒有很強的學習天賦,

他們也從不逼他上培訓班。

取而代之,他們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想要玩具了,父母帶他掙零花錢;

考試考砸了,

父母分析利弊,提出建議;

讀書讀煩了,

父母支援他發展興趣愛好。

兒童心理學家曾提出“腳手架效應”的概念:

父母應當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當孩子需要父母時,義不容辭為他助力;

當孩子不需要時,待在一邊默默關注。

“腳手架父母”,

能給予孩子最高質量的陪伴,是指:

父母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心不在焉陪孩子一小時,

不如認真關注孩子5分鐘。

這5分鐘,讓孩子收穫了超過一小時的安全、信任、關注和愛。

這5分鐘,使孩子感到“我是安全的”。

父母的支援和輔助,

滋養他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哪怕高考失利、創業失敗、婚姻一塌糊塗。

當孩子遇到困難,

能夠第一時間想起“腳手架父母”。

就會相信自己有人託底,

打心眼裡不怕挑戰。

心有港灣,不懼外界狂風;

心有歸屬,不懼現實打擊。

孩子擁有高質量的陪伴,

才能沒有負擔地釋放才能,

克服一個個難關,變得獨立、堅強、成熟。

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在教育父母

暢銷書《天才兒童的悲劇》中寫道:

重視孩子的需求,否則他就會迎合你;

重視孩子的感受,否則他就會封閉自己;

重視孩子的創造力,否則他就會一敗塗地。

書中認為,天才兒童最大的悲劇,

是父母掏空了孩子的天賦,

再用大知識、大道理來填充他。

為了迎合父母,孩子試圖活成天才,

卻因為丟失了天賦,陷入巨大的焦慮迷茫。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

他們擁有父母早已失去的才能。

創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為人父母,

最大的本事不是把孩子管得多乖巧;

而是孩子有不乖巧的底氣,

敢於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天才”這條人跡罕至的人生路,

很多父母也沒走過。

期望孩子青出於藍,

不如期望他健康積極、熱愛生活。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不懼風雨;

踏著父母的肩膀,心懷朝陽、一往無前、走上更高的明天。

—— End ——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