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盜墓者為什麼喜歡挖開古墓的洞?考古專家是怎麼解釋這個問題的

盜洞有方、圓之分(見《危險的盜墓江湖,怎麼盜有講究,父子搭檔為什麼要讓兒子入盜洞?》一文),但開啟棺槨的盜洞,大多是是圓形的。

現代考古人員在發掘古墓時喜歡使用“大揭頂”的方式,就是把墓從上到下完全挖開,這實際是一種破壞式考古,非議多多。在安徽六安發現的六王墓古墓時,考古人員會採取了這種手段。

將墓全部的封土全部掀掉後,墓主六安王的內棺頭上赫然出現一個圓形盜洞。這個盜洞應該是利斧砍鑿出來的。

斧子,也是主要盜墓工具,在古代盜墓活動中,使用非常普遍。

原始人發明石斧之後,斧子就沒有離開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特別是盜墓,“利斧不離身”。《太平廣記·再生一》 記載一個“李娥復生”的故事,這是一起盜墓事件引起的。

原文摘錄如下——

“漢末,武陵婦人李娥,年六十歲,病卒,埋於城外,已半月。娥鄰舍有蔡仲,聞娥富,乃發冢求金。以斧剖棺,娥忽棺中呼曰:‘蔡仲護我頭。’仲驚走,為縣吏所收,當棄市。”

這段話不用白話翻譯, 一般網友也應該能看懂。盜墓中,蔡仲所使用的開棺工具,就是一把斧子。

六安王墓有多次被盜的遺蹟,災難性的一次發生在唐朝。

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墓下發現了一把斧子和一隻碗,經鑑定這兩件物品年代晚於墓葬年代,證明並非下葬時所隨,系唐朝之物。

根據這一鑑定,考古人員判斷,六安王棺材上的盜洞是一夥唐朝盜墓者所為。

秦漢時,人們死後非常推崇使用厚厚的木質棺槨,天子等級的葬具“黃腸題湊”,就是這一時期流行的。所謂“黃腸”指堆壘在棺槨外的黃心柏木枋,“題湊”指木枋的頭一律向內排列。

據說這樣的設計,也是出於反盜墓之考慮,如果盜墓抽出了其中一根木枋,整理個外槨室就可能塌掉,如果盜墓者在裡面,很可能京出不來。

盜墓要對付這樣葬具,最好的破棺工具東西就是一把斧頭,所以,六安漢王墓中出現唐朝盜墓者留下的斧子是非常可能的,也不奇怪。

這幾年,盜墓小說非常流行,天下霸唱《鬼吹燈》,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還被改拍成影視劇。有網友可能認為,以盜墓為題材的文學小說是現在才流行開的,這是誤會,盜墓小說在中國古代就很受歡迎,而且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保留品種之一。

比如,《搜神記》、《聊齋志異》中有都有不少盜墓小說,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太平廣記》中,也收錄有不少盜墓小說。

大家都知道,就文學創作史而言,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在小說很受歡迎的明清時期,出現了的盜墓小說比以前更豐富。

“三言二拍”是明朝有名的短篇小說集,流傳很廣。“三言”為馮夢龍所撰,《喻世明言》為其中“一言”。卷十四就是一篇盜墓小說,名叫《鬧樊樓多情周勝仙》。

女主角、富家女周勝仙,因盜墓者朱真的盜墓“死而復活”。

朱真出生於盜墓世家,家中便有其父親留下的盜墓工具,可以說是“祖傳之物”。馮夢龍是這樣寫的——

(朱真)去床底下拖出一件物事來把與娘看。

娘道:“休把出去罷!原先你爺曾把出去,使得一番便休了。”

朱真道:“各人命運不同。我今年算了幾次命,都說我該發財,你不要阻擋我。”

你道拖出的是甚物事?原來是一個皮袋,裡面盛著些挑刀斧頭,一個皮燈盞,和那盛油的罐兒,又有一領蓑衣……

朱真的父親是在一次盜墓中被活見鬼現象嚇死的,他死後這些東西便沒有人用了,到朱真手成了祖傳之物。其中不只有盜墓工斧頭,照明工具燈盞,還有盜墓行頭蓑衣——現代盜墓者穿的專用外套叫“老鼠衣”。

照明工具也是盜墓者必帶著的。盜墓者是“地下工作者”,行動多在夜間,特別是最後“起寶”時,更不可能安排在白天。帶著燈具一是為了照明,方便作業,另外據說還有“保命功能”,透過燈火可以測試墓下是否安全。

俗話說“人點蠟,鬼吹燈”,盜墓小說《鬼吹燈》即取自這句俗話。

盜墓中真會發生燈突然熄滅這樣的“鬼吹燈”現象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現代科學證實, “鬼吹燈”現象真實存在,且是可信的。當然並不是真的有鬼,所謂鬼吹燈,其實是缺氧作怪。

墓穴都是嚴密封面的,特別是成百上千年前的古墓,更是如此。在進入深達十幾米、幾十米的墓穴後,如果隨著走的油燈熄滅了,說明穴中嚴重缺氧,不可久待,得趕緊上來,否則極可能身葬墓底——過去盜墓者不明真相,往往會說認為遭遇“墓毒”。

有人說盜墓者,一般會在墓地的東南角點燈,當然實際情況是不可能這樣的,這是寫小說編出來的。

但盜墓者盜墓之前,在墓地燒香現象確是存在的,因為盜墓是壞陰宅,怕遭報應。在開棺前,盜墓者嘴裡還會念念有詞,說些乞求墓主原諒的話。朱真在用挑刀撬開周勝仙的棺蓋後,是這樣說的:

“小娘子莫怪,暫借你些個富貴,卻與你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