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2022年,阿里出海走到哪兒了?

阿里電商出海剛剛又有了新動作。

據多家媒體報道,阿里將於11月30日在西班牙推出

新的電商平臺Miravia

,並在馬德里、拉科魯尼亞等城市向潛在賣家和消費者進行推介。目前,該平臺上線了美妝、女裝、加劇、食品等多個品列,APP亦已登陸蘋果App Store應用商店。

阿里旗下的跨境電商平臺速賣通已在西班牙深耕多年,主打產自中國的價效比商品;相比之下,Miravia瞄準的是中高階消費者,商家和商品均來自當地,有望與速賣通形成互補。

向海外電商市場的縱深挺進,

是阿里2022年的優先事項之一。

去年12月初,阿里宣佈加碼“消費”和“全球化”戰略,並進行新一輪組織升級,首次成立海外數字商業板塊,由蔣凡擔當一號位。該板塊囊括了速賣通和國際貿易(ICBU)兩大跨境業務,以及Lazada、Trendyol、Daraz等海外本土電商服務。

即將於本月底上線的Miravia,是阿里海外板塊成立以來的首個全新業務,頗受外界關注。不過,截至目前,阿里方面尚未對此做出確認。

回顧過去一年,阿里海外業務的重心並非從0到1的“推新”,而是更多聚焦在

對現有業務的梳理和調整上。

這既包括管理人員的調配,也涵蓋了多個維度的最佳化升級。

對於以速賣通為核心的B2C跨境電商業務,阿里出臺一系列

“收權”

措施,目標是推動平臺商家合規化,並讓優質商家獲得更大扶持。

今年4月的商家大會上,速賣通提出全年最重要的三件事,“加速優質商家高質量成長”排在第一位。與之配套的平臺新政策裡,最引人注目的是金銀牌規則,銷量等指標達到一定標準的商家將獲得特殊標誌,以增加曝光。

此外,速賣通上線AE Mall,希望聚攏具有較強供應鏈、生產研發能力和售後服務的品牌商家,做一個面向海外消費者的精選商城。其他舉措還包括,提升全球物流履約能力,最佳化平臺機制和商家生態,提供合規生態服務保障,降低操作門檻等。

另一方面,對於Lazada等海外電商平臺,阿里進一步

“放權”

給本地團隊,以減少決策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其中,Lazada在今年6月迎來新任CEO董錚。他此前負責Lazada在泰國和越南的業務,對於東南亞市場和消費者更加熟悉。上任之後,董錚推動一系列本地化變革,Lazada逐漸走出文化衝突和長臂治理的泥潭。而對於主攻南亞的Daraz,以及面向中東市場的Trendyol,阿里更多扮演投資方的角色,創始團隊的自主決策權還要更大一些。

透過

“一收一放”

,阿里花費一年時間,基本清理了歷史遺留問題,為更好地參與海外電商競爭打下基礎。但對於出海下一拳往哪裡打,阿里尚未給出明確的回答;而即將落地的Miravia顯然並非“全村的希望”。

A

作為阿里面向C端的跨境電商主陣地,速賣透過去一年“收權”、提高商家整體質量,部分原因是為了

打破收入增長瓶頸。

速賣通2010年上線至今,已經覆蓋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使用者超2億,被不少人稱作“海外版淘寶”。但由於多種原因,速賣通商家參差不齊,不少品類客單價偏低、利潤偏薄,平臺收入受到一定拖累。

根據阿里財報,2021年第四季度,囊括速賣通、Lazada等業務的國際商業板塊整體訂單量同比增長約25%,略高於國內跨境電商大盤;但該板塊的收入增速只有18%,比訂單量低了7個百分點,客單價劣勢凸顯。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全球跨境電商生態正在發生深刻的

結構性變化。

過去十幾年間,國內大大小小的商家依靠源頭成本優勢,以低價走量打法出征海外,在速賣通、亞馬遜等平臺迅速起量。但隨著跨境電商滲透率提高,商家之間的競爭白熱化,單品利潤率一降再降,舊的商業模式難以維持;同時,海外消費者對於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僅憑便宜並不能打動主流人群。

供需兩側的新變化,讓

品質化、品牌化

成為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大方向。

速賣通從2014年起就在持續清退不合規商家,改善平臺生態。今年初,速賣通面向賣家釋出四大政策,包括對已入駐商家進行年度銷售額考核;提高新商家的入駐門檻;關閉個體工商戶入駐入口;限制商品釋出數量等。

除了增加考核、提高門檻等反向激勵外,速賣通4月份又推出了金銀牌和AE Mall,給優質商家提供更多正向激勵。例如,在物流方面,如果商家能夠在72小時甚至48小時內發貨,將獲得平臺流量支援。

AE Mall負責人澤嶽透露,速賣通今年3月啟動AE Mall招商,截至7月底已經有超過5000個賣家報名。速賣通會對報名商家進行走訪和篩選,最終選定1000多個新品牌入駐。

另一方面,作為跨境電商購物體驗的關鍵一環,速賣通今年繼續提升

全球履約能力,

針對不同國家的市場特點,有針對性地完善佈局國內外的倉儲物流基礎設施。

以韓國為例,這裡是全球第五大電商市場,海淘規模約40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的商品佔比26%,集中在3C數碼、服飾、家居、汽車用品等品類。AE Mall在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設立威海倉,讓貨品實現3~5日送達,時效性幾乎與韓國海外倉一致,但庫容管理和成本更有優勢。商家將貨品放在威海倉,還會獲得平臺提供的補貼和支援。

目前,這些舉措開始顯現成效。今年5月,速賣通活躍新商家環比增長179%,相當於4月的近3倍。而在雙11期間,

速賣通發往韓國的包裹同比增長300%。

目前,速賣通的重點目標市場包括西班牙、法國、巴西、韓國、俄羅斯,同時也在增加對北美、中歐、韓國等地的投入。今年雙11期間,速賣通首次在美國大規模投放廣告,覆蓋TIkTok、YouTube、Instagram等多個網際網路平臺。

B

大本營在國內的速賣通“收權”,而對於紮根海外的Lazada、Daraz、Trendyol等本地電商平臺,阿里的策略是

進一步“放權”。

2016年至今,阿里先後斥資數十億美元,成為Lazada等公司的控股股東。起初,阿里希望將被投公司迅速“阿里化”,但很快遭遇員工文化衝突、空降管理層水土不服等問題。它一度向Lazada派去數百名中高層,結果卻不盡如人意,2019年之後被東南亞另一家電商小巨頭Shopee反超。

從今年起,阿里開始將更多決策權下放給被投公司。土生土長的公司元老被任命為一把手,而阿里系的管理者逐漸淡出日常經營。

以Lazada為例,阿里在接手之初曾反覆強調,這是一家

“本地對本地”

的公司,也就是基於本地市場進行決策和運營。想要提升Lazada的本地化成色,首先需要從最高管理層下手。

今年6月,長期擔任Lazada高管的董錚成為新一任CEO。在此之前,他先後擔任Lazada泰國和越南業務的一把手。而在成為全公司一號位之後,他仍然兼任了Lazada印尼CEO。

在董錚看來,東南亞六國處於非常不一樣的發展階段,需要因地制宜地匹配業務形態。例如,新加坡的居民消費能力和電商發展水平都很高,Lazada早在2018年就在當地上線精選商城LazMall,彙集全球各大品牌旗艦店,如今這一服務的滲透率甚至超過了天貓在中國的滲透率。但在其他國家,Lazada並不能完全複製這一玩法。

為此,董錚制定了一系列本地化經營策略。在組織架構上,Lazada引入更多本土人才,並進一步放權給各個國家市場的CEO。目前,Lazada在新馬泰、印尼、越南、菲律賓等6個東南亞國家開展業務,

其中5個國家的負責人來自當地。

另一方面,Lazada也在尋求與當地的商業生態進一步融合,補齊自身力所不能及的短板。

以履約配送為例,Lazada過去十年間搭建了東南亞最大的B2C物流網路,而阿里麾下的菜鳥也為之提供重要助力。但東南亞地形複雜、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配送時效性容易受到影響;此外,對於一些偏遠地區,Lazada仍然有不少難以覆蓋的點位。

針對這一問題,

今年Lazada新增本地物流合作商,

由後者分擔某些場景下的配送需求。例如,今年5月底,Lazada菲律賓分公司與Grab Express合作,由後者提供當日達服務;雜貨、電子配件等商品的配送時間從以往的3到5天縮短至幾小時。

此外,在支付環節,Lazada也嘗試透過投資入股,與更多本地服務商建立密切聯絡。今年7月,Lazada領投了馬來西亞電子錢包公司TNG Digital的1。68億美元融資;8月,又參與了印尼最大數字錢包服務商Dana的2。5億美元融資。

從管理團隊到業務執行,再到外部合作,Lazada的一系列嘗試得到了阿里的認可。5月,

阿里認購近3.78億美元的Lazada新股,

繼續為後者補充資金彈藥。此外,由Lazada牽頭推出Miravia,在西歐市場試水中高階本地電商,也反映出阿里對於董錚及整個團隊的信任。

C

透過“一收一放”,阿里過去一年進一步消除國際業務的增長阻礙,基本理順了跨境電商和海外本地電商的增長邏輯。這也讓阿里的海外數字商業板塊實現了

較為穩健的增長。

11月17日,阿里釋出第三季度業績。報告期內,阿里國際商業收入同比增長4%,其中國際零售部分增長3%,國際批發部分增長6%,超出市場預期;對整個集團的營收貢獻率提升至8%。考慮到俄烏衝突等國際不利因素,這份成績單頗有含金量。

單一業務也有亮點。今年雙11期間,受到北美“黑五”購物季、世界盃等因素影響,速賣通平臺的電視機、投影儀等高價格商品銷量快速增長;同時,速賣通成為韓國下載量第一的購物軟體。

海外本地電商方面,Lazada的運營效率和變現率繼續改善,第三季度的虧損收窄25%;而在土耳其和中東市場,Trendyol上季度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超65%,增速繼續提高。

接下來的問題是,

阿里國際化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過去一年裡,許多網際網路大公司繼續加碼出海電商,並開發出許多新的玩法。例如,TikTok在東南亞等地上線小店,在歐洲試水直播帶貨,在美國則是繼續搞站外導流。而拼多多的步子更大一些,推出跨境電商平臺Temu,藉助低價、免運費、老使用者帶新使用者等手段在北美闖出不小動靜。

同一時間,阿里仍然聚焦於現有業務的品質、體驗和效率提升,在開闢新戰線方面較為低調,只有一個尚未正式亮相Miravia。但綜合各方資訊來看,Miravia更多是Lazada主導下的一次試水,而非阿里國際化的戰略棋子。

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阿里不會在海外複製國內業務。今年5月的阿里日,阿里CEO張勇在談到全球化時表示,無論是消費還是雲計算的全球化,都要站在當地角度考慮問題、瞭解當地痛點。“阿里在中間看到能幫到什麼,

而不是簡單說把阿里在中國做過的事情,搬到海外再去做一遍。”

另一方面,阿里海外板塊也不可能效仿別人的發展路徑。阿里出征海外二十餘年,早已過了從0到1的階段,而是需要從1到10甚至到100。TikTok、拼多多等公司的海外業務之所以玩法更新穎,關鍵在於更低的試錯成本;而阿里海外商業生態的任何改動,都有可能牽動成千上萬的商家和消費者,自然需要格外慎重,以漸進式改革推動整個生態前行。

在組織架構大調整的一年後,阿里海外業務的最主要成果是掃除了不少內在障礙,搭建了更多基礎設施,沉澱了更多出海方法論。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海外商業賽道上,阿里正在為培育新的增長點做好準備。